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能源東湖燃機項目位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南工業園內,采用2套9E型“一拖一”多軸布置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70MW。項目于2013年12月開工興建,2017年7月雙機投入商運,最大供熱能力為290噸/小時,設計年發電量15.19億度,年供熱量200萬吉焦。
1號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機組裝機容量為185MW,包括1臺PG9171E型燃氣輪機(帶1臺發電機:125MW)、1臺余熱鍋爐、1臺抽凝式汽輪機(帶1臺發電機:60MW),向熱網供給熱負荷,并參與系統部分調峰。項目工程實際總投資10.669億元,其中用于降噪、減排等環保設施的投資近1億元,環保投入資金在全國同類項目中領先。
東湖燃機公司機組投產至今,未發生一起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事故。自2017年8月至今,#1機組未發生一起非計劃停運事件。
2018年,東湖燃機#1機組,利用小時4209小時,供電氣耗0.2074m3/kWh,氮氧化物排放績效0.05g/kWh,以綜合評分183.43,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了2018年度全國180MW“E”級供熱燃氣機組競賽唯一“5A”級優勝評級。
2019年發電量15.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供熱量77萬噸,同比增長8.1%。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肆虐之時,公司創造了全年“零感染、零非停”的安全業績,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國企擔當。
1.生產運行方面:本機組項目已連續安全運行2470天,未發生一起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事故。自2019年2月至今,連續1323天未發生非計劃停運事件。2019年,在夏季高溫時期,雙機連續運行74天,為武漢東湖高新開發區的夏季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2.優化創新方面:將之前的“先并燃機,再并汽機”改為“先并汽機,再并燃機”,極大地減少了燃氣機組開機并網時間。燃機先并網帶負荷會造成初參數升高,從而導致主汽溫度及鍋爐水位不容易控制的情況,嚴重時甚至造成非停事故。在采用了先汽機并網再燃機并網的方式控制參數后,一舉解決了開機過程中汽機進汽初參數不穩的問題。機組啟動時間明顯減少,既減少了燃料的消耗量,又提升了機組的經濟性,節能效果非常明顯。該成果在湖北省總工會和湖北省科技廳聯合組織開展的2019年度湖北省職工合理化建議和先進操作法優秀成果征集活動中獲得優秀獎。
3.設備檢修方面:2017年至今開展的計劃檢修工作,均保質保量完成,機組檢修后均一次性完成并網運行。2019年圓滿完成#1燃機中修,實施了AGP熱通道部件改造,增強機組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氣耗降低1.76%,透平部件的使用壽命由72000小時延長至96000小時。2020年在疫情防控嚴峻形勢下,公司提前規劃,合理調配,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春秋兩次機組檢修任務。目前,檢修現場定置化管理、標準化管理更加完善,檢修作業指導書更加規范,檢修技能和工藝更加過硬,未發生一起檢修設備失誤導致的安全事故。為提高燃機燃料供應系統的可靠性,防止發生廠內燃料供應中斷導致非計劃停運事件,公司提出增加控制電磁閥的冗余度,采用雙電磁閥T型連接組合控制系統的方案,通過現場動作試驗,驗證其可靠性,在行業內創下先例。該研究結果的應用有效地防止了機組跳機事件,提高了電廠對外供電供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有廣泛借鑒意義。該成果在中電聯主辦的全國電力職工創新獎競賽中榮獲三等獎。
4.技術管理方面:技術標準化工作成果顯著,編寫23類燃機設備臺賬、8個聯合循環設備臺賬、11個調壓站設備臺賬、9個系統的熱工設備臺賬、5個系統的電氣設備臺賬;完成燃機機務作業指導書67份、燃機熱工作業指導書20份、電氣專業作業指導書9份、鍋爐專業作業指導書23份、汽機專業作業指導書6份、聯合循環熱工專業作業指導書35份;收集整理燃氣輪機技術標準規范共1083條,其中電子版標準規范有611條。
發展定位方面:東湖燃機公司作為三峽集團天然氣發電板塊的重要一環,可以發揮撬動“氣”化長江、“熱”暖武漢、“電”亮光谷的支點作用。未來,東湖燃機公司將在立足于電力生產的同時,加速轉變成為綜合能源服務供應商,爭取在燃氣發電行業發揮標桿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