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王元東"/>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蔡巧玉

王元東在進行田間選擇
16世紀,原產于美洲的玉米漂洋過海傳入中國。古籍曾有記載,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種”,“雖山巔可植,不滋水而生”。對于地理環境復雜的中國來講,玉米能解放很多原本不能使用的荒地,讓更多的土地得以利用。
現如今,我國玉米播種面積超過6億畝,已超過稻、麥,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這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尤其是飼用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玉米育種看似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吸引了一群立志獻身于此的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展開了一段曠日持久的育種征途,從落后于發達國家,到追趕甚至超越,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讓我國玉米種質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20多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王元東也加入玉米育種的科研大軍中。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的他正帶領團隊不斷續寫著中國玉米種質改良的新篇章。
每當說起自己與玉米的結緣,王元東都覺得很奇妙。中學期間他跟著父親種地,種過小麥、紅薯、棉花、花生、煙草和玉米,但他唯獨喜歡玉米,玉米生長期短,成熟時排列整齊,如儀仗隊一般。同時父親也嘗試種植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他也饒有興趣地觀察,看看哪個更高產,然后一起決定種哪個品種更好。“似乎我跟玉米有種天然的緣分。”
長大后,王元東考取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他總笑說自己“從農村出來,學了農,又回到農村”,但其中深藏的卻是他對農業割舍不下的情感。大學期間,王元東逐漸認識到了玉米育種的重要性;大三的科研訓練讓他領會到國外優良種質對玉米生產的巨大影響;本科實習期間,跟隨陳紹江教授,他初步了解了部分國內種質材料。做一名“育種人”的想法逐漸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大學期間,王元東這個“農村娃”連續3年獲得一等獎學金和杜邦獎學金,以優秀的成績畢業。
1997年,王元東大學畢業后進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加入著名玉米專家趙久然老師剛剛組建的玉米研究中心(現更名為玉米研究所)。“當時,趙久然主任對玉米研究中心提出了一個目標:到中心成立10年的時候,也就是2007年,我們能不能選育出一個能媲美國際水平、有影響力的好品種?”對于初出茅廬的王元東來說,這是一份期待,也是一份重托。他必須做出些成績,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平臺的信任。
然而,萬事開頭難,面對種質選育工作,那時的王元東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
“到實踐這個階段,理論能做的十分有限,第一步是要搞清楚面前這些材料的特征特性。”為了盡快摸清材料特性,王元東身體力行,在田間播種、施肥、澆水……一天24小時沒日沒夜,除了吃飯睡覺,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實驗室反復研究相關材料。面對并不明朗的前景和工作的巨大壓力,王元東也不是沒有動搖過,當時年輕人都流行出國再深造,他也偷偷準備起了留學研究生入學考試。
然而人雖在背單詞,但他心里卻在想著玉米育種。背單詞時,他突然想到:單詞有詞根、后綴和前綴,根據這些就可以猜出詞的意思;玉米材料看似千差萬別,但其實也有共性的地方,就跟后綴詞組一樣。于是,王元東從背單詞聯想到了玉米種質的類群歸類,竟意外地解決了育種過程中最基礎的問題,“比如首先把黃早四衍生系集中在一起,相同性狀比如花絲顏色、花藥形態、株型、葉色等當作詞根,具體到某一黃改系特殊性狀時就比作詞綴,這樣十幾個黃改系只記詞綴就可以了,記憶高效而且準確”。
