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分配制度、共同富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2022-12-07 02:19:51
山東社會科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分配現代化發展

葛 揚 朱 弋

(南京大學 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一個社會的分配制度關乎百姓的福祉。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是由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決定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正是在這個前提下不斷改革、逐步形成的。我國的分配制度不僅體現了公有制主體地位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體現了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加快發展生產力的現實要求。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4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必須堅持共同富裕這個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既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又要發揮好按要素分配的作用,在分配制度不斷完善中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按勞分配為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思想。他認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必須經歷“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個程度不同的發展階段,并提出“按勞分配”是“第一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相對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按資分配來說是歷史的進步,但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按需分配”相比,又是低級階段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強調在喪失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基礎上的按勞分配所具有的明顯激勵作用,不僅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提供基本動力,而且可以縮小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是全體社會成員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是建立在必要的前提條件之上的。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在馬克思看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基礎。他強調,社會主義“是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34頁。就是說,社會直接占有生產資料而不是消費資料,在此基礎上按勞分配個人消費品,也就是說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以每個勞動者為社會所提供的勞動量為尺度的。第二,個體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社會中社會勞動與私人勞動的矛盾已經解決,“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頁。。這是按勞分配實現的又一個前提條件。馬克思強調:“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頁。勞動者將自己的個體勞動轉變為社會勞動時不再需要通過迂回曲折的路徑,勞動者實際勞動中耗費的勞動量也就成為衡量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尺度。“每一個生產者, 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 從社會領回的, 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人們獲得的報酬是以等量勞動交換為原則的,“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等量勞動相交換”。(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 頁。第三,不存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存在勞動者交換自己產品的問題,因為凝結在產品中的人們的勞動不需要以價值形式來表現,人們各自的個體勞動成為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不需要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這就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和商品勞動。馬克思指出:“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434頁。因此,按勞分配表現為勞動者“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 頁。,這就表明,實現按勞分配不需要以商品貨幣關系為前提。當然,由于社會主義是從資本主義脫胎而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都還帶有舊社會的痕跡。

按勞分配與共同富裕具有內在邏輯的契合性。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主義理論的要旨。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頁。。這與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的前提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其分配原則必然是按勞分配。馬克思認為,生產決定分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經濟成分決定著不同的分配方式。“分配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頁。。由此,個體勞動直接轉化為社會勞動,因為只有社會的勞動才能成為財富源泉。(10)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頁。并在上述基礎上,商品貨幣關系不存在了,這恰恰是按勞分配實現的直接前提,從而保證了收入分配與財富占有上的平等。在馬克思看來,在未來的產品經濟而不是商品經濟社會中,人們的勞動所得已經不是價值性收入,而是物質性消費資料。“因為在改變了的情況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其他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頁。

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歷史表明,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及其按勞分配還具有較大差距。就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際而言,仍不具備完全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單一公有制基礎上順理成章地建立了與此相適應的單一按勞分配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著手建立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的工資制度,根據技術、職務、行業、地區四個基本因素進行“按勞分配”的具體制度安排,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居民以及各類性質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收入都被納入國家統一規定的工資體系和級別中。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除了與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具有相同的單一化、固定化和平均化等特點外,以生產隊為單位的農民收入分配表現出來的平均化更為明顯。并且,在上述制度安排中農村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由國家提供的生活補貼、社會保障以及相關福利等待遇。歷史表明,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足夠高、甚至出現產品短缺而不具備按勞分配前提條件時,單一按勞分配制常常會導致平均主義的傾向。在我國改革開放前,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分配其實是等級化的平均主義,或者說是略有差別的平均分配的單一分配方式。后來的“文化大革命”將上述單一分配方式強化了,“吃大鍋飯”現象普遍,工資管理體制僵化,工資水平長期得不到提升,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地挫傷,勞動生產率明顯下降。因此,能否準確把握按勞分配原則對推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至關重要,否則就會走向共同貧窮。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是隨著公有制實現形式創新和所有制結構調整逐步完善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打破平均主義的“大鍋飯”,把單一按勞分配制度轉變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重大突破,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充分調動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一開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著手打破平均主義,恢復按勞分配原則,全會提出,“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1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平均主義思想是貫徹執行按勞分配原則的一個嚴重障礙,平均主義的泛濫必然破壞社會生產力”(13)《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頁。,并提出城市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則。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14)《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頁。,突破了單一按勞分配制度。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15)《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頁。,首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黨的十五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我國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逐步形成,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

