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 敏
(重慶市酉陽職業教育中心,重慶 409800)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內容和表達的意義,就需要了解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和影響,其主要在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標準中可以體現。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包含了四個角度的核心素養。第一部分是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第二部分是語言理解與應用;第三部分是審美發展與鑒賞;第四部分是文化傳承與參與。從這四個角度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可以發現其主要是通過對語言方面、審美方面、文化方面、思維方面這四個核心要點展開的描述,這四個核心要點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語言理解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學習的關鍵內容。
在語文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學生清楚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幾個內容和核心要點,通過優化課程結構,組織了15個學習任務群,通過為學生營造逼真的語文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真實的領悟、了解與語文素養相關的學習資源,并通過學生之間進行相應的設計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拓寬自身的思維,培養較高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可以通過語言,將語文的核心素養表達出來,構建自身的個人語言運用系統。在語文學科的教授過程中,需要秉持其核心的發展理念,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并且需要了解語文學科中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與隱性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共同學習[1]。由于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較復雜、專業性較高的學科,具備人文性特點與時代性特點,所以為了能夠使學生多方面獲取可靠的語文知識信息,了解其中全面的核心素養內容,就需要利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合理地運用跨媒介技術,收集更全面的知識信息,并通過交流群培養自身的理解能力閱讀與鑒賞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構建個人的語言認知系統,有利于學生通過探索發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規律和媒介的傳播內容。由此看出,通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產物群的教學方式主要目標和根本原因都是想要學生熟悉掌握媒介技術的應用方法提高母語學習的效率,使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習與媒介素養的傳播實現融合。
對于跨媒介這三個字的解說,《說文解字》和《舊唐書·張行成傳》中都有提及,其中將“跨”譯為“渡也”“超過”的意思。“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傳播學領域,媒介的發展歷程從距今7萬到3萬年的口語時代到距今5500年前文字和書面時代,再到距今200年左右電波與有聲媒體時代,最后發展到距今50年左右網絡時代。甚至現在還有人提出了“元宇宙”時代,無論是所謂的“元宇宙”還是所謂的“時間墓地”等概念的提出,網絡時代的發展都將對傳統的語文學科提出新的要求。在傳播學中,媒介有廣義也有狹義。但二者都認為媒介具有傳播特質。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通過一種介質作為載體進行傳輸。媒介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存儲信息的工具,書、U盤、互聯網上的云盤都是存儲信息的工具,這就是媒介。二是傳播信息的工具,電話、電視、電子郵件、社交軟件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這也是媒介。在語文教學中,那些能幫助學生閱讀、交流的,具有傳播信息功能的載體就是語文學習媒介。通過跨媒介技術達到更好的閱讀與理解效果,提高自身的閱讀與鑒賞能力、媒介傳播素養等,被稱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力,是需要學生掌握的一種學習交流能力
所謂媒介素養,被1992年的研究人員定義為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質疑能力、創造能力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應能力的總和。為了我們能夠熟練掌握利用傳播媒介這一載體,提高我們母語的學習能力,從而獲取語文學科相關的核心素養信息,樹立正確的媒介信息價值體系。但目前網絡數字媒介所處的現狀卻存在幾點不容忽視的現象。第一,信息污染,表現為內容失實,語言失范。案例:今天你“杯具”了嗎?“飯圈”現象(2021年12月1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范問題研究報告》)。第二,信息暴力,表現為情緒失控、邏輯掉線、立場缺位。第三,信息低俗,表現為內容淺表話化、商業化、碎片化、娛樂化。
因此,培養中職學生的媒介素養勢在必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首先應該提高學生觀察現象、淘漉真偽,做到嚴于自律的自覺性和能力。讓學生學會追問誰發布的這則信息?動機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可以通過對比不同媒介在內容、語言、結構多維度比較,觀察思考異同。要引導學生探究規律,辨析特點,學會運用;認識多媒介,了解跨媒介技術的表達方法,還要了解純文本表達方式,不同媒介的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要真正讓學生能夠做到表達警覺,邏輯自律,理性說理;讓學生區別”批評“與”侮辱“的區別,讓學生負責任的表達與交流,確立自己的立場和對象,學會以理服人。最終形成一種文化警覺,并可以審視內涵,隨時有自我校準的素養;在認識并掌握新媒介的積極作用的同時自覺抵制泛娛樂化、超載又沒營養的媒介宣傳,真正能喚醒學生文化覺知,并能進行自我校準審美品位,學會準確評估和闡述文化價值。真正做到既拓展語文學習的邊界和領域滿足學生生活和發展的需求,又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這一過程離不開語文教師自身教學理念和媒介素養的提高。首先,語文教師要打破固有觀念,在民主平等中開展語文活動;其次,永葆對語文固有的特質,不斷地探索追求。在實踐中和學生在網絡時代共同提高自己語文教學能力和媒介素養。
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新課標(2020版)》中,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群的建立方式制定了教學要求。首先,需要學生熟悉了解跨媒介傳播的特點,以及在人們的生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性。其次,為了能夠使學生熟悉掌握跨媒介閱讀和交流的基本方法,就需要為學生營造逼真的應用環境。最后,還需要進行語言引導,使學生能夠構建個人的語言應用系統,提高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基于這一教學指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教學開展應該是多維度的,擺脫思維局限,了解更廣闊的知識體系,要擺脫技術至上,單篇課文為綱、教學內容形式化碎片化的現象[2]。“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教學手段中,主要通過多樣化的任務下達,以“群”為組合的形式開展語文學習的一種方式[3]。
