樂 毅,楊忠治,何 靜,張澤雨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 300380;2.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灌漿料因其具備自流性高,早強、高強,微膨脹性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高精度設備基礎二次灌漿、巖土工程錨桿錨固、混凝土結構植筋、梁柱加大截面、結構裂縫補強修補、快速硬化搶修工程等領域。混凝土結構增大截面加固法中,當采用灌漿料作為澆筑原材料時,規范[1]提出若其配置不當易導致新澆筑面層出現裂縫,應結合經驗合理配置;此外,因灌漿料具有早強特性,其澆筑不應間斷。
某在施加固工程,因改變使用功能增大樓面使用荷載,采用灌漿料增大梁高加固框架梁。因澆筑過程不連續導致灌漿料側面沿梁高出現明顯分層現象,分層后梁能否滿足正常使用功能,通過其外觀質量、構件實體強度檢測、靜載試驗及計算分析等研究對其進行驗證。
該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部分樓層使用功能由辦公變更為密集柜書庫,樓面活荷載由 2.5 kN/m2增至12 kN/m2,需要進行結構加固。加固改造工程設計中,框架梁采用灌漿料增大梁底截面加固,框架梁原混凝土抗壓強度等級 C50,截面尺寸由 350 mm×650 mm增大為 350 mm×950 mm,新增底部縱筋,加固斷面如圖 1 所示,板底增設工字鋼使樓板單向傳力,框架梁跨度 10.2 m,受荷范圍寬 8.4 m。因灌漿料材料配置不當且澆筑不連續,導致灌漿料側面沿梁高出現分層現象(見圖 2),梁底出現開裂現象,裂縫間距為 0.5~1.2 m。

圖1 加固斷面示意圖

圖2 新澆筑側面明顯分層
為了解增大截面梁能否滿足正常使用功能,受荷后分層結合面是否滑移失效,對建筑加固區域進行兩階段檢查驗證。第一階段是對加固后的框架梁進行外觀質量排查,分別挑選出外觀良好、外觀分層較明顯的梁各 4 根,取芯驗證內部質量及芯樣抗壓、劈裂抗拉強度;第二階段根據前期檢測結果,尋求合適方法估算靜載極限值,篩選出最不利的構件進行靜載試驗。
參照規范[2]等要求,對芯樣強度進行驗證,檢測結果如表 1 所示。由檢測結果可知,外觀分層明顯的構件,內部也存在明顯分層(見圖 3),外觀無明顯分層的構件,內部亦無明顯分層(見圖 4);無分層與分層明顯的芯樣抗壓強度無明顯差異,抗壓強度均不低于 C60,符合設計要求;無分層與分層明顯的芯樣劈裂抗拉強度存在較大差異,參照 C60 等級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標準值應達 2.85 MPa[3],所檢分層芯樣不滿足要求,無分層芯樣滿足要求。

表1 芯樣強度檢測結果

圖3 分層芯樣

圖4 無分層芯樣
因分層芯樣劈裂抗拉強度不足,為確保靜載試驗結果有效,且現場安全可控,靜載試驗前應估算構件極限加載值的大小,作為試驗加載方案的控制指標。規范[4]提出,當檢驗構件承載力時,本案例試驗的最大加載極限值宜達 1.6×(1.2×3+1.4×12)-3=29.64 kN/m2,僅檢驗構件正常使用狀態的極限加載值應達 12 kN/m2。
按照混凝土與鋼筋之間變形協調共同發揮作用的原理,灌漿料需提供充分的粘結力,鋼筋受力如圖 5 及式(1)所示。

圖5 鋼筋粘結受力簡圖

式中:F為鋼筋拉力,N;σs為鋼筋受拉應力,MPa;As為鋼筋面積,mm2;d為鋼筋直徑,mm;l為提供剪切力的長度,mm;τu為鋼筋表面平均剪切應力,MPa。
框架梁增大截面部分底部主筋,若原始裂縫間距 0.5~1.2 m 不變,沒有新出現裂縫,在鋼筋達到設計強度值時,需灌漿料與鋼筋之間提供極限粘結應力τu應達到:τu=360×380/[3.14×22×(500~1 200)]=(1.65~3.98)MPa范圍。參考規范[4]第 13 節粘結強度試驗公式 13.0.4 與劈裂抗拉強度計算公式一致,工程上可近似認為,劈裂抗拉強度等同于灌漿料與鋼筋之間的粘結強度,因此灌漿料與鋼筋間實際粘結強度不足以使鋼筋發揮至屈服。假定鋼筋發揮至設計強度,灌漿料與鋼筋之間粘結強度需滿足 1.65 MPa,對應靜載面荷載極限值應達 1.6×(1.2×3+1.4×12)-3=29.64 kN/m2,而灌漿料與鋼筋之間粘結應力(劈裂抗拉強度)現假定僅能達到 0.8~0.9 MPa,對應靜載面荷載估計(29.64+3)÷[1.65÷(0.8~0.9)]-3=(12.8~14.8)kN/m2。
另通過薄弱面受力簡圖(見圖 6)關注薄弱面在受荷后是否會產生滑移,在現有裂縫間距下,假設鋼筋與灌漿料之間粘結充分,灌漿料外觀分層處宏觀上形成薄弱剪切面,假設鋼筋發揮至屈服一直未發生滑移,建立平衡方程式(2)。

