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梅
(泰州市圖書館,江蘇 泰州 225300)
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體需求、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近幾年泰州市持續推動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為目標,積極打造數字化場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服務內容方式,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專業化水平,有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如何更好地做好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呢?筆者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堅持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統籌實施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覆蓋、電子閱報屏建設等項目,促進公共文化有效供給手段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科技型”轉變,服務內容由基本文化服務向延伸服務轉變,服務形式由“單向輸送”向“雙向互動、供需對接”轉變,服務方式實現了定點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實體服務與虛擬服務相結合、定時服務與全天候服務相結合、近程服務與遠程服務相結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效益。如泰州市圖書館將近幾年舉辦的每場講座通過高清拍攝、字幕加配等制作加工,以精美的畫面還原講座現場。2021年,將講座的后期視頻在泰州政府APP“我的泰州”“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各類網絡平臺點擊量數萬人次,活動品牌得到提升。泰州市圖書館舉辦的少兒數字資源推廣活動也同樣受到小讀者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參與,內容涉及繪本故事、趣味連環畫等,同時根據需求,新增設裸眼4D體驗、舉辦“探索恐龍”裸眼4D互動、“蝴蝶谷探秘”等4D互動活動,增強小讀者閱讀體驗的同時,培養他們數字閱讀的使用習慣。
購買了超星—讀秀知識庫、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庫、匯雅電子圖書、龍源電子期刊庫、中國強制性標準數據等電子數據資源,讀者通過互聯網利用電腦、手機、平板可以在館內館外實現圖書、期刊、論文等各類知識的數字閱讀。2015年設立4處手機用戶電子書借閱平臺,2016年泰州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除提供續借、查詢、公告等服務外,增設了微信閱讀功能。與此同時,泰州市各縣(區)公共圖書館也紛紛通過購買數據庫的方式,在自己的網站上開展數字資源服務,滿足各市(區)基本的數字閱讀需求。
2016年,泰州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均參與了江蘇省少兒數字資源共建聯采活動,各公共圖書館少兒讀者通過互聯網可以使用南京圖書館購買的“中國連環畫閱讀館”“樂于學”“寶寶智庫”等13種數字資源。通過各種線上訪問、線下的體驗推廣活動讓更多的少兒讀者了解和使用該資源,讓少兒數字資源逐步成為泰州市青少年閱讀、學習的重要途徑[1]。
2016年起泰州市圖書館試點進行古籍數字化建設,現已建成古籍數字平臺框架,并逐步進行古籍的數字化加工,力爭2017年完成自建古籍數字平臺建設并將加工完成的部分古籍數字資源上線對讀者開放。2018年起,將繼續指導各縣(區)圖書館進行各館館藏古籍進行數字化平臺建設。2020年,完成泰州市古籍數字化建設,并向泰州市廣大讀者開放。平臺建成后將對館藏古籍的保護和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加快自建資源建設,建成數字化古籍服務平臺。平臺建成后讀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館內的古籍數字資源,這樣讀者不但可以通過終端查閱館內古籍的數字原貌,也可以避免手工查閱對古籍帶來的損傷。泰州市圖書館將10部館藏歷史地方文獻《岳墩小志》《松林庵小志》《吳陵牧影》《吳陵藝苑》《痛史一斑》《梓里抽奇錄》《斗室詩抄》《族譜學概要》《論語政要》《新生活解證》逐頁掃描,內容涉及地方志書、文史以及哲學等。后期對圖片進行格式處理,加以索引制作,上傳至“泰州市圖書館歷史文獻特色庫”,便于線下讀者的遠程訪問,有助于消弭信息鴻溝,方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地方古籍文獻。
