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雯,鄧云芳
(湖南省腫瘤醫院:1.甲狀腺內科/核素治療科;2.早期臨床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0)
甲狀腺癌為常見惡性腫瘤,其發生率在全身惡性腫瘤中占1%[1],中醫學稱之為“石癭”。甲狀腺癌多發于女性。相關研究顯示,甲狀腺癌發生與地域有極大關系[2]。對于所有甲狀腺的腫塊,無論年齡大小、單發還是多發,包括質地如何,均應提高警惕。該病主要根據臨床表現來診斷,若甲狀腺腫塊質硬、固定,頸淋巴結腫大,或有壓迫癥狀者,或存在多年的甲狀腺腫塊,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者,均應懷疑為甲狀腺癌。因此及早對甲狀腺癌患者進行確診,并根據患者情況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有助于降低惡性腫瘤轉移率等情況,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目前,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臨床上常用影像學檢測、診斷的方法之一,其在甲狀腺癌診斷中也有廣泛應用。近年來,高頻超聲以其明顯優勢逐漸廣泛應用于甲狀腺癌的診斷中,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超聲對甲狀腺癌患者有顯著的診斷效果[4-5]。基于此,本研究將高頻超聲應用于甲狀腺癌患者診斷中,旨在探究高頻超聲診斷聯合中醫證型在甲狀腺癌診治方面的臨床價值,為中西醫結合診治提供新的方向。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甲狀腺癌患者6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41例,男28例;年齡23~70歲,平均(47.48±5.03)歲;所有患者中文化水平處于小學及以下6例,初高中15例,專、本科31例,碩士研究生及以上17例。根據病理檢查顯示,47例甲狀腺癌呈陽性,22例呈陰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1.2超聲診斷標準 根據 2017版評分標準可知[5]:(1)內部組織結構呈囊性或者海綿狀為0分,屬于混合性為1分,呈幾乎完全實性或實性為2分;(2)內部極低回聲為3分,內部回聲呈低回聲為2分,內部回聲呈高或者等回聲為1分,無回聲為0分;(3)在形狀上縱橫比在1以內為0分,縱橫比大于或等于1為3分;(4)邊緣位置呈光滑或不清為0分,呈分葉狀或者不規則狀為2分,沿甲狀腺向外伸長為3分;(5)其局部強回聲檢測結果:無強回聲或者是存在大彗尾為為0分,出現了粗大鈣化為1分,在邊緣位置存在鈣化現象為2分,微小鈣化則為3分。綜合上述標準評分結果之后可以將結節惡性按照以下進行風險分類:良性(TR1)=0分,不懷疑惡性(TR2)=1~2分,低度可疑惡性(TR3)=3分,中度可疑惡性(TR4)=4~6分,高度可疑惡性(TR5)>7分。
1.1.3中醫分型 (1)肝郁氣滯型:頸前喉結兩旁輕至中度腫大,一般柔軟光滑,手指顫抖,眼球突出,易出汗,煩躁易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2)瘀熱傷陰型:頸前腫塊局部僵硬,或潰破流血水,或頸部其他部位轉移腫塊,或聲音嘶啞,易怒少寐,心悸不寧,少苔,脈弦細數,有淋巴結轉移,部分患者已至晚期;(3)痰瘀互結型:頸部腫塊增大,硬如石,推之不移,痰多質黏,咽中梗死,胸悶憋氣,脈弦滑或細澀。
1.1.4納入及排除標準
1.1.4.1納入標準 (1)符合《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甲狀腺腫瘤病理新分類解讀第四版》及《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甲狀腺癌分期系統更新解讀(第八版)》中甲狀腺癌的診斷標準[6-7];(2)患者年齡18~70歲;(3)經采取手術治療方法;(4)術后均具有明確的病理結果。患者參與本研究均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1.4.2排除標準 (1)患者處于哺乳期或孕期;(2)合并嚴重合并癥或慢性疾病;(3)患者對造影劑過敏;(4)有頸部手術治療或射頻消融史;(5)合并有精神病或不愿合作者。
1.2方法
1.2.1高頻超聲檢查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的高頻超聲診斷儀型號為iu22,選擇5~12 MHz寬頻帶線陣探頭,觀察通過縱、橫、斜向斷面掃描兩邊的甲狀腺部位和淋巴結,觀察腺體、結節的聲像圖表現,包括病灶的位置、數目、形狀、大小、邊界、形態、暈環情況、內部回聲、腫塊內是否存在鈣化、后方回聲及頸部、鎖骨上淋巴結是否腫大。超聲檢查醫師為科內高資歷的主任醫師,檢查后出具統一檢查結果。
1.2.2CT檢查方法 選擇的設備為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機(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該設備的管電流220 mA,管電壓120 kV,層厚5 mm,檢查中主要采取仰臥位,平掃范圍從舌骨下面位置直到主動脈弓上緣;在檢查過程中使用了碘海醇作為動態增強掃描對比劑。確定病變組織位置,觀察其形態大小,了解血流、淋巴結狀況,明確是否存在鈣化。由科內高資歷的主任醫師利用盲法進行閱片,審閱后統一出具結果。
1.2.3病理結果 如已確診存在甲狀腺病變行手術治療,術后常規行病理檢查。將手術中所取得的病理組織送檢,進行石蠟切片處理,蘇木精-伊紅(HE)染色后觀察了解病變來源,確定病變性質。