圖6 薄弱面計算簡圖

式中:σs為鋼筋受拉應力,MPa;τ為薄弱面平均剪切應力,MPa;q為梁上線荷載,W為梁正截面抗彎模量,mm3;b為梁寬度,mm;l0為跨厚,取值為 10.2 m;s為裂縫之間間距,mm。
處于梁跨中裂縫之間需要薄弱面提供的層間剪切應力更大,估算薄弱面實際需要提供的抗剪切應力在 10-3MPa量級,參考論文[5]混凝土的抗剪強度約為抗壓強度的 0.095~0.121 倍范圍,劈裂抗拉強度小于抗剪強度,基本可判斷層間滑移現象不會率先發生。
綜上,在充分考慮構件破壞狀態的情況下,工程加載面荷載控制值預估取 15 kN/m2,稍大于正常使用狀態下檢驗值 12 kN/m2,作為工程現場加載極限控制值。
根據設計要求,試驗選取劈裂抗拉強度較低、分層明顯的構件進行,結合場地試驗條件,選定 5# 梁、8# 梁。采用沙袋加載,擬最大加載值均為 15 kN/m2,試驗分 5 級加載和卸載,每級荷載加載值為最大加載值的 20 %,除最后一級加載和卸載持續時間為 1 h,其他等級加載和卸載后的持續時間為 30 min,加載過程中采用百分表對梁撓度進行測量,同時對裂縫開展情況進行觀察,加載前觀察梁裂縫狀態,標出原有裂縫位置,并選取代表性裂縫進行寬度測量。百分表布置如圖 7 所示,梁加載區域如圖 8 所示。

圖7 百分表測點布置簡圖

圖8 加載區域示意圖(陰影區域)
1)5# 梁試驗結果。
第一級加載至第五級加載完畢,5# 梁最大豎向變形值為 6.581 mm,卸載后殘余撓度約為最大撓度的 17 %,實測變形與荷載基本為線性關系,變形測量結果詳見表 2;第二級加載至第五級加載完畢后,梁四分之一跨至跨中位置出現新裂縫并伴隨著裂縫開展,裂縫間距為 130~310 mm,裂縫最大變化值為 0.22 mm,裂縫變化情況如表 3 所示。

表2 5# 梁百分表示值變化結果

表3 5# 梁底裂縫變化情況
2)8# 梁試驗結果。
第一級加載至第五級加載完畢,8# 梁最大豎向變形值為 6.502 mm,卸載后殘余撓度約為最大撓度的 13 %,實測變形與荷載基本為線性關系,變形測量結果詳見表 4;第二級加載至第五級加載完畢后,梁四分之一跨至跨中位置出現新裂縫并伴隨著裂縫開展,裂縫間距為 140~300 mm,裂縫最大變化值為 0.14 mm,裂縫變化情況如表 5 所示。

表4 8# 梁加載、卸載百分表示值變化結果

表5 8# 梁底裂縫變化情況
1)增大截面法采用灌漿料作為原材料時,應充分考慮材料早強特性,且應重點關注材料配置,避免新澆筑面層出現分層或裂縫。
2)對梁底采用增大截面法使用灌漿料出現分層現象時,取芯進行劈裂抗拉強度檢測方法能評估灌漿料的抗拉強度大小,工程上可近似認為相當于灌漿料與鋼筋之間粘結強度。
3)對梁底采用增大截面法使用灌漿料出現分層現象時,提出一種適合項目自身的安全可實施靜載極限預估值的判斷方法。
4)在靜載預估值作用下,所測框架梁構件撓度未超過規范L0/250 的要求,實測加載變形情況與荷載基本為線性關系,卸載后殘余撓度小于最大撓度 20 %[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