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鵬 梅子新
(津市市農業農村局,湖南 津市市 415400)
要想推動水稻種植業進一步發展,農業相關部門就需要改革傳統的施肥技術,避免種植人員僅憑借經驗進行水稻施肥。化肥使用過量不僅會產生更高的水稻種植成本,還會使水稻肥料利用率下降。部分地區土肥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資部門在向種植人員售賣肥料時,沒有做到按配方供肥,也未能進行配套的施肥技術指導,提供的肥料與施肥技術不配套,導致種植人員在進行水稻種植時,為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而盲目增加化肥使用量的情況。這對于保障施肥效果及水稻安全性非常不利,易造成水稻產量不穩定、化肥利用率下降、水稻品質下降。過量施用化肥還會導致土壤品質受損,易出現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等問題,同時會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為滿足現代化生產要求,農業相關部門及種植人員需要嚴格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而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應用可實現水稻種植增產提質,解決化肥過量使用的問題。
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提倡根據土壤營養元素欠缺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同時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對各類營養元素的吸收要求進行針對性地補充。采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可在保證營養供應充足的基礎上,減少化肥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導致水稻產量與品質下降,進而提高水稻生產效率。例如,種植人員可采用秸稈還田、綠肥還田等方式提高土壤中養分含量,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從土壤中汲取足夠的養分,在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時實現水稻優質高產。
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過程中,種植人員可適當施加多元復合肥,并根據水稻生長規律合理調整復合肥中氮、磷、鉀質量配比,并適量添加水稻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復合肥中加入硝化抑制劑還可降低化肥失效的概率,保證化肥利用率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理想水平。用多元復合肥作為水稻基肥還能夠促進水稻根系深扎,提高農作物抗病蟲害、抗倒伏能力,使農作物更好地抵御寒冷、干旱天氣,減少水稻種植后期的追肥量,實現化肥減量增效[1]。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可通過增施有機肥和新型肥料減少傳統化肥的使用量。也可以使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傳統化肥,綜合考慮有機肥成本及使用效果,合理調控有機肥與傳統化肥的質量配比,在提高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水稻產量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墑保肥能力[2]。例如,在種植業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制作有機肥還田,既可避免秸稈焚燒導致的環境污染,又可提高秸稈利用率。還可考慮使用新型肥料替代部分傳統化肥,目前常使用的新型肥料包括生物有機肥、緩控釋肥、水溶性肥等。與傳統化肥相比,新型肥料對土壤及生態環境的危害性較小。例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可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合理施加控釋肥。該技術的主要手段是將控釋肥一次性施加在水稻根部,從而使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可及時從土壤中汲取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實現優質豐產,同時可減少肥料施加次數,減少肥料施用量。
采用測土配方技術,可實現精準減量施肥。種植人員應根據水稻種植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其在水稻整個生育期能夠提供的營養供應水平,并將檢測結果與水稻的種類及生長需求進行綜合分析,明確元素欠缺類型后,將氮肥、磷肥、鉀肥和其他中微量元素肥料進行合理配比,按需施入。同時,技術人員需要統籌控制水稻種植區域內的施肥總量。推廣并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有效實現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推動水稻種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業相關部門可根據當地水稻種植實際情況,建立智能配肥線上服務系統。種植人員可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上填寫水稻種植情況信息,該系統可根據水稻的實際生長情況及土壤特點為種植人員提供針對性的施肥規劃,并為種植人員提供所需肥料與技術[3]。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許多新型機械設備已經投入農業生產,機械化設備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種植效率。應用機械化技術進行水稻施肥可提高肥料施加位置的精準度,可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合理調控肥料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技術人員可利用水肥耦合減量技術進行生產。這有利于種植人員對水肥進行統一管理,可極大地減少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4]。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可選擇用小麥與水稻進行輪作,可有效保護土壤并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肥料施用量。同時,冬季休耕,并向土壤中施加適量有機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有利于來年水稻的種植 。
在應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將有機肥或新型肥料替代傳統化肥作為應用重點。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做好傳統化肥的“三替一減”工作。“三替”即使用有機肥替代傳統化肥的使用,使用新型肥料代替傳統化肥的使用,使用機械化設備施肥手段代替傳統的人工施肥手段;“一減”則是指減少化肥施加次數和施用量。通過綜合使用有機肥和配方肥,做好農作物秸稈還田,減少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補充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及微量元素[5]。例如,做好沼液還田。種植人員可在養殖場附近建立畜禽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統一處理畜禽糞便,并帶動附近養殖人員積極進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以實現有機肥、沼液全部還田。施加有機肥和沼液可在保證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同時,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改善農田土壤的理化性質[6]。再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使用綠肥對水稻稻田進行覆蓋,可有效解決水稻生長過程中水土流失的問題,同時減少氮肥使用量,達到化肥減量目標。
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業相關部門可建立專業的技術推廣小組,將技術推廣任務分配到個人,在工作進行前明確推廣的總體目標,通過行政推廣模式,擴大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應用范圍,使該技術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發揮實際效果[2]。相關部門及行動小組需要定期到基層對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考察,根據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對技術進行合理調整,使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在當地發揮最大功效。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需要定期開展農田土壤質量保護工作會議,督促化肥減量增效和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相關政策的落實。
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用到新型設備及新型化肥,提高了水稻生產成本。因此,為激勵并引導種植人員應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農業相關部門可制定政策對使用新肥料和新技術的種植人員提供一定補貼。例如,可根據種植人員購買肥料的種類提供不同金額的補助,同時可為輪作、自耕培肥的種植人員提供一定的資金補助。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可極大地提高水稻種植人員應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積極性,推動水稻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真正落實[7]。
相關部門可通過建立專業的農業技術服務小組或者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專業化肥料配比供應及施加,使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水稻化肥減量增效工作。農業相關部門還可加大金融支農方式的創新力度,通過貸款貼息、建立基金、下發資金補貼等方式,推動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資本進行深度合作,提高全社會對于水稻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擴大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范圍。
根據示范田的應用實踐可發現,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生產出的水稻,示范田中生長的水稻長勢更旺盛,肥料施加量更低,并且水稻產量及品質更高[8]。因此,相關部門可通過建立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示范田的方式,使水稻種植人員更直觀地看到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應用成效,使該技術得到種植人員的認可,進而增強水稻種植人員的信心和積極性,有利于大范圍推廣及應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
相關部門應加大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宣傳力度,如與農業企業進行合作,以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進行針對性的技術服務,推動當地測土配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在技術宣傳過程中,還可采用拉宣傳橫幅、分發宣傳手冊、發送手機短信等形式,使當地的水稻種植人員更方便地獲取技術應用信息,擴大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的覆蓋面。
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起到了支柱作用,發展農業可促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在我國農業生產中,水稻種植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出現了化肥濫用的現象,不僅造成土壤板結、土地鹽堿化,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而推廣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可在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基礎上,降低水稻種植成本,減少化肥使用量,創造良好的水稻種植環境,實現水稻種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9-10]。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抓住技術應用的要點,通過應用精準設備減量技術、優質肥料替代減量技術、智能配肥技術等,充分發揮水稻化肥減量增效的作用。在進行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時,相關部門可采用建立技術推廣小組、制定扶持政策、加深與社會資本合作、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示范田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