王元東試著將1145這類種質和其他種質相比較,發現這類種質共性性狀與其他種質有明顯區別,比如株型半緊湊、花藥穎殼紫色、葉色持綠性好、根系發達、籽粒硬粒橙黃色。然后他將這些發現匯報給領導,并結合分子技術,利用RAPD分子標記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這類種質遺傳距離相近且與其他雜種優勢群距離較遠,因此可將這類種質歸為一個類群,定名為P群。
這時,王元東已徹底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想法,開始全身心投入玉米育種的漫長征途中。
2003年,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王元東進一步研究學習了雜優類群的理論,但苦于自己手中缺乏優良的種質,想培育出大品種很難。入行6年還沒有選育出好的品種,王元東心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年轉機出現了,美國先鋒公司開始在中國參試品種,這些品種表現十分突出,在東北中熟區試種比農大108增產近20%,在黃淮海比鄭單958增產10%以上,而且都是純正的美國種質,這對國內嘗試研究利用美國種質進行育種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基于自己多年的學識和經驗,王元東很快認定這是一類新的種質,經討論決定以X1132x雜交種為主進行選系,采取高密度、大群體、變換地、強脅迫和嚴選擇等方法,確保能鑒選到符合育種目標的優異單株。為了保留更多有利基因,他連續3年在不同地區包括北京、吉林、甘肅、河南等地進行循環選系。
經過和黃改系初步測配,王元東發現這批種質配合力很高,于是繼續在北方自交純合穩定,并從中鑒定出1300個穗行在海南進行廣泛組配。這次組配共篩選出京科968、京科665、京科921、MC4592等多個中晚熟品種,均在生產上獲得了大面積推廣;之后進一步與黃改群早熟自交系京2416組配選育出京農科728、MC220、京科528、京單38等早熟品種,也獲得大面積推廣應用。至此利用X1132x雜交種選育出京724、京725、京464、京4055、京MC01、京D9H等多個骨干自交系,形成了X系種質。
2007年,玉米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之際,在趙久然老師的總體規劃和指導下,王元東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京科968、京農科728等品種的迅速大面積推廣,證明了這類種質的優秀特性,但王元東并沒有在此止步。他認為,玉米育種是連續性的研究,選育出一個良種,示范、推廣給老百姓種植后當時效果不錯,可隨著生產環境和需求不斷變化,曾經的良種,若干年后可能就因跟不上新的需求而被淘汰。“育種沒有連續性,后續品種就難以跟上。只有不斷優化,種子的‘含金量’才會不斷增加,老百姓才會一直有好種子種。”
基于這樣的想法,王元東繼續在X系種質上發力探索,先后選育出京B547、京88、京72464、京1110、京661等第二代X系,組配出MC121、MC812、NK815、京科927、京科682、京科938、榜玉100、京農玉658、京科986等品種。這些品種株型更加理想清秀、更耐密抗倒,部分組合適宜黃淮海夏播機收籽粒。
現在,王元東對X系種質又有了進一步改良的思路,“如何拓寬X系種質遺傳基礎是下一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我們將自主選育的X系,融入國內其他優良X系,混合組建新X系群體,進行群體改良提升”,而這些構想正在由一支年輕的團隊實踐著。這支近30人的團隊,在趙久然和王元東的帶領下,正在把玉米中心勾勒的藍圖變為現實。每當看到他們,王元東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心里充滿了希望:“這些年輕人很努力,不管條件多么艱苦,從不喊苦喊累。年輕人有拼勁兒,我國農業發展才會有未來。”
如今,每年在各個育種基地間奔波的王元東,每次路過玉米地,心里都無比踏實。“農民苦啊!我上大學時,假期回家干活,一場大風過來玉米就全倒了,那時候的品種都不抗倒伏,必須趕在大中午太陽最大的時候,我們一株一株去把玉米扶起來。那時候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讓農民種上抗倒伏的品種。”如今,家鄉早已種上了由王元東培育的京科528,“北京的樹都被刮倒了,這個品種的玉米都沒有倒”。
為農民減輕勞作,讓糧食增產增收,這就是王元東從事科研幾十年來最樸素的愿望。如今,農民已經享受到農業機械化的便利,而作為科研人,他和同事仍要俯身在烈日下的玉米地里,一株一株去套袋、授粉,每天觀察每一株玉米的長勢,記錄、分析,周而復始,幾十年從未間斷過。但王元東覺得這事不值一提,他說:“我們育種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只要農民過上好日子,我們不覺得苦,心里都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