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若琳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六中學,山東 青島 266071)
為了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與歷史學習能力,教師不斷嘗試新課改倡導的教學方法,其中就包括了導學案教學法。如今這一新型教學法已經逐漸發展完善,教師根據新課改和學科的教學要求,建立了較全面的導學案教學模式。初中歷史教師當下要著重考慮的就是如何借助導學案的力量,指導學生展開自主、高效的歷史學習。從教師的導學案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獲得了歷史學習成效,只是教師還需立足教學實情,合理調整導學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推進導學案模式下歷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對于學生而言,歷史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的、乏味的,這也是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固有的印象。而讓學生產生這種學習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所開展的歷史教學活動具有機械性的特點。一方面,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對于課堂中的重要知識點,教師的講解方式比較死板,缺乏靈活性,并不能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深刻的學習印象,使其往往只能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識記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常處于被動的狀態,影響了他們自身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1]。目前有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他們更多地是為了提升歷史學習成績而展開歷史學習,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模式會讓學生陷入僵化的學習境地,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甚至會讓學生形成固式的歷史學習思維,不利于學生形成靈活的學習方式,進而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都缺乏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常會為自己該重點學習哪些知識內容而感到迷茫,于是毫無目的地展開歷史學習,不能合理地篩選重要的歷史知識點來展開針對性的學習,對歷史知識的梳理能力也比較薄弱。這種學習缺陷的存在,會增加學生的歷史學習負擔,一股腦地識記每節課中的知識內容。長期下來,學生不僅會感到疲憊,還會出現畏學、怠學的心理。
同時,這種學習方式也會讓學生腦海中的信息量過于雜亂,一段時間后,學生容易遺忘大部分的知識內容。之后,為了提高歷史學習成績,學生會反復識記繁雜的歷史知識。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是大多數學生普遍采用的學習模式。教師在打造創新的歷史課堂時,應重視這方面的教學問題,讓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模式,運用創新的方法來獲取歷史知識。
規范化的學習流程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是很多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缺乏規范化的學習流程。這種學習現象比較普遍,教師對這方面的教學問題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師引入的新型教學方法中,能夠引導學生展開規范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很少,但是導學案教學法卻能彌補這一教學不足。因此,教師可在自我審視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時,嘗試建構導學案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有序地展開歷史學習。
導學案是指教師編制的一種能夠指導學生展開主動學習的指導方案,它一般蘊含三個部分的內容,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流程。教師通過建構導學案教學模式來展開歷史教學,這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讓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主動展開學習,這是新課改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師在建構生本課堂時應貫徹完成的教學目標。導學案教學模式的運用,為教師打造生本課堂提供了很好的支持[2]。這是因為導學案本身就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而編制的學習活動方案,導學案相當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的路線圖,學生可根據這一路線圖指引的方向,展開順暢、高效的學習。
對于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常常表現出來的被動學習行為,教師更需要發揮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優勢,促使學生改變自己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改善學生的歷史學習低效化問題。同時,教師還可借助導學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翻身做主人,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導學案本身具備“導思”的教育功能,它的意思就是指導學生展開思考。教師在靈活地運用導學案展開歷史教學活動時,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處于活躍的學習狀態,對課堂中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感知、理解,使其更有效地掌握歷史知識。尤其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都很少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來展開歷史學習,認為只需要識記歷史知識即可,使其歷史思維能力比較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導學案的導思功能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師注重從增強學生思維這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掌握歷史知識學習的新技巧,讓學生不再只是單純地識記理論知識,而是學會發揮思維能力,對歷史知識展開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挖掘更深層的歷史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上一層樓。
教師在導學案教學中,不僅會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還會為學生提供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而導學案中蘊含了適合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學習的內容,教師可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圍繞合作性的學習內容,展開相互討論與交流,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加強了自己的思考深度,還能使其通過探究學習,增強自己的合作意識,提升自身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合作探究學習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點燃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使其獲得更佳的歷史學習效果。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該將導學案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包括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等教學環節。歷史教師在推進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建構與運用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前預習是學生應該經歷的學習過程,并且在預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新課的知識。對于初中生缺乏課前預習意識和預習習慣的問題,歷史教師應加大這一環節的教學力度,在備課時圍繞課前預習的教育目的,為學生制定科學的導學案,讓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引下自主展開課前預習。而“翻轉課堂+導學案”是當前比較新型的課前預習指導方法,強調了教師要在翻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制定能夠指導學生主動展開課前預習的導學案[3]。
