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勛強,張曉敏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都勻 558022)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奮斗目標消除貧困問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造成無產階級貧困。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的財富越多,所生產出的產品越不屬于工人自己,而屬于資本家,工人階級變得貧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僅夠維持工人的生存,工人生產的大部分財富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生活越來越困難。恩格斯指出,“貧困是現代社會制度的必然結果,離開這一點,只能找到貧窮的某種表現形式的原因,但是找不到貧困本身的原因。”[1]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生活困難、無法擺脫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的雇傭勞動關系,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產生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才能被徹底清除。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把人民群眾放在主體地位,只有把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才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的奮斗目標是為了人民群眾能夠擺脫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工人階級的迫害,而且深入研究剩余價值產生的原因,揭示了資本家是如何壓榨工人的剩余勞動價值,工人階級的主體性如何喪失。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下,“勞動資料為資本家階級所壟斷,由此造成工人階級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貧困和奴役的原因”[2]。資本家擁有大量資本,購買工人階級的勞動力,工人們被迫依附于資本家過活。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機器化大生產規模擴大,機器大量使用導致大量工人下崗失業。此時資本家一方處于主動狀態,工人一方處于被動狀態,為了生存下去,工人之間發生生存競爭,爭取工作機會。資本家用很低的工資雇傭到工人做工,工人被迫依附于資本家,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工作,導致工人主體性缺失,缺乏創造性,嚴重影響社會發展進步,沒有生活的選擇權,生活苦不堪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肯定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推動歷史前進發展起到決定作用,歷史并不是由某些神秘力量或英雄人物造就,人民群眾是歷史劇目的主角。無產階級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發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和創造性,消除貧困現狀,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使得人類社會持續繁榮發展下去。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始終進行消除貧困斗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人口眾多、一窮二白的東方大國偉大飛躍,彰顯了為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毛澤東消除貧困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與土地問題緊密聯系。毛澤東指出,“目前我們對農民應該領導他們極力做政治斗爭,期于徹底推翻地主權力。并隨即開始經濟斗爭,期于根本解決貧農的土地及其他經濟問題。”[3]土地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重大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帶領農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黨領導人民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把田地分給沒有土地的勞動人民,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基礎。毛澤東認為,推翻封建統治和資本主義壓迫是消除貧困的首要前提,但是最終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消除貧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力量。同時要教育引導貧困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鄧小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體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消除貧困需要豐富的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鄧小平指出,“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4]面對農村地區貧困現狀,鄧小平提出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充分吸收利用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逐步推進農村體制改革,鼓勵施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方式,釋放農村地區發展活力。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消除貧困的首要任務,改變過去落后僵化的發展思想,在社會主義制度范圍內發展生產力,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發展的目的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江澤民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主要關注農村貧困地區農民的溫飽問題,“當前,農村貧困人口最盼望最著急的就是吃飽穿暖。”[5]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將扶貧重點從貧困地區逐步過渡到貧困人口方面,不斷加大貧困地區開發扶持力度。江澤民指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6]注重發展人民群眾的個人能力,激發貧困群眾的發展動力,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同時國家實施了“八七扶貧計劃”,計劃用七年的時間也就是到20 世紀末解決八千萬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把貧困群眾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想人民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不斷實施開發式扶貧政策,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貧困群眾抵抗風險的能力。
胡錦濤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要。進入到21 世紀,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各方面生活需要,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胡錦濤指出,“到2020 年,深入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是: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7]改變過去扶貧方式,在保障貧困群眾吃穿不愁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貧困人口的教育問題,繼續加強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建設,對貧困地區大量投入資金建設的同時,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能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知識水平,讓貧困群眾掌握生產技能,增加抗風險能力。加大醫療水平建設,保障困難群眾有病能看起病,不會因為生病導致貧困。保障貧困群眾有穩定安全的房屋住所。這些扶貧舉措都體現了人民至上理念,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助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反貧困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人民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結合中國發展實際情況對反貧困理論進行創新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道路。
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所蘊含的價值目標是為了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得到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習近平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8]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和平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作為追求目標,為了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國家制定的扶貧政策都是為了人民群眾更好發展。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是“五個一批”脫貧舉措中的一項舉措。擺脫貧困最持久最可靠的方式是大力發展當地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帶來就業機會,貧困人口有收入來源,不僅為貧困地區發展帶來生機活力,讓貧困人口利用自己的技能脫貧致富。深刻體現扶貧重要論述的為民立場,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考慮問題,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幫助擺脫貧困,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是保證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改善醫療條件,貧困人口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有安全牢固的住房,落到實處的扶貧政策體現著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時刻牽掛人民群眾的大小事情,老百姓的小事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大事,把人民群眾的每件小事做好,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大做強。
