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藝
(河南省南陽市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在農業產生方式變化的過程中,想要減少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所存在的矛盾關系,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等多種方式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優化。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低消耗、高產量原則,實現低碳環保的發展目標,在低碳經濟中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并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同存在、進步。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部門需要探索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可靠措施。
低碳經濟是指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等多種方式,盡量減少石油、煤炭等高碳類型能源的消耗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促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從2010年8月開始,確定5省8市嘗試進行低碳經濟發展工作。這一理念的提出和實施,主要是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化石能、地熱能等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逐漸從農業文明邁進工業文明,并且獲得較好的發展機遇和成果。但是,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社會經濟規模的逐漸增長,人們對常規能源使用引起的環境問題、造成的后果等方面的認知逐漸深入,隨著酸雨、廢氣污染、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濃度升高、光化學煙霧以及水污染等危害的形成,已經被確認與人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常規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因素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概念形成,并且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逐漸轉向生態文明發展,摒棄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利用新型的發展機制、技術措施,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以此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其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其一,農業經濟的基礎比較薄弱。我國是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生產經驗,但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不夠扎實,相對薄弱,不僅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還存在設備落后、存在年久失修、與現代化農業發展實際需求不相符的問題。農業生產設備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腳步,難以滿足生產力的需求,必然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沒有堅實的農業發展基礎作為后盾,任何形式的發展都會受到不良影響,也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及模式上還存在明顯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以及效率造成嚴重影響。其二,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偏低、生產方式落后。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采取的都是粗放型的模式,技術水平和生產方式都比較落后,尤其是部分農村農業生產者文化水平偏低,不具有靈活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能力,導致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受到制約;部分農民也沒有意識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所帶來的危害等,導致環境污染情況加劇,周圍的生態環境也被破壞。我國的很多農村地區還采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和方法,很少使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與西方國家相比,差異很大。此外,我國農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創新意識不足,難以滿足農業迅速發展的需求。現代化農業生產中還存在濫用農藥和化肥的現象,破壞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甚至對農村的自然環境產生影響[1]。
想要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農業經濟,關鍵的是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能單一地從經濟增長角度對農業的發展情況進行評估,還要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以及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要進行綜合分析,樹立正確的、科學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并保護好生態環境。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包含農業生產指標、生產總量指標,并且在廣泛意義上還包含了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資源、質量以及效益等多個方面,是一種科學的、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社會發展所追求的經濟效益應是經濟、人口、資源、社會以及環境等方面互相協調發展的經濟。資源的過度消耗、將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以“先污染后治理”為主的傳統模式,與我國的國情不相符。
首先,我國的農業必須在低碳經濟下發展。我國人口眾多,糧食安全是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關系民生的大問題。缺少農業發展就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農民不富裕,全國人民的富裕程度有限,也就不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其次,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作為基礎,探索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道路。最后,從低碳經濟理念的角度出發,制定符合農業發展的規劃和戰略措施,采取科學的措施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2]。
