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挺
(廈門海華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長期以來,少數居民或企業電力用戶受利益驅使,采取不法手段進行竊電,擾亂了正常的供電秩序,給供電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也給電網的安全運行埋下隱患。近年來,隨著電力需求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竊電手段逐漸翻新,主要體現在竊電手段更加科技化、竊電過程更加隱蔽化,以及竊電實施規模團伙化的特點,竊電問題的存在,破壞供用電關系平衡,違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現象更為突出與愈發嚴重。為遏制此類違法行為,供電企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反竊電工作,成效卻參差不齊。因此,充分利用供電企業相關技術措施和數據分析,提高反竊電工作的效率,對有效打擊竊電違法行為,維護企業利益和社會公平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常見的竊電手段大部分是通過使得計量裝置不計電量或少計電量來實現,計量裝置包括了電流電壓互感器、電能表以及兩者之間連接的二次回路,而竊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集中在計量裝置的各個部分動手腳,主要包括偽造或者開啟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者供電企業加封的用電計量裝置封印用電;對計量裝置內部的電流、電壓回路進行改動;利用高科技手段對計量裝置進行編程;故意損壞計量裝置用電或者采用干擾等方式致使計量裝置不準確;私自調整分時計費表時段或者時鐘;采取非法技術手段給電費充值卡充值并使用該充值卡用電;分流計量電流回路,或者在供電企業的供電設施上擅自接線用電;繞越用電計量裝置用電等情況。
竊電存在于供電終端的多個環節,手段多種多樣,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竊電手段也呈現日趨隱蔽和高科技化的特點。而目前供電企業主要的反竊電手段是利用營銷業務系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等內部數據監控采集系統的現有查詢功能,比如:零度表數據及電量驟降數據分析、電能表的開蓋記錄、電壓電流等模擬量的異常等篩選出大量竊電嫌疑用戶,再由人員對現場進行逐一的排查分析,或是采取對歷史竊電高發的城中村等區域開展拉網式排查。這些傳統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經驗,對海量的用戶數據的分析成效和準確率極低,為現場的反竊電工作帶來巨大工作壓力,也消耗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實際反竊電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而在利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等,通過設定一些用電異常判斷的條件以篩選出竊電嫌疑用戶上,也存在以下幾個薄弱環節:一是客戶信息龐大分散,未能有效分析歸類形成全面的客戶用電精準畫像;二是竊電判據單未能有效組合,導致疑似竊電用戶清單準確性不高;三是未能有效貫通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與營銷業務系統等多個信息數據系統,對用戶用能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從而無法有效提高反竊電成效;四是對擅自在供電設施上接線用電、繞越用電計量裝置用電等竊電行為沒有數據采集的依托,在高損臺區的線路反竊電排查中很難精準定位到竊電處。
同時,供電企業用電檢查人員在依據竊電疑似清單進行現場排查處理時,也存在查獲難、取證難、執行難的問題。電力企業沒有行政執法權或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管理權,在檢查和取證上缺乏有效手段,反竊電工作面臨調查難、取證難、處罰難的問題,缺乏打擊竊電行為的威懾力。在檢查人員發現某用戶用電量異常后,依靠現場排查耗時耗力,加之很多竊電手段只要在檢查前銷毀證據或者恢復正常接線就無法被查獲、使得檢查效率低下。
供電企業的反竊電以“制止侵害,合理追償,閉環處理”為原則,堅持“三不放過”原則,竊電線索沒有查清不放過,電費和違約金沒有追回不放過,竊電風險沒有消除不放過。通過提升技術措施和加強組織措施相結合,有效提高竊電防范水平。
3.1.1 強化線上分析監控能力
密切跟蹤氣溫和負荷變化,應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中的反竊電監控、計量在線監測與智能診斷等分析模型,開展用戶用電量與線損異常波動的關聯分析,及時研判各類天氣誘發的疑似竊電行為,特別是對同類型用電客戶進行分類管理,開展客戶用電習慣的數據肖像,合理設置用電驟降、近零等閾值預警。充分利用多源系統數據,結合季節性氣象數據各類生產數據加強竊電預警監控。
3.1.2 基于采集系統的智能反竊電管控
3.1.2.1 傳統技術模型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對電力用戶的用電信息進行自動采集、綜合分析、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的智能系統。其在用戶用電信息數據分析、負荷管理、應急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主要是通過對用戶用電的電壓、電流、功率等交流模擬量、電能、最大需量等電能量的數據、越限預警信息、電能表的工況數據以及開蓋記錄等事件記錄等信息進行分析,通過數據反應的斷相、失壓、欠流、欠壓、三相不平衡等問題,篩查出竊電疑似用戶,為提取竊電的現場證據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3.1.2.2 大數據關聯分析