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是對歷屆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人民觀的繼承和發展。關注農民的貧困問題,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情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能夠有效輻射貧困群眾;加大開發式扶貧力度,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改變過去粗陋的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不斷創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扶貧方式,精準幫扶到每一個貧困群眾,有針對性去幫助他們擺脫貧困。不僅給予金錢和物資幫助,還需要讓貧困群眾擺脫思想貧困,首先要有擺脫貧困的志氣。在政府政策幫助扶持下,貧困群眾努力奮斗,發揮主體性作用,改變生活困境。同時也要提高智力,學習一技之長,得到穩定工作和收入實現順利脫貧。這些扶貧舉措深深體現了為民情懷,真正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彰顯中國共產黨為民的初心和使命。扶貧工作是實現共同富裕路重要環節,對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至關重要,走好了扶貧路線,才能為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共產黨一直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建設。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理念,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消除貧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帶領人民群眾與貧困作斗爭,國家處于發展階段,消除貧困主要靠政府對貧困人口進行救濟,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消除貧困局面。隨著經濟發展,政府幫助貧困地區進行扶貧開發,發展當地經濟,貧困人口的收入增加,逐步擺脫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要求,一定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從思想上首先擺脫貧困,擺脫等靠要思想,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激發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用自己的勤勞雙手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態,共同消除貧困。
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消除貧困,還需要依靠社會各界力量來進行扶貧,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帶動全體人民群眾一起打贏脫貧攻堅戰。扶貧事業不僅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更需要社會企業和廣大民眾一起進行扶貧工作。發動全體人民一起進行扶貧,不僅可以發揚中華民族團結一心、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凝聚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力量,還能夠增強政府脫貧攻堅的力量,補齊扶貧工作中的不完善之處。消除貧困應該從制度層面來著手,堅定走社會主義反貧困道路,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集中大家的力量來辦事情。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來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群眾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條件,不斷滿足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人民至上理念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人民至上理念強調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努力奮斗。還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消除貧困,消除思想上貧困,樹立脫貧的志氣和信心,提高知識技能。貧困群眾在政府的幫助下,激發內生動力,發揮群眾的發展自主性,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
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價值旨歸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本質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脫貧攻堅是一件系統工程,聚集大家的力量共同努力,實現美好的生活追求。扶貧政策的好壞最終要在扶貧實踐中進行檢驗,扶貧成果最終由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能夠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始終牢記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在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使得經濟發展韌性更加強勁,人民生活水平才會提高,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政治發展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國家治理中,充分享有政治權利,通過扶貧實踐,貧困人口可以享有生存權利和發展權,真正當家做主,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做好社會發展工作,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提高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資源,更加先進的醫療服務,擁有穩定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貧困地區享受發展成果,也讓經濟落后地區共同享受發展紅利。讓人民群眾享受文化發展成果,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生活熱情和積極性。人民群眾共享美麗的生態環境,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生活在天藍、水清、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人民至上理念的價值指向是讓貧困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福利,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扶貧重要論述中的共享理念是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打好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和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的氛圍中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中國扶貧事業取得了輝煌成績,不僅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全體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消除貧困,帶領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歷史,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重要位置,把為民造福作為終生奮斗目標。消除貧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實踐,每個發展時期扶貧的具體舉措不同,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初心未改。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消除了存在幾千年的絕對貧困,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這不是奮斗的終點,而是為人民謀幸福、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起點。繼續踐行黨的為民初心和使命,對廣大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脫貧攻堅雖然取得了偉大勝利,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事業還將持續下去,廣大干部不能有歇歇腳喘口氣的想法,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為民造福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領導干部完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建設,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在心,增強為民辦實事的責任擔當。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工作,始終堅守為民造福的立場,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脫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脫貧攻堅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幫助貧困群眾繼續創造美好生活這個目標沒有停止,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去幫助脫貧群眾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創造更加美好生活。
第二,擔起為民責任,持續助力脫貧致富。中國共產黨始終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始終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著想,把為民造福的責任扛在肩上,盡最大努力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愿望。擔當是一種品質,讓人民群眾更加信任黨的干部。習近平指出:“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9]扶貧過程中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扶貧干部面對困難沒有退縮,考慮到自己做的工作能夠讓貧困群眾生活好起來,心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這份責任并沒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而減弱,中國共產黨會繼續帶領人民群眾為美好生活奮斗。
第三,發揚真抓實干精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取得勝利,首先源自于扶貧干部心中有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奮斗,離不開踏實為群眾干實事。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發展基礎,掃清農村發展的障礙,鄉村振興戰略更進一步促進農村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農村發展更具有活力。黨中央謀篇布局,實事求是加強農村建設,為農村發展畫好發展藍圖,為農村繁榮發展指明方向。政策的好壞最終要看真正落實情況,最終看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如何。需要發揚真抓實干的精神,干在實處,禁止搞形式主義。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一小步,不能有松懈的想法,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大范圍的返貧現象發生,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為鄉村振興事業保駕護航。