學生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能夠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教學方法的落實奠定基礎條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但是跨媒介閱讀和交流任務群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時代發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貫徹立德樹人的目標,真正讓學生在發展中學習,在學習中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公民。不僅需要通過下達有關鞏固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文本理解能力、遷移能力等任務,同時還要學生了解不同媒介傳播特點與表達方式實施。因此,我們可以先對比一下“跨文本閱讀與交流”與“傳統閱讀與交流”的異同。在“傳統閱讀與交流”中,莫提默的觀點是可以通過層級劃分,選擇閱讀方式[4]。祝新華的觀點是借助認知心理學的方法分析閱讀能力[5]。學生在利用紙質閱讀的方式中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文本解析評價能力和遷移能力等,在此閱讀基礎上的交流更多地傾向口語交際的訓練、文學和實用文體的訓練。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傳統閱讀與交流的基礎上多了媒介的多樣性選取和交流的快速、形式的多元,主、客體之間的公平和民主性。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有時效性、趣味性、靈活性和豐富性。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往往表現在更關注時事,緊扣時代脈搏,依托新時代的信息技術;無論是視頻、社交媒體等信息手段對學生而言有很強的吸引力;在信息上可以靈活獲取、發布信息及觀點,利用新媒介可以自由交流;可選擇的內容豐富,老師也可選擇適合學生學習,老師可控的媒介進行閱讀與交流。為了能夠提高任務群效果,當務之急就是對閱讀載體、主體、交流深度等進行熟悉了解,克服其中存在的難點。
關聯媒介運用維度、媒介理性思維度與評價維度、跨媒介信息獲取維度這三個維度是通過布魯姆認知過程維度(記憶/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6]、PISA 定位信息、理解、評價和反思測評閱讀能力目標以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 版)》的內容得出的。
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就是通過從文本中獲取相應的信息進行學習,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方式與之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媒介技術,利用不同的媒介進行學習。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應該拋開傳統文本的解讀,而是可以以一定的任務驅動的方式實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從關聯媒介的運用維度中進行篩選、對比、整合,并跳出單一媒介的思維模式,媒介具有多元性,在利用媒介技術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媒介的應用特點。這樣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進行同一主題教學也可以進行對比教學。比如,我們學習戲劇《雷雨》時,可以和電影《雷雨》進行對比教學,進行一個戲劇和電影的微型對比教學。從兩種媒介對人物的塑造、使用的不同的表現手法,情節對比,結局怎么落成進行對比教學。在進行詩歌鑒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以本地地域特色的民歌土風、參觀博物館為依托進行跨媒介學習,對同一主題,以表現形式、主題的呈現形式進行比較鑒賞,甚至以自己擅長的媒介來創作自我喜歡的詩歌表達形式(如微電影、抖音、唱民歌、對山歌等形式開展教學與交流)。教師也可使用多維度的視角對學生進行本任務群的立體綜合評價[7]。
在時代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母語學習能力,就需要打破學生的思維局限,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廣闊的知識體系,利用關聯媒介運用維度,從單一的信息獲取途徑轉變為多樣化的媒介信息利用方式,了解媒介信息的表達特點,對不同的信息立場進行了解,學習不同媒介之間的關聯性特點,從而促進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辨識能力等。在學習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電影片段為學生營造逼真的環境,探索在當時環境下人物的形象、心理特點和所想要表達的時代內容等,利用這種結合學習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理解能力,通過語言表達對人物的形象獲得深刻的了解。從關聯媒介維度來看,需要從多元性的媒介中找到媒介之間的共通性,使學生能夠了解文本背面所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和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根據人物的形象和情感特點,學習人物語言表達過程中所反映的真實心理活動狀態,從而進一步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和品質,或者通過環境渲染了解真實情感。例如,在《我的母親》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了解本文的真實含義,并通過下達相應的任務使學生通過跨媒介技術,利用不同的媒介了解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閱讀鑒賞能力[8-10]。
從媒介理性思維角度來看,需要教師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辨識思考能力,為媒介技術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探索,在海量的數據信息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并通過圖片、動畫視頻播放的方式,為學生營造逼真的形式場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媒介特點了解更深層次的信息含義,從而提升閱讀鑒賞能力辨識能力等。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體系,為了能夠使學生在混亂的信息中提高對信息的辨識能力,發現信息中所想要表達的真實內容,透過信息看本質,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所以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分析媒介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提高自身對媒介信息的辨識能力、質疑能力,了解各種信息背后所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使學生能夠從媒介信息中掌握重點內容,通過自身從中掌握的關鍵信息對文中的結論信息進行印證,這也是學生需要必備的一種媒介素養,這樣才能夠使學生通過塊媒介閱讀與交流了解語文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內容和要點,提高學生母語的學習效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