24小時自助圖書館無須工作人員值守,通過自動化設備及監控設備實現讀者進出控制、借還圖書操作以及安全管理,可全天候為讀者提供服務,方便滿足讀者在圖書館閉館期間的讀書、借閱需求。
移動用戶的迅猛發展讓讀者對手機閱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此,泰州市圖書館近年來不斷加強移動閱讀功能的建設。泰州圖書館引進“云借閱”手機電子書刊借閱系統,該借閱系統包涵500種電子期刊和兩萬種電子圖書,讀者可以在市圖書館、機關分館、市民服務中心、稻河24小時自助圖書館利用手機、平板電腦借閱電子書刊;2016年,隨著微信用戶的日漸增長,泰州圖書館對微信服務進行了二次開發,泰州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不僅提供續借、查詢、公告等服務,增設了微信閱讀功能。“微閱讀”集成200種知名刊物、2萬多冊精品電子書和660多集視頻供讀者免費閱讀、學習。
建成設施先進、環境溫馨、資源豐富的閱讀新空間,打造百姓身邊的公共閱讀場所。全市先后共建12家“城市書房”及自助圖書館,“泰州掌上圖書館”手機移動閱讀APP投入使用。靖江市積極探索“城市閱讀社會化”工作,打造“牧城書驛”城市閱讀聯盟品牌,通過公共資源與商業服務相結合的形式,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織密了服務網點,擴大了覆蓋人群,縮小了服務半徑,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2]。
2018年1月泰州市文化館與江蘇省公共文化云平臺進行對接,并在試點運行中保持全省領先。全市各級文化館普遍利用“互聯網+”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微信公眾號、網站、微視頻等平臺構成全市文化館系統數字化服務的立體網絡,極大地提升了文化惠民、免費開放的社會影響力,為打造“無所不在的文化館”奠定了有力基礎。
2021年泰州市文化館依托江蘇省公共文化云、泰州公共文化云、泰州市文化館微信公眾號、泰州市文化館門戶網、泰州市文化惠民服務平臺實現全年信息發布。通過開展網絡直播、知識問答、人氣投票、視頻點播、全景資源、醉美非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網絡直播活動將線下活動和線上展示相結合,有力推進泰州市數字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擴大活動的受眾范圍,讓更多的群眾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參與文化,享受文化。
基于江蘇公共文化云平臺落地泰州專屬域名的數字文化館子站,融合提供省級平臺共享功能模塊,在實現相關模塊的服務、數據、管理全省互聯互通的基礎上,為新增或完善功能模塊提供獨立前端(PC端、微信端)模板支撐,不影響全省一體化平臺的其他站點。
在融合的數字文化館后臺提供數字非遺內容發布功能,適配前臺展示內容欄目需求,能夠發布泰州非遺內容、地域特點、保護傳承、互動交流等非遺元素信息,支持以圖文、音視頻并茂的方式展示泰州地方非遺資源。
數字文化館融合平臺上實現惠民服務管理功能,實現全市惠民演出團隊、點單員及惠民演出成果的管理,包括角色權限、業務流程、業務監管數字化功能模塊的定制開發。
配合“知識問答”小程序,實現紅包管理、積分管理、題庫管理等知識問答流程管理。
活動預約(日期篩選功能)、群眾留言、網絡投票、服務點單、公益培訓、泰州名片(文化地圖)等功能。
根據融合提供的功能模塊和業務流程,定制開發新版PC端、微信端數字文化館門戶系統界面。
泰州數字文化館云平臺,是依托“泰州市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對泰州市文化館官網、泰州市文化惠民服務平臺及泰州公共文化云平臺三大平臺進行融合,包含“文化資訊”“數字非遺”“互動服務”“泰州名片”“學術交流”“地方動態”“文藝培訓”“資源鑒賞”“志愿服務”“文化惠民”等版塊。市民只需關注“泰州市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就可以云上看展、觀演、閱讀、聽學,及時了解文化活動的各項動態。數字文化館云平臺的互動、網絡直播功能,全市各地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文化演出、培訓、講座、沙龍等,都可以通過平臺線上預約,線下參與,群眾也可在家中觀看直播或事后回放,既快捷又節省路途時間。