以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三國鼎立”一課為例,教師在制作導學案時,所蘊含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習目標。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起因、過程與結果;了解三國鼎立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曹操一勝一敗的具體原因;了解在三國鼎立這一歷史期間,曹操、諸葛亮等著名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具體影響。第二,學習內容。掌握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形成前后的五個歷史時間;掌握這一歷史時期的兩大戰役,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具體的場景;對主要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歷史成就、人物命運等進行分析;解讀“三國鼎立”的歷史意義。第三,學習流程。整理史實資料→明確歷史時間線→梳理具體歷史知識→建立歷史知識脈絡→提出學習疑問→分析歷史問題→系統掌握歷史知識。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可將這一導學案插入教學課件,在新課開展之前,引導學生觀看教學課件的導學案內容,然后根據導學案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流程等展開自主的預習。學生在導學案引領下展開自主預習時,不僅能夠明確自己在新課中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還能遵循規范化的學習流程,逐步掌握新課的重要知識點,這可起到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教師依托翻轉課堂,制定導學案,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過程給予科學的指導。
在學生自主預習之后,教師還需在導學案中設計課前自測的內容,讓學生對自己預習的成效進行自主檢測。檢測的內容可以包括歷史課中的概念知識、史實知識,讓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夯實自己的歷史知識基礎,使其在課堂上展開歷史學習時,更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甚至獲得超越預期的學習效果。
2.1 根據導學案,優化課前導入教學。課前導入教學的目的在于導入新課,讓學生受到新課內容的吸引,產生學習興趣或者探究欲望,主動走進新課的教學情境中,展開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而且為了提高課前導入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根據導學案來確定課前導入的具體內容[4]。對于《三國鼎立》這節課,教師在制定導學案時,可設置“播放影視片段,再現歷史”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將這部分內容融入課前導入教學環節,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放映《三國演義》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在觀看影視視頻時,走進生動的歷史情境之中。
教師可抓住時機,真正導入新課:“從影視片段中,你們知道‘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嗎?這里的‘三國’究竟是指哪三國呢?根據你們對《三國演義》的了解,你們知道‘三國鼎立’這個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嗎?”初中學生普遍都知曉《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也或多或少地了解過一些《三國演義》的劇情。教師從歷史的角度,激活學生的認知經驗,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知的信息,對新課內容進行初步的探究學習。
而且教師已經通過課前預習指導,初步夯實了學生的知識基礎,此時學生基本能夠快速組織語言,流利地回答上述問題。于是教師可繼續將學生帶進課本,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中的歷史教材內容,劃出自己在課前預習時重點學習的知識內容,然后輔助課本中的其他信息,進一步將這些重點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場景,在腦海里再現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
2.2 根據導學案,增設自主學習空間。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地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其根據導學案的內容展開高效的自主學習。教師可先讓學生對教材中提及的兩次戰役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建立對比性的表格。這個表格的項目內容可包括戰役名稱、發生背景、發生時間、交戰雙方、兵力情況、最終結果、勝方戰術、敗方致因、歷史影響等。學生可從教材內容中獲取這些方面的材料,然后通過歸納與比較的方法,歸納相關知識點,填入表格之中。這個表格的內容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識記相關知識點,降低他們對歷史知識的遺忘率。
2.3 根據導學案,加強學生合作探究?!昂献魈骄俊笔菍W生學好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強調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與合作伙伴展開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歷史課堂中,教師亟須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來推進導學案的運用,并激活歷史教學的發展活力,讓學生能夠在活躍的教學氛圍下展開主動學習,自覺從課堂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歷史知識。
教師可在導學案中為學生設計一些適合展開合作探究學習的課題,比如“兩次戰役不同結果分析”“三國時期各歷史人物性格分析”“三國鼎立帶來的影響”等。學生可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深度挖掘這些課題相關的歷史材料,然后共同分析歷史材料,從不同方面來解讀這些歷史知識,讓學生能夠對歷史知識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對整節課的歷史知識進行系統的掌握。
課后作業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新課知識,并展開適當的拓展學習,建立一個更健全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每節課涉及的知識內容都比較多,學生難以依靠單純的識記方式來積累歷史知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持續性的教學指導來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教師可選擇將導學案與課后作業設計相結合,讓學生的課后作業內容不再碎片化,而是能夠遵循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流程,展開課后鞏固學習,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5]。
在導學案中,教師可設計以下幾個作業內容。第一,知戰役。全面梳理“三國鼎立”的戰役知識,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戰役場景。第二,知人物。羅列出“三國鼎立”相關的歷史人物,從人物經歷、人物性格、人物成就等方面來剖析歷史人物。第三,知文化。從歷史文化角度,了解“三國”相關的名勝古跡,通過扮演導游的角色,講述自己所知的歷史文化。第四,談感悟。閱讀《三國演義》中關于“三國鼎立”的文學作品內容,結合相應的史實,寫一篇讀后感。
學生圍繞這些導學案中的作業內容展開課后學習時,可全面掌握新課的知識,提高自身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導學案教學模式是初中歷史教師改進自身教學方式、增強學生歷史學習效果的先進性教學模式。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導學案來指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并優化課中教學方法和課后作業設計方法,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改進自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自己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態度,學會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