消除貧困最重要的因素推動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激發主體意識,改變過去等靠要思想,讓貧困群眾樹立“我要脫貧、我能脫貧”的信念,才能改變貧困現狀。建立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信念和決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發揮自身優勢,結合政府的幫扶政策,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使生活更加美好。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脫貧群眾要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增強自力更生意識,提高自身發展技能和文化素養,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力資源。
第一,增強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信念。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觀點是樹立擺脫貧困的志氣和信心,在物質方面給與貧困群眾幫助,精神方面也要給貧困群眾加強起來,擺脫過去等政府救濟的傳統觀念,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奮斗創造出來。社會在發展進步,落后的發展思想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人只有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環境才能創造美好生活。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思想對人民群眾有著巨大影響,很多貧困群眾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自己的日子,不去考慮外界的發展變化,當遇到強有力的市場經濟沖擊,無法有效應對。很多貧困群眾過著“單打獨斗”的生產生活,辛苦勞作之后沒有取得好的收成,遇到風險考驗無法有效應對,這些都是導致貧困的因素。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政府加強貧困群眾抵抗風險的能力,采取相應措施保障群眾利益。政府的扶貧政策再好,人民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沒有激發出來,扶貧的效果也會有折扣,很難形成長效扶貧效應。人民群眾在今后生活中不斷培育自力更生的觀念,充分利用好國家發展政策,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念,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富裕之路。
第二,不斷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消除貧困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徑。習近平指出:“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10]大力發展教育,提高貧困群眾的綜合能力,提升貧困群眾的文化水平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最持久的措施,有效防止返貧。貧困家庭中有一個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學到一技之長,能夠為家庭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有效擺脫貧困。鄉村振興戰略更加需要貧困群眾有知識和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不斷加強教育投入,讓貧困人口接受公平良好教育。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水平,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享受到和城鎮學生一樣的教學資源。改善辦學環境,完善教學基礎設施,讓學生有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網絡教學設備,共享優秀教育資源。加強職業教育,增強貧困群眾的技能本領。家有良田百畝,不如有一技之長,技不壓身,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有了專業技術,通過努力奮斗拼搏,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在今后的教育扶貧過程中,滿足市場對人才的發展要求,培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技能人才,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更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加大對貧困群眾的教育扶貧,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貧困群眾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為鄉村振興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我國已經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絕對貧困問題已經消滅,貧困群眾吃穿不愁,生活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但是貧困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有明顯發展差距,需要全國上下一心,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追求的目標和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始終沒有忘記為民謀福利的初心,為國家獨立繁榮富強的使命,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發展情況結合,進行國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黨帶領人民群眾大力發展生產力,取得了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社會各方面得到明顯改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同富裕目標取得明顯成果,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在經濟發展方面,不斷加強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脫貧群眾有穩定收入來源,防止發生大面積的返貧現象。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首要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好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發展有效銜接工作。貫徹新發展理念,改變過去經濟發展粗放的發展模式,不再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將重點放在經濟發展質量方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國內的發展優勢,尤其是挖掘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更加關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逐漸縮小經濟發展差距,更好滿足發展落后地區經濟發展要求。
第二,在政治建設方面,讓貧困群眾有序參與政治建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有序參加國家建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參與國家建設,多傾聽脫貧群眾的政治訴求,暢通表達意愿渠道,更好為人民服務。加強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政治建設,讓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參與到國家建設中,充分體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加強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親身參與社會建設中,及時回應貧困群眾的訴求,形成和諧發展政治環境,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政治基礎。
第三,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不僅物質得到極大豐富,而且精神文化也得到極大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發展需要。貧困地區擺脫貧困之后,持續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貧困地區得到快速發展,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重點進行文化建設,提高貧困群眾知識水平,改變過去落后的發展思想,形成幸福生活需要奮斗的文化氛圍,為共同富裕建設營造良好文化輿論氣氛。
第四,加強貧困地區社會建設。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貧困地區社會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貧困群眾吃飯穿衣問題得到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等問題也得到改善,貧困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建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習近平指出:“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平。”教育方面讓脫貧人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不讓一個人因為上學而導致貧困;“要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加大貧困地區公共醫療服務水平,確保每個人都能看得起病,避免因病返貧;“要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第五,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的鄉村環境可以帶動經濟更好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通過脫貧攻堅貧困地區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改變過去發展經濟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方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更加美滿,也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建設綠色屏障。
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中強調,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斷豐富和發展堅持人民至上重要歷史經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將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中的人民至上理念和黨的百年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結合起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將黨的百年奮斗中堅持人民至上歷史經驗在新時代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