隨著移動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文化內容日益成為用戶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內容制作者的數量與產量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用戶的審美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博歷史類內容越發受到網絡用戶的青睞。
對泰州博物館展廳進行數字化采集,使用軟件進行圖片拼合,把二維的平面圖模擬成真實的三維空間,呈現給觀賞者。并給觀賞者提供各種操縱圖像的功能,可以放大縮小,各個方向移動觀看場景,以達到模擬和再現場景的真實環境的效果。通過加入重點文物展示、音頻解說、視頻展示等功能,將虛擬場館和虛擬物品與多媒體進行集成,可以通過超文本鏈接到相關多媒體資料,嵌入虛擬場館中,為用戶提供更加生動、逼真的虛擬游覽體驗??山Y合移動終端進入地圖和信息瀏覽,使訪客通過網絡和移動設備,就可以虛擬進行場景游覽。
為了滿足觀眾全方位、多角度、更清晰地觀賞珍貴文物。在游客瀏覽博物館過程中,到達不同的觀測點,可通過掃描展廳、展柜上的二維碼,體驗珍貴文物逼真、完美的3D視覺效果。同時,觀眾根據感興趣的文物類別選擇文物,將其任意旋轉、放大縮小。滿足參觀者不僅隨時隨地看,還能使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參觀人群通過與文物零距離的接觸和互動,獲取到有趣、易懂、多形式、多元化的文物知識信息和文物故事,最終把博物館搬進手機。本項目擬選取15件,在展廳中陳列的、進行過三維建模的15件文物進行定制的3D展示開發,實現珍貴文物三維模型、語音等多種媒體資源瀏覽播放功能。
為讓更多市民觀眾了解和走進美術館,美術館從傳統的微信公眾號和電梯廣告分享展訊逐步轉變為“常更新云展覽、聯合新聞媒體、直播抖音分享”的新方式,及時分享館內各類展覽訊息,以更高效的智慧化、數字化的方式努力達到“書畫普及和廣大市民多角度宣傳美術館”的良好成效,積極提升高質量考核指標人群。如云展廳舉辦:泰州美術館館藏本土名家作品欣賞展、“文苑藏珍”——三館館藏書畫精品展、“悲鴻精神”——第四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等;與中國網、中國商報、人民日報社、央廣網、新泰州、紫牛新聞APP聯合宣傳展覽;與泰州本土點擊量較大的微泰州、平安泰州公眾號,閱讀量較大的泰州晚報合作宣傳美術館各類信息;利用抖音平臺發布館內外觀展環境,美術館領導親自上陣介紹展覽情況。
全方位的網絡服務宣傳泰州美術館,使得觀展人數呈現階梯式的上升,為館內觀展人數提升提供強有力的宣傳保障。
運用“互聯網+”理念,著力打造“泰州文化惠民服務平臺”,開設了首頁、惠民公告、演出預報、惠民成果、惠民團隊等欄目,服務平臺實行24小時開放服務,采用線上線下全程互動的動態管理模式。文化惠民券演出采用線上點單的服務方式,泰州數字文化館云平臺對全市主要的文藝演出團隊進行視頻和圖文展示,市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以社區或鎮街為單位,進行線上點單邀約演出,還可以在演出結束后,在線為該團隊打分。確保了群眾對文化服務的知情權、選擇權,也可以讓群眾根據自己意愿對文化活動進行便捷、快速、自主的“點單”。進一步推動泰州市文化惠民工作的開展,豐富城鄉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探索文化服務民生新路徑,創新和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文化惠民券”,實現公共文化精準惠民。
與時俱進,持續做好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以推動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為目標,緊緊圍繞公共文化云建設、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數字文化服務推廣等,不斷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完善“菜單式”服務機制,加快實現網上資源共享,開展“互聯網+”云直播、云展覽等線上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水平。對已建成數字文化資源成果推廣、推介活動,進一步擴大建設成果運用的深度與廣度,更好促進泰州市公共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