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琴,施孟琴
(重慶市壁山區人民醫院皮膚科,重慶 402760)
黃褐斑是一種好發于女性顏面部位的色素沉著性疾病[1],臨床表現是面部對稱出現褐色斑片,顴骨、面頰、額部、鼻周和眼周[2]為好發部位,且病因不明,具有頑固性、復發性、治療周期長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妨礙其工作和生活。黃褐斑治療方式雖多,但療效和安全性尚欠佳。作者在臨床上采用強脈沖光(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治療黃褐斑,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對其進行分析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皮膚科就診的黃褐斑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采用 MATLAB軟件隨機將患者分成治療組(70例)和對照組(70例)。最終治療組完成了70例,對照組脫落了5例,完成了65例。黃褐斑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納入標準:(1)符合黃褐斑診斷;(2)年齡18~60歲;(3)3個月內未經治療;(4)能夠完全理解本試驗的程序和方法,愿意嚴格遵守臨床試驗方案完成本試驗;(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符合其中 1 條即排除):(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2)與本病類似表現如顴部褐青色病,以及外傷、燙傷、潰瘍、瘢痕等引起局部色素沉著者;(3)合并肝腎功異常、凝血功能障礙、月經過少、器質性病變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部疾病、過敏性皮炎等;(4)害怕針刺、暈針、不合作及對本試驗藥物成分過敏者。兩組患者年齡、病程、黃褐斑分型、皮膚Fitzpatrick光生物學分型、治療前黃褐斑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MASI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方案 兩組均按照《中國黃褐斑診療專家共識(2021版)》,進行黃褐斑治療、防治教育,做好保濕和防曬。治療組給于IPL聯合丹參注射液微針導入治療,對照組僅給于IPL治療,2次治療間隔4周,總療程為12周。具體操作如下:IPL治療,采用上海奧通的OPT治療平臺。清潔面部皮膚和照相后,全臉外敷光子冷凝膠,選擇560 nm濾光片,蓋章模式,脈寬4~6 ms,能量密度13~17 J/cm2(具體脈寬和能量密度與皮損是否有血管參與、膚色等相關),全臉2~3遍。終點反應以面部皮膚輕微潮紅或者不紅。丹參注射液微針導入,治療組IPL治療醫用面膜鎮靜15 min后,給予患者口角、鼻旁涂抹保護劑并敷表面麻醉40 min,卸除表面麻醉并清潔面部皮膚。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施術者持一次性滾輪微針沿面部肌肉紋理走向與骨骼形態分左右兩側,由內向外、由下而上,按“面頰→額頭→口周→鼻周”的順序緩慢均勻地滾動。每個部位做 1遍后,涂抹丹參注射液,再重復第2遍,全臉2遍,皮損區可3~4遍,用力均勻平穩。終點反應以面部皮膚潮紅不出血為度。患者每次到院治療前均需清潔面部皮膚,拍攝正面及左右側45°照片,且術后予醫用冷敷貼冷敷15~30 min。
1.2.2療效指標 依據MASI評分來確定臨床療效 按黃褐斑的面積、顏色深度和均勻性進行量化。色素沉著面積評估分前額(F)、右面頰(MR)、左面頰(ML)、下頜(C)4個區域,分別賦予30%、30%、30%和10%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MASI=前額[0.3A(D+H)]+右面頰[0.3A(D+H)]+左面頰[0.3A(D+H)]+下頜[0.1A(D+H)]。評分說明見表2。最大為48分,最小為0。由同一名醫師對照患者照片,計算治療前后黃褐斑患者的MASI評分,并對治療前后MASI評分進行比較。

表2 黃褐斑MASI評分說明表
1.2.3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MASI評分下降率(MDR),MDR=(治療前MASI評分-治療后MASI評分)/治療前MASI評分×100%。臨床治愈MDR≥75%;顯效MDR 50%~<75%;有效MDR 20%~<50%;無效MDR<20%。有效率=(臨床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2.4安全性評價 詳細記錄每組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出現過的任何不良反應,如治療后即刻可能出現的治療區疼痛、紅斑、水腫和水泡等,治療后期可能出現的色素加深、色素脫失等。詳細記錄該不良反應患者出現的具體癥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緩解或解救措施等情況。
