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旭
(南平市建陽區池中甫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盞,被稱為“惟一為茶而誕生的茶器”,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一種工藝品。表面上建盞就是一個漆黑的小碗,在黑夜里能消失的無影無蹤,但事實上,建盞真實存在著,如深邃幽夢般的空間,蘊藏著無限讓人著迷的未知。
建盞作為茶器,曾經鼎盛過到沒落,但不管埋在地下多少年,總被人所推崇。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詹姆士·普拉瑪受到日本方面的啟發,開始尋找令人驚艷好奇的黑釉茶碗生產地。建窯因此才被人們所熟知,建窯的獨門工藝是“自然析晶”,追求窯變,以窯爐內自然形成,且有一定規律的鐵系結晶斑為裝飾。其釉水在高溫下流動性強,對胎釉原料、施釉手法都有特別的要求;窯工往往無法精確掌控成品的紋樣,燒成精品需要天意。
建盞產自建窯(我國著名的古窖之一),是宋朝時期興盛起來的工藝,燒制工藝之難,眾人皆知。以其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著稱于世。建盞外形端莊,顏色深沉、釉面花色千變萬化,亦幻亦真,宋時為皇家御用茶具,士大夫斗茶珍品,常為文人雅客詠頌對象。
宋代建盞的每件產品都有一項高超的技藝作為支撐。建窯建盞所獨有的地域性工藝特征就是:高錳、高鐵、低鋁胎、高鐵釉。建窯建盞的釉質中所含鐵(Fe2O3)質量高達5%~8%,在其胎骨中的比例,高達7%~10%,而宋代的青釉瓷器,通常在2%以下,其他窯口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其胎質中鐵的含量平均在4%~5%。
含鐵量高是建窯燒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燒制所需要的原材料,即建陽紅土含有的鐵元素較多。同時建陽是燒制原產地,使燒制工藝更加方便。
建盞胎釉中鐵元素的含量影響著器物的呈色。從建盞不同類型、不同顏色的款式中可見一斑。正是因為含鐵量不同,建盞才可以顯出紅、青、黑等顏色。考證中國的釉料歷史,在青銅時代出現釉陶,即在陶器表面刷上一層釉漿,由于釉漿中含鐵,故呈現出青色。且含鐵量越高,顏色越深,如醬釉和黑釉。而含鐵量越低,顏色越淺,呈現出不同色階的青色及青白色。當含鐵量低到一定程度時,釉層不呈色,即后來在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透明亮青釉。
中國早期的建窯燒制匠人發現此燒制規律,從有陶瓷伊始陶瓷工匠師就一直在與鐵元素不斷做斗爭。讓鐵元素更大程度地為之所用,利用鐵元素的特征作為裝飾的手段,給瓷器披上了千變萬化的美麗外衣。只有在中國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國度,人們才會用著最獨特的燒制方法來展現與眾不同的陶瓷魅力。
建盞是對美與精致的追求,更是由心而發對大自然與藝術的崇敬,這是一種超脫的“器物精神”。所謂“器物精神”是對器物的喜愛,也可以延伸到對從事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態度與精神追求。有人將“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其第一層次,更高的層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藝術化。
一切器皿的背后都是藝術靈魂的痕跡,不僅是物質發展造化的見證,更是創造精致美好生活的見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信物,在方便生活的同時,更讓人們感受到彰美癉惡、去偽存真的道德精神。
世上本沒有藝術,愛美之心多了,便孕育了藝術。先人對美學藝術孜孜不倦地追求,即使竹物草編能造出器皿來,仍是要在這大地中索一把泥,在風中借一把焰,再加之夢幻的墨彩,造化出這極致詩意的瓷物來。千百年稍縱即逝,而美輪美奐的器皿愈顯永恒與珍貴。
事無巨細,心之所向,步履所及,都是源于人生態度與精神追求。古往今來,是糙物還是寶物,藝術給予了它美的靈魂和匠心精神,變成了“器物精神”的詮釋。
“器物精神”是傳統文化精神的回歸。器物承載世界,波瀾不驚。器物鏈接文學與哲學,鏈接物質與精神,通過感悟器物里的人文內涵,領悟藝術表達,從而獲得心靈修行;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上下五千年深厚蘊雅的氣質。紀錄片《瓷路》還原了瓷器在那個遙遠時代對世界的影響。大國重器,其實是器物精神,凝神聚氣,專心致至的精神。
紛譎詭雜、焦慮浮躁的世相在呼喚這種器物精神,呼喚遺失在繁華紙金中的“專”與“靜”。追求效率與結果,忽略了專注;汲汲于利祿,遺忘了沉淀。建窯建盞逐漸成為器物精神最好的詮釋。
燒窯的窯體,是一個整體的空間。燒窯時,除了放入要燒的作品外,其它空的地方就會充滿氣體。簡而言之,窯里除了作品,還充盈著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氧氣”。而氧氣則是燒窯時很重要的變因。
所謂“燒”窯,要燒就要有火,火與空氣中的氧元素結合才能完成燃燒。若在燒窯時,在窯中持續不斷地進入空氣,或大量補充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即為“氧化燒”;反之,若用技巧使窯室內缺氧,這時窯火會從土胎與釉水中抽取氧元素,則被稱作“還原燒”。
氧化燒與還原燒這兩種不同的燒制方式,最大的區別就體現在釉色表現上。氧化燒更側重“色彩”,更外顯;還原燒更側重“質感”,更內隱。
氧化燒時,因為窯室中氧氣充足,燃料不與礦釉原料發生直接反應。燒制前只需調配好礦釉配方,在燒制時等待高溫將礦釉混合共熔產生顏色,穩定性較還原燒更高。
而還原燒時,因為窯室內部處在一種人為缺氧的氛圍中,燃料要持續燃燒就必須從礦釉原料,甚至從胎土中抽離氧元素來進行助燃。這時被抽離了氧元素的釉彩原料就會發生化學結構的變化,從而產生質感豐富的結晶釉色。
還原燒與氧化燒只是燒制氛圍的區別,并無優劣之分。氧化燒法更穩定,更適用于商業化量產,也更偏向于工藝美術的范疇,適用于色釉類陶瓷的多樣化表現。而還原燒的過程充滿著未知的可能性,高風險中也常收獲意外驚喜。釉水的層次、肌理、光澤等方面都會產生耐人尋味的質感變化。
每一只建盞的來源并不簡單,在人們眼前光芒逼人,內斂中帶有靈動與奔放的跳躍元素,看似樸素,卻有著不一樣的個性化存在和天然的缺陷美,建盞本身帶有一種自身不可彌補的缺陷。從陶泥的選擇到燒制的試驗,從坯體的打磨到上釉色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有著一套嚴格的標準,即使是高要求、高標準之下,每只建盞都可結合自身的成形條件燒制出不一樣的感覺。一只好的建盞,或許是從上萬件中挑選出來的。
建窯建盞,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崇尚自然美的象征,亦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的典范。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依然不乏匠人遵循古法燒制,使用本地原礦制釉,以傳統手工制盞,在釉色的變化中尋求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