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千貴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高校體系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高校資助教育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所謂的資助不單單是從經濟條件方面解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費用,更多是讓他們能夠快速地融入大學的開放環境中,針對貧困生的經濟、學習、生活各方面的特征,應該將思想教育的工作納入資助工作中來,充分展示教育的公平、公正。但現代高校的資助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思想教育不合理的問題,這極大地阻礙了資助工作與思想教育的結合,為了給貧困生提供一個溫暖、和諧的教學環境,就必須要針對阻礙高校資助工作進展的問題具體分析,從人文關懷、教育公平、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出解決問題的優化路徑,并且要結合對未來資助工作的不斷優化進行結合策略的升華。
將思想教育融合到資助工作中,能夠為資助工作之外的附加問題提供更多的解決思路,并且還能讓資助工作的內容得到升華,讓資助工作具有更大的時代意義,結合現代學生的教育、學習、生活情況,思想教育所體現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思想教育可以讓受到資助的學生健康的學習,在開放的大學環境中能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態度,從高校的教育狀況來看,在資助工作中包含了大量思想教育的元素,完全可以著手這些元素開展具體的教育策略,讓資助工作能夠有更多的教育意義,并且有了這種資助背景可以讓高校的教育體系更加的完善,通過對思想教學方法的調整,能夠讓高校的整體教育環境得到優化。其次,在將思想教育融入資助工作的過程中,能夠結合教育的自主教育形式,為高校的教學體系提供更多可以改善的思路和條件。最后,高校的資助過程中,涉及學生整體補助資金的發放,需要維持公平、公正,結合思想教育進行工作展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陳述情況的時候能夠遵從事實,不要為了獲得補助金而編造虛假的家庭情況,也為了學生在獲得資助之后能夠合理地利用這筆資金,幫助改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拒絕攀比,讓資助工作的持續展開都是建立在合情合理的角度上[1]。
思想教育在高校資助過程中的原則主要遵從兩方面,首先是解決學生思想和實際問題關聯的原則,為了讓高校的資助工作能夠升華價值,思想教育就是為了及時調整貧困生的思想變化,讓學生維持在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上,解決思想問題就是要結合思想理論的內容特征對貧困生的實際生活問題進行解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資助工作的正確進行應該解決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現實問題,滿足學生當前的生活需要,讓資助管理的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由主到次。另外,在一個有效的資助管理機制過程中,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要時刻發現和更新學生出現的實時問題,并將解決當前問題放在工作展開的第一步。其次是構建人文關懷的原則,資助工作開展的前提,是要進行貧困生的認定,需要結合思想教育的內容從多方面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資助工作的核心意義。人文關懷原則的具體內容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思想教育首先要關注貧困生的基本需求,一切發展的開始都是先要解決基本的需要,大學生處于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內心的自尊比較敏感,所以對學生基本需求的解決就是要維護學生的自尊來開展工作。第二,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個性需求,構建針對貧困生個性發展的指導觀念,讓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
高校的資助工作多數是通過學生對了解的情況進行投票,根據投票結果來進行貧困生的認定,這個過程老師和學生是沒有過多的溝通,還就是說資助的工作更多的還是關注經濟方面,對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提供資金上的補助,讓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但是忽略了部分貧困生從小是生活在一個貧困或者不幸福的家庭,對他們來說,經濟困難只是一方面,從鄉村學校到大學校園,周圍的一些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學生的心理變化。部分貧困生初入大學,內心敏感自卑,對資助工作的認識不足,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抵觸情緒,但資助工作者并沒有留意到學生的心理需要,導致學生在接受資助的時候會存在一些心理負擔,會更多地在意別的同學的看法,最后導致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這也使得這部分學生在日常的交往中變得更加的膽怯,這無疑會對高校的資助工作造成較大的阻礙,高校的資助工作考慮的層面不夠,沒有從資助工作的具體意義出發,部分高校資助工作者存在認識的偏差,這才使得資助工作流于形式化[2]。
在高校的資助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還是延續傳統的資助策略,通過評定的過程,進行資助資金的發放,過于重視貧困生的問題管理,也沒有從貧困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二者之間的導向存在問題,本來應該是貧困生站在主導的地位,資助工作者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策略的制定,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工作者與貧困生之前仿佛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的參與、溝通、交流并不多。并且新時代下,網絡環境的復雜,學生的情況是多變的,各種網絡詐騙、信用網貸等充斥在學生的周圍,如果資助工作還是只強調解決問題,貧困生的參與度持續不受關注,那么資助對象的實際情況會越來越脫離學校的控制,學生更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貧困生,其中一部分貧困生自卑又敏感,大學的校園不乏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而貧困生長期生活在這個環境下,為了追求心理平衡,很有可能會走入歧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助學生的情況才是資助工作的主要對象,只有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學習情況才能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近年來,大學生受騙的情況屢見不鮮,對貧困生而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沒有經過正確的引導。3.沒有對受資助的學生進行約束
