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

江湖上流傳著關(guān)于武漢“過早”的神話:每個武漢人都要掌握一樣獨門秘技——邊走邊吃早點。先從街頭蹲著或站著吃起步,再逐漸到跑著吃,最后在狂奔疾馳的公交車上也能如履平地般地嗦粉。
國內(nèi)其他生活節(jié)奏更快的大城市里,并沒有武漢這樣的過早奇觀。邊走邊吃這項特技絕不只是生活所迫那樣簡單,它源于地域文化和城市性格,已然成為武漢獨特的民俗畫卷。
要是對這個日常習慣追根究底,我們會挖掘出武漢什么樣的不羈靈魂呢?
吃的時候都坐不住,顯然,這是一座好動的城市——火急火燎,只爭朝夕。
水流則活,傍著大江生長的人們,好像也如江河一樣日夜奔涌著。武漢人的血脈里似乎始終攢著一團火,這使得他們外向好動,活得生氣蓬勃,這從他們的方言里就能看出一二。
武漢話偏愛把各種詞語“動態(tài)化”。
形容詞可以是動態(tài)的。比如,把“很臟”說成“灰流了”,灰塵多到流瀉而下,自然臟得不行;把“漂亮”說成“清爽流了”,美多得流溢而出,當然極其漂亮;他們還會把窩囊無能的人說成是“癱了腔”,一個人遇著事連腔都“癱”了,自是畏縮膽小。
副詞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比如,形容一個人連續(xù)不停地做事,叫“鉚起搞”。“鉚”描繪出了如鉚釘穿入構(gòu)件一般死死咬緊的畫面和力量,所以一個人“鉚起搞”的時候,是攢著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勁兒。
而本來就是動詞的,會被武漢人說得更加生動。比如,耀武揚威叫“抖狠”,像斗雞一樣炸開全身的毛,把兇狠勁兒都抖摟出來;調(diào)皮搗蛋不聽話則叫“翻翹”,如果碼頭上運貨用的獨木橋側(cè)翻,身負重擔的工人摔下去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假如有誰“翻翹”,那就是自己找死。
總之,武漢人把動詞玩得爐火純青。這時再回過頭來看看“過早”這個詞,是否更有一番味道?“過早”的說法最早出現(xiàn)于清人葉調(diào)元的《漢口竹枝詞》: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辰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粑粑油餃一齊吞。
要問現(xiàn)在的武漢人這個說法到底從何而來,其實也無人能說清。但大家都知道“過早”主要是當動詞用。就跟許多武漢話詞語類似,吃早餐的行為也被概括為一個頗具動感的動賓短語。
過早的重點在于“過”這個動作。“過”,既是“過年”“過節(jié)”的“過”,得有儀式感,大張旗鼓,全城參與,街頭巷尾,人聲鼎沸;也是“經(jīng)過”的過,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起承轉(zhuǎn)合,花樣繁多,得在運動中完成;甚至還是“過癮”的“過”,它不光滿足身體對于美味與熱量的需求,還滿足內(nèi)心對家鄉(xiāng)之味更為根深蒂固的嗜欲。
而這些所有的風情,若是獨坐室內(nèi)斯文進食,怕是一點都感受不到。
除了性急好動,武漢人的另一大特征就是濃重的江湖氣。武漢人喜歡管哥們兒叫“拐子”,“拐子”原是老大的意思;又管所有的已婚女性叫“嫂子”,好像人家的丈夫成了自己素未謀面的兄弟。這樣一來二去,一片相熟的街道,人人稱兄道弟,都講江湖道義,輕虛禮,重情誼。但江湖上也有競爭。所謂“碼頭是打出來的”,遇到事的時候“癱腔”是萬萬不行的,要本事過硬,敢于出頭。
一面匪氣十足,另一面則俠肝義膽,兩相結(jié)合就成了武漢人特有的爽朗率直。正如武漢大學的樊星教授所言,“武漢人‘敢為人先,在辛亥革命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革命黨人起事時不怕鬼、不信邪的精神足以令人想起‘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古語……”
這些江湖做派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種原始的“野”性。其實武漢人性格很像孩子,有孩子的任性,也有孩子的赤誠。
就拿邊走邊吃這事來說,很多人覺得不雅觀。但武漢人不這么認為,既然又省時又過癮,何樂而不為呢?生活本就該是一樁有滋有味、隨性舒坦的樂事,不必在意他人目光。就拿一碗熱干面來說,必須從剛出鍋就開始拿在手里一邊走一邊拌。
但凡你想找個地方坐穩(wěn)當了再開工,面就會坨在一起。只有趁熱趕緊攪拌得又快又勻,芝麻醬才能掛滿每一根面條。拌好了要立馬開吃,熱騰騰地囫圇下肚,那樣才香。
在這種氛圍里,人會不知不覺地扔掉包袱、放下架子。要是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反倒顯得是在“鬼奏”(武漢話“故作姿態(tài)”的意思)。
如果說武漢人“過早”是個性使然,那么這種個性又從何而來?自然是從地域山川、大江大湖中來。
國家的交通大動脈京廣線穿城而過,長江與漢水劃出三鎮(zhèn)鼎立。武漢作為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擁有兼并南北習俗,雜糅東西文化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老漢口最初因水而興。水運優(yōu)越則商賈匯聚,到明末時,已是繁榮富庶的商貿(mào)巨鎮(zhèn)。所謂“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這樣的熙攘畫面,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過早”的這個“過”字,也許還能是“過路”的“過”。過路人來不及閑坐,在奔波途中就要匆忙填飽肚子。
這樣的獨特環(huán)境給武漢帶來了兩方面的“雜”:其一,百貨風俗,雜糅南北;其二,往來人口,魚龍混雜。
風俗之“雜”,在飲食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將各方風味匯集于此,再加上本地江漢平原的豐富物產(chǎn),武漢的飲食種類多到叫人眼花繚亂。因此,說武漢過早花樣繁多,“一個月不重樣”,絕非夸口。
人群之“雜”與風俗之“雜”相輔相成。因為南來北往的人都將各地民間風俗留在此處,武漢才得以形成這種大雜燴式的文化。
談及武漢,人們總津津樂道碼頭文化,想象著扛著大包的碼頭工人唱著嘹亮號子在江邊勞作的動人畫面。
但碼頭生活僅僅是武漢的一部分。水陸交通發(fā)達處,除了碼頭工人,更有來往幫會、各地移民、八方客旅。他們幫助武漢形成開放多變、俚俗市井的文化氛圍。老漢口的街頭巷尾,民間藝術(shù)和文娛生活極其豐富多彩,酒樓茶館、貨攤商鋪、勾欄瓦肆、戲劇雜耍……簡直一幅萬花筒般的民俗風情畫。
當然,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人們的口味與時尚已然日新月異,文明素質(zhì)亦在不斷轉(zhuǎn)型。武漢人喜愛過早文化的獨特風情,但也在努力革除它的弊端。十多年前,武漢街頭無處不在的早餐攤點曾如野草般恣意生長,難以管控。而今已在不斷地整頓與規(guī)范中越來越文明和衛(wèi)生。更多的早餐店開啟了有店面和大桌椅的模式,以往蹲著吃、站著吃、邊走邊吃、車船上吃的人在不斷減少。
不過,過早習俗已經(jīng)成為武漢人的一種情結(jié)。即使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大部分武漢人依舊會不自覺地維系著他們的習慣。過早,在變得越來越規(guī)范衛(wèi)生的同時,也沒有喪失它的風采。至于“邊走邊吃”這項特技,武漢人大概還會代代相傳下去。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