從按勞分配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新拓展。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其利益的實現方式,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主人翁地位及其權利。不過,按勞分配不是平均分配,更不是共同貧窮,而是根據每個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對個人消費品進行分配,勞酬一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性造成勞動者在生產資料具體占有形式上的多樣性,從而引起勞動生產率的差別,進而導致不同形式的公有制經濟出現勞動成果的差別,也就必然反映到個人收入分配上。實際上,上述差別恰恰體現了按勞分配的激勵作用,既激發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又刺激勞動生產率提高,還促使勞動者的福利增長,促進公平和效率的統一。而且,按勞分配帶來的一定程度的個人收入分配差別,不僅不會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甚至兩極分化的趨勢,反而形成全體社會成員實現共同富裕的外在動力,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

二、按要素分配有利于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分配制度上既要按勞分配為主體,又要實行多種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是多種分配方式中的主要方式,就是根據生產要素的占有狀況按照市場機制進行分配的基本方式。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基礎上首次提出,“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17)《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 可見,我國明確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就把按生產要素分配作為分配制度的一項基本內容。后來,在黨的歷次重要會議中都一直強調上述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18)《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19)《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9-20頁。。至此,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中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內容已經定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要素分配,對于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社會生產力發展是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分配來實現的,體現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種要素所有者獲得收益的多少由要素的市場價格決定。市場經濟中供求決定的價格引導著資源向效益高、社會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進行配置,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作為微觀市場主體的企業可以根據要素的市場價格決定自身生產經營的方向、規模和數量。按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生產要素的有效機制,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具有公平參與生產和分配的權利,按照其投入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及對生產經營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體現了權利與義務、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顯著提高了人力、物力、財力的配置效率,能夠有效激勵要素所有者投入的增加,從而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按要素分配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盡管按要素分配會導致收入分化的現象,但這種現象常常是與先進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生產經營型的分化,并且與創造財富的物質生產過程相聯系。上述體現先進生產方式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到市場激勵后又會按照合理比例進行新的投入,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保持競爭優勢。從宏觀角度看,這些體現先進生產方式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銳意進取和不斷創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推動社會資本的積累、國家稅收的增加和就業機會的擴大。