在高校的資助過程中,很多工作環節關于思想的內容并不明顯,加上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這部分學生內心比較敏感脆弱,所以高校的資助工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貧困生的全面發展,相對于這種教育形式,資助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約束。在資助的審核環節,關于學生的家庭情況,通常都是學生自己進行描述,然后通過周邊的同學進行情況嚴重程度的評定,最后得出貧困生的名單[3]。這其中的可操作性較強,對學生的約束性不強,首先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可以造假,并且可以加以夸張,這部分的情況核實起來相對較困難,而高校的資助工作也沒有對受助的學生進行約束,沒有對學生陳述情況進行嚴格的限定,缺乏一定的懲罰機制,使得每年申請貧困生補助的學生非常多,而實際真正需要這筆款項的學生卻沒有獲得,然后是資助金的使用,學校并沒有完善的制度關于后續學生使用的跟蹤,完全交由學生自己使用,其中會出現一些學生并沒有將這筆資金用于改善自己的學習生活,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去購買了一些奢侈品,或者用于一些游戲設備,這完全違背了資助的目的,所以資助工作對學生缺乏約束,從評定到實際資助都會讓這項工作失去意義。
要想實現高校資助工作的最大效果,必須要將思想教育的工作內容融入這個過程中,進行信念教育策略,具體的信念教育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將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的大環境相結合,為學生畢業之后的職業生涯做好鋪墊,使得學生明確理想信念,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并且要引導學生在大學期間要不斷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大學環境是一個相對不圖名利的環境,給予學生的成長機會也比較多,所以要讓學生堅定持續奮斗的目標,在大學期間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技能,敢于挑戰,勇于創新,不怕困難并且能夠時刻保持源源不斷的精力,這才是高校資助工作的中心思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過程逐漸成長起來,這才能促進教育體系的可持續發展[4]。其次是在貧困生的信念教育過程中,要將這種氛圍環境分為不同的類別,讓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發揮的空間,同時要融合思想教育的信念內容,讓貧困生客觀地認識到自己努力的必要性,學校給予了健康成長的環境,所以貧困生更應該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最后是要重視貧困生的實踐教育,對高校的貧困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讓貧困生堅定信念認識,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創設,幫助貧困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幫助貧困生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教學中融入貧困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教育管理的創新,能夠為貧困生的綜合發展創造條件。進行貧困生綜合能力實踐平臺的創設需要做到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在平臺的創設過程中,著重學生自立能力的培養,設立層次性的崗位實踐機制,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另外,從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來說,要為貧困生提供針對性的自主服務,讓貧困生主動提高自己自立自強的能力,最終達到創設平臺的要求。其次,在對貧困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過程中,訓練貧困生將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進行下一步能力的提升,積攢更多的社會經驗,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再次,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讓貧困生能夠在實踐平臺進行自我能力的發揮,提升自己人際交往的自信,并且要提倡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受挫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競爭意識,能夠幫助貧困生在畢業之后快速的融入社會環境。最后,為貧困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平臺,在進行資助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根據貧困生的學習狀況分析,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設立不同的幫扶機制,讓貧困生逐漸形成較強的自我引導能力,在創新創業的發展狀態下,能夠有更強的競爭意識。
提升貧困生的公平競爭意識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增強大學生對公平競爭的認識,創建幫扶項目,能夠給予貧困生足夠的展示機會,對于貧困生的能力提升也有較好的保障。比如,以獎學金的方式確定學生的評定標準,學校應該建立合理公平的評定標準,保證獎學金審核的公平性,這種競爭意識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社會競爭的時候勇于把握機會,并且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5]。其次,創設公平性的競爭意識,高校的資助工作建設一定要結合貧困生的申請資料情況和班級資助的級別,確保學生提供的資料是真實可靠的,同時對工作者而言要強調管理的主要職責和內容,避免關系資助的情況出現。最后,創設公平競爭的環境,高校是一個受到條件限制較少的工作環境,是維護公平正義較好的地方,所以學校應該將公平競爭意識融入每個學子的日常生活中,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讓思想教育工作能夠在資助過程中流暢的運轉起來。
高校貧困生的需求除了基本的物質條件之外,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社交功能,所以為了讓高校的貧困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應該要針對貧困生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的成長環境進行針對性的思想工作建設,充分調動貧困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對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要求主要有兩方面,首先,充分考慮到貧困生的生活問題,利用助學貸款、勵志教學金和勤工儉學等方式緩解貧困生生活上的壓力,通過這種工作的支持,能夠讓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其次,給予貧困生更多的精神支持,對貧困生而言,大學生是處于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需要有正確的思想進行引導,給予貧困生幫助能夠讓貧困生克服先天環境帶來心理的負面影響,讓貧困生能夠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通過對高校資助工作現有問題的分析,總結出了四點關于高校將思想教育融合到資助工作的實施路徑,以此我們可以看出,進行資助工作的完善,關于思想教育的內容必不可少,高校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形式的特征,維持原有的資助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用,所以將思想與資助工作結合是高校發揮資助工作能效的最佳方法,相信在這種不斷改進的資助策略下,高校關于貧困生的后續工作會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