2.1檢查結果 69例疑似甲狀腺癌患者最終病理結果顯示,甲狀腺癌陽性47例,陰性22例;高頻超聲檢出甲狀腺癌陽性48例,其中真陽性46例;CT檢查檢出甲狀腺癌陽性41例,其中真陽性39例。見表1。

表1 69例疑似甲狀腺癌患者檢查結果(n)
2.2高頻超聲、CT檢查診斷甲狀腺癌的診斷效能 高頻超聲檢查診斷甲狀腺癌的SPE(90.91%)、+PV(95.83%)與CT診斷(90.91%、95.1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利用高頻超聲檢查診斷甲狀腺癌的ACC(95.65%)、-PV(95.24%)、SEN(97.87%)較CT診斷(85.51%、71.43%、82.98%)均明顯高出臨界值(P<0.05)。見表2。

表2 高頻超聲、CT診斷甲狀腺癌的診斷效能[%(n/n)]
2.3甲狀腺癌患者高頻超聲的影像學特征 甲狀腺癌多為單發腫塊,形態上多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態,邊界清晰或不清呈鋸齒狀,邊緣不光滑,腫塊內部呈較低或近等回聲、高回聲,內部可見鈣化灶、強光斑,有特異性;腫塊邊界清晰,內部回聲較低,頸部轉移性淋巴結腫大,后方回聲較弱。
2.4甲狀腺癌中醫分型與超聲表現分析 在高頻超聲檢出甲狀腺癌真陽性(46例)中,肝郁氣滯型、瘀熱傷陰型、痰瘀互結型分別有10、16、20例,3種證型的超聲表現如下:肝郁氣滯型超聲表現為混合回聲,形狀較為規則;瘀熱傷陰型高頻表現為低回聲,這種情況相對于混合回聲較為常見,而是通常情況下呈不規則或規則狀;在痰瘀互結型超聲表現為低回聲,主要以不規則形狀為主。而上述3種證型的患者在超聲檢查過程中超聲表現為回聲及形狀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內部血流及邊界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高頻超聲表現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n=46,n)
在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甲狀腺屬于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其主要位于人體頸部甲狀軟骨的下方位置,外形與蝴蝶類似,分為左右兩葉及中間的峽部,其主要作用是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存儲及合成[8]。目前,臨床上甲狀腺癌是最多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除髓樣癌外,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癌起源于濾泡上皮細胞,從病理類型上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乳頭狀癌、髓樣癌等,因此采用合理的診斷方法對于個性化治療方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9]。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甲狀腺癌屬于“癭瘤”,不是陰陽正氣結腫,是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目前,中醫上可通過判別診斷,對患者舌脈、癥狀及體征等各項指標進行收集,分辨證型,但其不利于了解腫瘤的改變。而高頻超聲可清晰了解甲狀腺腫瘤的邊界、部位、形態、內部回聲、血流情況、周圍組織關系等各項指標。在甲狀腺臨床診斷中高頻超聲屬于最為有效的影像診斷技術,通過獲取腫瘤邊界、回聲、形態、鈣化等相關特征,以此制定甲狀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I-RADS)分類標準為后續甲狀腺病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10]。該技術具有操作簡便、無創傷、價格低等優點[11]。同時高頻超聲能夠通過較強的空間分辨率和對比度,可以將更清晰的圖像呈現給診斷醫師,并且在診斷較細小病灶時,可對病變位置通過超高分辨率進行詳細地觀察,這在發現隱匿性甲狀腺癌中具有很大的優勢[12]。有研究表明,微鈣化是甲狀腺癌高頻超聲診斷中最特異性的指標[13]。本研究中最終病理結果顯示,甲狀腺癌陽性47例,陰性22例;高頻超聲檢出甲狀腺癌陽性48例,其中真陽性46例;CT檢查檢出甲狀腺癌陽性41例,其中真陽性39例。本研究提示在甲狀腺癌的臨床診斷中高頻超聲具備較高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發現,在診斷甲狀腺癌方面高頻超聲診斷與CT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頻超聲檢查診斷甲狀腺癌的ACC(95.65%)、-PV(95.24%)、SEN(97.87%)較CT診斷(85.51%、71.43%、82.98%)均明顯高出臨界值(P<0.05)。根據上述結果顯示,高頻超聲可提高診斷準確度,降低漏診、誤診率。
同時結合臨床研究可以發現,超聲表現與甲狀腺癌中醫證型存在一定相關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痰瘀互結型的表現為低回聲,不規則狀,以微鈣化為主,乳頭狀癌常見,在超聲檢查時高頻超聲表現為強烈的反射界面,以低回聲型常見,伴有包膜不完整;瘀熱傷陰型常見于低回聲,形狀規則比例基本相當,并無鈣化現象,超聲檢查中常見大體積腫塊,且腫塊增長速度快,且會出現大片狀液化,局部可出現蜂窩液性改變,內部血流信號豐富;肝郁氣滯型髓樣癌多見,不規則狀,其主要以粗鈣化為主,病灶大小不一,當疾病進入晚期后,腫塊較大,邊界較清,檢查時可見囊變,存在淀粉樣物質沉積。本研究中上述3種證型的患者在超聲檢查過程中超聲表現在回聲及形狀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內部血流及邊界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甲狀腺癌的中醫證型非常復雜,經常會出現同一病理表現出2種不同中醫證型。因此可以結合高頻超聲檢查提高甲狀腺癌診斷準確度、靈敏度,可大大降低臨床診斷時的漏診、誤診率,為甲狀腺癌早期治療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