按要素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現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離開其與按勞分配的關系來認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我們首先要看到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二者之間相互對立的一面。第一,按勞分配是公有制條件下的分配,是對私有制條件下的分配的根本否定;按要素分配是按照各類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進行的分配,也就是承認公有制以外不同性質所有制可以按照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進行分配。第二,按勞分配強調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權利;按要素分配則認可各類生產要素所有權都有收益實現的權利。第三,按勞分配規定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體現了勞動者的權益;按要素分配則規定按照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取得報酬,勞動力的價格以同樣的市場規則來衡量。第四,按勞分配體現的是勞動平等、報酬平等,不同勞動者之間富裕程度的差距是由于社會成員各自的能力以及家庭成員的構成不同等原因造成的;而按要素分配則是體現了生產要素的權利平等、收益平等,不同要素所有者收益差距是由于人們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差別以及決策選擇的不同而導致的,而且生產要素質和量的差別所導致的收益差距具有放大作用。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這兩種分配中的“勞”是有本質差別的。按勞分配的“勞”指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勞動者付出的勞動;按要素分配中的“勞”是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的價格,受到市場供求和競爭的影響,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也就是勞動力的工資報酬。由此我們認識到,盡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要素同資本等其他非勞動要素分配一樣受市場機制的支配,但是兩種分配中的“勞”的本質差別使得按要素分配無法涵蓋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按勞分配不能被按要素分配所取代。(20)參見葛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經濟學家》2020年第10期。當然,又必須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二者之間統一的一面。從根本上講,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決定了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統一以及相互補充的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基本分配原則,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與其它非勞動要素一樣參與生產經營,獲得收益。因此,兩種分配的對立統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中實現的,不應該用一種分配規則否定另一種分配規則。從廣義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要素所有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由于受到公有制為主體尤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約束,我國實行的按要素分配具有不同于資本主義按要素分配的性質。因此,實行按要素分配不能動搖、削弱按勞分配主體地位,否則就會偏離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發展方向;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不能阻礙、束縛按要素分配,否則就會在資源配置上影響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發揮進而影響共同富裕的進程。(21)參見葛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經濟學家》2020年第10期。必須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長期共存、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按要素分配拓寬了社會不同階層的收入來源,激勵越來越多的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經營領域中去,這些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其所有者獲得的收益也會明顯增加,勢必會以更大的力度拉大業已存在的收入差距。因此,實行按要素分配方式不應回避可能由其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兩極分化的趨勢。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地發展完善,但是市場體系還不完備,市場機制還不健全,法律規范還不配套,各種經濟關系還要不斷理順,政府在宏觀上對收入的調節還要不斷到位。對此,我們黨有著充分的認識,黨的十五大報告在提出“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同時,就強調“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2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后來,黨的歷次重要會議以及重要文件中都強調,實行按要素分配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23)《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兩個比重”提高的前面加上“兩個同步”,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2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把“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2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頁。,并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6)《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9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2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2頁。。可見,我們黨針對按要素分配可能帶來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提出了越來越具體的政策和措施。在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原則和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要素分配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式的貧富兩極分化。

經過20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按要素分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制度的基本內容,有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迅速提升,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共同富裕的原則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抑制收入分配擴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同時按要素分配導致的收入分配在合理范圍內的差距還能夠形成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按要素分配有利于公有制經濟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發展壯大,實現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提升,不僅增強了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也夯實了社會主義國家比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更為有效調控經濟、發揮多種所有制經濟作用的前提條件。按要素分配有利于擴大居民收入的來源,加快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現代化國家新的征程中,要充分調動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使更多的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所有者參與創新、創業和生產經營,讓他們通過要素得到應有的報酬,增加收入。這樣也拓寬了居民的致富渠道,除了在按勞分配前提下獲得的勞動收入以外,還有管理收入、經營收入、技術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其他收入。收入的多元渠道使得工資不再是居民收入的唯一來源,從而增強了居民收入的穩定性。按要素分配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在分配制度完善中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國已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頁。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共同富裕”接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承擔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使命和任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共同富裕是相互依存、內在一致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表征;共同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人的現代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實現是人的現代化的前提,其基礎就是共同富裕。因此,必須以共同富裕來完善分配制度,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實現廣大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大綱》中最早提出國家現代化的要求,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決定了國家發展現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并長期實踐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具體要求。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戰略,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步驟。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更加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黨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新“三步走”的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同富裕”是貫穿新“三步走”的主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2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3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定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說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3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頁。。盡管西方發達國家推行“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社會保障模式,但固有的“資本邏輯”決定了資本主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兩極分化的痼疾,在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沖擊下更是不可持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將效率和公平辯證統一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推進現代化進程,著力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獲得現代化成果,滿足廣大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不斷增長的需要。