資源結構決定著生產結構,因此,生產結構受到國家資源和地區資源結構的限制,并且在一定的階段性具有穩定性。但是,生產結構也不是完全被動存在,它也會對資源的配置和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過多次的戰略調整,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從低碳經濟角度對農業經濟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其一,種植和土地養護結合,合理使用土地。豆科植物能夠有效固氮,能夠改善土地的肥力,但是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逐漸減小,尤其是在東北表現較為明顯,總產量明顯降低,進口大豆的數量卻在逐年增加,需要重點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對大豆品種進行改良,重點研究優質大豆和高油大豆品種,提升我國大豆生產質量。其次,國家針對大豆的價格實施支持與保護政策,促使農民能夠積極種植大豆;同時,還應給予大豆生產加工廠支持和鼓勵措施,使其積極采購并加工國內的大豆。其二,單位面積操場的載畜量采取科學的方法核定,提高畜群養殖的結構合理性。我國草場普遍存在載畜量過大的現象,造成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的情況逐漸加劇,對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并且牛、羊、馬等大牲畜是食草量較大、碳排放量較大的動物。對此,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操場的載畜量進行核定,實施圍欄放牧、輪區放牧、舍養等方法進行牧業養殖,使草原能夠休養生息。其三,對農村現有的工業產業布局進行調整,提高工業結構的合理性。在工業區,需要對工業廢水、廢棄、廢渣等進行集中處理,改變傳統工業布局分散的不良局面。尤其是結合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將污染嚴重、碳排放量高且能源消耗較高的工業轉移到農村,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農村工業發展需要從初期就重視污染小、耗能低、排放低、效益高的原則,不能受到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影響,寧愿暫時經濟增長緩慢一些,也不能吸引重污染的工業轉到農村,從而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并保證農民在健康的環境中生活。
我國的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逐漸減少,在開發和使用農村能源的過程中,需要對生物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以及風能等可再生資源進行合理使用。尤其是我國的南方地區,要對地理優勢加以充分利用,利用水力資源發電。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對核能進行有效開發,作為高效、清潔的補充性能源。在使用風能和太陽能進行發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相關的技術手段進行創新,盡量降低發電成本,或者是通過國家給予補貼的方式盡快參與到電力系統中,以便補充現有發電能源的不足。支持并且鼓勵使用新能源電動車、汽車以及生物能源汽車等,改善農村的能源情況。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在西北和東北的部分區域內,農民還是會采取直接燃燒柴草和農作物秸稈的方式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熱能的轉化率非常低,不僅會造成能源的嚴重浪費,還會造成畜牧業飼料的浪費。對此,需要對農民進行引導,逐漸改變這種高消耗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可以實施“四位一體”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即將種植、養殖、積肥以及沼氣等集中在同一土地上,實現對資源的多級利用,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減少能源浪費,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實施有效保護。
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國家從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兩個大方向上出發,運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將種植、養殖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等,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并且保證農民能夠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活。由此可見,建設低碳能源發展結構是農業經濟在低碳背景下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對低碳技術加以合理利用,促進農業結構的快速轉型。低碳技術主要是指涉及石化、交通、電力、建筑、化工以及冶金等部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油氣資源、高效且清潔的對煤的利用、二氧化碳捕獲和埋存等方面研發并使用的能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有效控制的技術。低碳技術主要有三類。第一,減碳技術,是指排放量高、能源消耗高領域實施所應用的節能減排技術,煤以高效且清潔方式的利用,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以及油氣資源的開發技術等。第二,無碳技術,如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以及風能等可再生資源技術。在過去很長的時段時間內,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大幅度增加,甚至超過IT行業。第三,去碳技術,其中最為典型的技術是二氧化碳的捕獲以及埋存處理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探索且合理利用低碳技術,具體包括:第一,重視我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優良傳統,加大有機農業的發展力度。農家肥的使用量適當增加,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并且注意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防治病蟲害時盡量使用生物技術,加大低污染、低毒、高效且低殘留的農藥研發力度,采用多元化措施減少農膜、農藥、化肥等污染源的使用。第二,加大對風能、地熱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能等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尤其需要幫助農民認識到沼氣的優勢,并建立沼氣轉化場所,增加農民對沼氣的合理利用,從而提高農村能源的實際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對灌溉技術和土地技術的研發以及使用,加大無土農業的發展力度,建設立體的農業,發展節水農業等。同時,節約水資源也是在節約能源。第四,對農村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以及生活垃圾等按照無公害技術要求進行處理,盡量降低排放或者實現零排放。第五,農業產業開展“綠色革命”,改善動植物的品種,增加優良品種的覆蓋率,提高單位面積上農作物的產量,以此提高農產品的整體產量,并提高其質量,從而補充耕地資源的不足。在使用低碳技術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其掌握新型的農業技術,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3]。
低碳消費模式是在保證低碳的同時,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利用低碳消費理念對人們的奢侈浪費行為加以限制,使人們意識到生活質量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想要實現低碳消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樹立正確的低碳消費理念。人們要對低碳生活的優勢有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在社會的未來發展中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習先進的低碳理念,樹立正確的低碳消費意識,反對盲目攀比和鋪張浪費。其二,改變原有的不良消費習慣。中國歷史悠久,特別看重各種節日以及禮儀,發展至今,已經逐漸演變成不良消費習慣,如衣服一定要穿名牌、請客講究排面等,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在保持禮儀和傳統習俗的同時,要理性消費,糾正不良消費習慣。其三,飲食結構要合理。每天的飲食保證滿足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即可,控制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降低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轉型,需要創新農業發展技術、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意識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與低碳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關聯性,實現農村產業的集約化生產,堅持低排放、低污染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則,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