綜合結合用戶歷史數據比對,利用用電采集信息系統采集的事件記錄( 計量設備的開蓋記錄等)、電量數據等, 利用各種類型數據組合判斷,篩選出用電異常用戶。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不同數據間的關聯關系,從而發現竊電用戶。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通過持續一段時間的零火線電流不一致和電量異動關聯分析確定竊電嫌疑;利用負荷事件檢測、用戶用電特征提取獲得用戶各個負荷特征、類別等情況,建立各類負荷類別對比庫以及竊電概率預測模型;通過分析用戶負荷歷史數據、電能表開蓋記錄和線損數據等,通過分析開蓋導致日用電量下降或者開蓋導致臺區線損上升等,確定用戶的竊電嫌疑。如圖1所示,基于用采系統的臺區線損、用戶電量數據,繪制臺區線損與用戶電量曲線,用戶電量與線損負相關、正相關關系,判定為竊電嫌疑戶。
3.1.3 新技術應用探索
針對反竊電技術算法單一準確度有待提高的現狀,各類新技術探索應用也在試點開展,通過對遠程集抄海量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提升竊電疑似用戶清單的準確度。開展臺區智能化改造,基于“一臺區一終端”的改造思路,安裝新型臺區智能融合終端,實現配置邊緣化的數據采集、匯總、分析模組,集中式地對配電、營銷數據進行采集和綜合復用,在系統平臺上可應用聚類算法、神經網絡訓練模型、三元組孿生網絡等對竊電用戶的線損等信息進行分析,挖掘竊電用戶數據的深層特征,形成疑似竊電用戶的精準畫像。還有探索通過在低壓線路末端加裝智能感知集中器和監測終端,采集臺區變壓器、表箱、分支箱等設備運行數據,分析線損數據,形成高速智能識別,實現從變壓器至客戶側的遠程監控,針對隱蔽性較強的破皮竊電進行精準打擊。通過新技術探索并與傳統竊電判據相結合,有效提升竊電用戶的辨識能力,提高現場排查處理效率。
3.2.1 強化反竊電日常巡視
充分發揮臺區網格化管理的創新機制,將臺區經理培養為基層反竊電人員,發揮其地緣優勢,有效結合地區和季節用電特點,針對用電大戶,組織制定針對性的巡視計劃,縮短巡視周期。要結合日常巡視工作實時監測用戶生產經營情況,加強與線損、采集等專業的協同,優先排查高損臺區、線路,做到竊電線索應查盡查。
3.2.2 開展反竊電專項巡視
有針對性地對各類高耗能用戶進行專項巡視排查,針對冶金化工等高耗能用戶,要重點關注夜間用電和用電量突減的用戶,檢查工業電鍋爐、循環水系統、動力機組以及排污設備等運行情況,核查設備功率、計量電流與互感器倍率關系,嚴防移相位、分流、分壓,以及高頻、強磁干擾,注入諧波或直流等竊電行為;針對畜牧養殖等農業用戶,要結合生產周期影響,分析不同農作物和水產及畜禽用電需求,重點檢查電熱風機、保溫燈等設備的接線情況,嚴防掛接竊電行為。
3.2.3 高效開展現場檢查
針對老舊居民小區、城鄉接合部、城中村、拆遷片區等區域,結合線上預警研判以及專項、日常巡視發現的竊電線索,聯合公安機關開展突擊檢查,第一時間固化竊電證據。通過常態化的現場檢查和查處,有力地震懾了竊電者,維護正常的供用電秩序。
3.2.4 規范查處竊電行為
根據《反竊查違現場工作標準化作業指導書》要求,充分利用反竊電移動作業APP、供電服務記錄儀、用電檢查儀等工器具,規范作業流程,充分獲取現場有效證據。要依據《供電營業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確定竊電量并計算追補電費及違約使用電費,及時、足額追繳入賬。對于完成處理的竊電案件,要長期保存查處全過程資料,并上傳系統進行歸檔。
3.2.5 狠抓防竊電閉環改造
針對查處的竊電案件,應逐一開展竊電風險分析。要協同設備、發展、財務等專業,多渠道爭取資金,對發生過竊電行為的線路、臺區、計量裝置,結合竊電風險點,優先安排資金項目,實施配電線路絕緣化、計量裝置外遷、計量裝置封閉等針對性防竊電改造,明確改造時限,納入閉環管控,亡羊補牢,防范后續繼續竊電的風險。
3.2.6 加強宣傳引導及輿情監測
充分利用各類宣傳渠道和媒介,強化警示教育,加大對冬季盜竊電能典型案例曝光力度,開展竊電行為納入征信專項宣傳,樹牢“電是商品、竊電違法”的用電理念。建立輿情監測和協調處置機制,積極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做好“煤改電”用戶竊電案件的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2.7 警企聯動規范查處
嚴格根據《民法典》《供電營業規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反竊電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與當地公安機關建立常態對接機制,定期召開電力公安聯合辦公室例會,及時協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形成了警企聯手打擊竊電的良好氛圍。對于疑似用戶重點檢查,發現的存在竊電行為,現場立即拍照取證,并下發違約竊電通知書和現場立即公證方式,使竊電者無法抵賴,讓竊電行為無處藏身。集中整治一批用電秩序混亂、竊電活動嚴重的區域, 查處一批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的竊電、違約用電案件。
文章全面分析了竊電現狀和類別,總結了目前電力企業反竊電工作的困境和難點,并立足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等的深入建設和數據挖潛,從技術手段和組織措施兩個方面闡述反竊電工作效率提升方法,持續加大反竊電力度,完善內控機制,堵塞電量“跑、冒、滴、漏”現象,進一步提升竊電防范水平和查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