共同富裕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整個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共同富裕的同時不斷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并在建黨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并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強調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邁向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不同社會成員能力的不同及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數量、質量上的差別,必然導致人們在要素收益上的差距,那些擁有生產要素數量多、質量好并且敢于冒險、善于創新的生產經營者就會先富起來,那些地區也會先發展起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就有責任來幫助后發展起來的人和地區,先富帶后富走向共同富裕,在動態中實現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相對平衡。當然,這種相對平衡不同于西方經濟學主張的帕累托均衡,而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的一種社會責任自覺作用的結果。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可以通過示范作用和幫扶作用帶動后發展起來的人和地區走向富裕,也可以通過向國家交納各種稅收支持或幫助后發展起來的人和地區,還可以通過向后發展起來的人和地區提供發展的空間、機會和手段,實現脫貧致富。先富帶動后富是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決不讓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掉隊,平均每年脫貧1000多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重大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還要建立具體的分配體制機制,進行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又發揮好按要素分配的優勢;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根據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精神,要在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基礎上,建立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相互作用的體制機制。初次分配即第一次分配,是依據市場機制、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的分配;再次分配即第二次分配,是政府根據公平和效率統一的原則,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支出等調節手段對財富進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發揮道德的力量,在個人自愿捐贈前提下進行的公益慈善性分配。初次分配一般是在效率原則下根據市場機制進行的分配,其實就是指在市場經濟力量作用下的要素分配,要素所有者投入生產要素于生產經營中,獲得與要素貢獻相稱的收益和財富。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基礎上,數據等也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要按照其貢獻參與分配。根據前面的分析,初次分配常常會拉大收入差距,再加上市場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就可能導致社會成員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與財富分配格局的兩極分化。這不僅損害了市場經濟的財富創造能力,更損害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這就需要政府扮演“再分配者”角色對市場分配進行矯正。不過,即使在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再分配措施也很難做到充分。因此,就需要一種更具靈活性、針對性和特惠性的轉移支付的具體制度安排,也就是社會力量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自愿地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從而彌補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不足,這就是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一環繞一環,每次分配都聯結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揮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的作用,有利于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的調整,進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當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殺富濟貧,更不是一哄而上搞運動,而是一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社會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決定了我國的三次分配的具體體制機制應該做得更好。要在總結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環節改革的豐富經驗基礎上,有效發揮第三次分配的補充作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不斷完善三次分配體制機制必須堅持效率和公平辯證統一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成功正是堅持了上述原則。我們在效率和公平關系問題的認識上有過三次轉變。第一次轉變,是在強調提高效率基礎上提出“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提高工作效率,打破平均主義。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3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頁。。第二次轉變,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3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頁。,從而由“兼顧效率與公平”轉變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基礎上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方面的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4)《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第三次轉變,再次提出“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這樣,又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變到“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黨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不斷深入、具體闡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從“兼顧效率與公平”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再到“兼顧效率與公平”這樣一個往復,是更高層次的往復,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必然,也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反映。這就從實踐和理論上突破了西方經濟學在分配問題上所主張的“平等和經濟效率之間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36)[美]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頁。的困境。

實現共同富裕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的,高質量發展又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推動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37)《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頁。;而且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38)《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21頁。的重大判斷。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統一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之中。實干興邦,沒有扎扎實實的高質量發展成果,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無從談起。只有當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了,物質財富的“蛋糕”做得更大了,才能更好地進行分配,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實現高水平富裕。因此,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效率,以創新為動力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調動全社會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更加平衡、協調、包容的發展。要在高質量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發展能力,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沒有高質量發展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偏離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就不是人民期望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理論結晶,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立勝之本,也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邁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顯著的特色和優勢:一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既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充分調動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鼓勵其在勞動就業、投資創業、創新創造中競相迸發活力。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使一切增進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既要充分發揮按勞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優勢,又要充分發揮多種分配方式獨特的激勵功能。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高效配置資源;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推動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彌補市場失靈,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可見,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色和優勢,是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經濟體制的三位一體的總體性中體現的。從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位一體的總體視角來看,我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的目標更加明確。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一方面要以生產關系為基礎,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另一方面要調整分配關系,在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分配機制和分配方式,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和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再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各自的作用和優勢,既要追求更有效率、更高質量的發展,又要追求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我國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必然是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猜你喜歡
分配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九色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a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视频黄| 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无码'专区第一页| 福利一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久草视频一区| 五月婷婷综合色| 一级全黄毛片|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性69交片免费看|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找国产毛片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午夜啪啪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综合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无套av在线| jizz国产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黄|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欧美精品色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成人综合网址|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