1.2.5滿意度評價 對本研究所有患者進行電話回訪,調查每組患者對本治療方案臨床療效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統計滿意度。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臨床療效評價 兩組患者治療后MAS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治療組治療前MASI評分(29.84±10.50)分,明顯高于治療后[(13.65±7.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53,P<0.05);對照組治療前MASI評分(30.28±10.12)分,明顯高于治療后[(22.58±8.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97,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MAS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臨床治愈8例,顯效39例,有效2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臨床治愈0例,顯效5例,有效39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67.7%。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評價 治療結束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治療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價
2.3安全性評價 治療過程中和治療結束后3個月對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電話隨訪,均無瘢痕形成、繼發感染、色素減退及皮膚敏感等不良反應發生。大多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輕微疼痛,但能忍受,不需經任何處理。所有患者治療后均出現輕到中度的面部潮紅,屬于治療終點反應,經冷噴或醫用面膜冷敷后均能在0.5~1 h內緩解或消退。
黃褐斑,屬于中醫“黧黑斑”“肝斑”“面塵”范疇[3],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發現其與妊娠、遺傳、日曬、激素、失眠等相關[4-5],主要體現在色素代謝障礙、血管異常、皮膚炎性反應、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以及微生物菌群失調等方面[6]。根據黃褐斑血管參與情況,黃褐斑可分為單純色素型、色素合并血管型[7]。中醫認為其發病與“肝、脾、腎”三臟相關,病因病機為肝郁氣滯、氣滯血瘀、脾胃虛弱和肝腎不足,“有斑必有瘀,無瘀不成斑”,“瘀”為治療核心[7]。治益疏肝健脾補腎,理氣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貫穿治療始終。西醫主要以藥物治療、微針治療、光電治療、化學剝脫、功效性醫學護膚品等多種方式聯合。大多數黃褐斑患者均有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和皮膚炎癥[8],多數學者建議臨床醫生治療黃褐斑,不僅關注黑色素,更需要兼顧抗炎、改善循環、修復皮膚屏障等因素[6]。
作者在臨床上不輕易使用創傷性激光治療黃褐斑,偏于保守治療。常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黃褐斑,臨床較習慣采用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治療黃褐斑。臨床案例不少,且療效滿意,因此進行了本次研究。IPL為一段寬光譜的光(波長400 ~ 1 200 nm),可用于黃褐斑的治療,其安全性和療效已得到廣泛認可[9]。目前,較常用的優化脈沖技術(OPT)能夠產生平帽式波形,安全性較好,適于治療黃褐斑[10]。IPL治療黃褐斑的機制并非直接破壞黑素顆粒,而是通過間接促進含有黑素顆粒的角質形成細胞的代謝、改善皮膚炎癥和血管來實現的[11]。這也說明不能單獨采用IPL一種方式治療黃褐斑,需要多種方案聯合。黃褐斑患者存在皮膚屏障受損,因此局部創傷性治療比如調Q激光小光斑、高能量方案,已經逐漸不被人們所接受,學者們更偏向于保守方案[12]。系統用藥臨床依從性欠佳,如氨甲環酸為目前系統治療黃褐斑的一線用藥,其機制是通過抑制纖溶酶原活化系統來輔助治療黃褐斑[13],但因其說明書為止血藥,始終讓多數患者望而卻步。因此,在黃褐斑的治療中,局部外用藥物作為首選。局部外用藥物,滲透性始終是個難題,臨床醫生就引用到了微針療法。微針療法是目前治療黃褐斑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創傷小,臨床療效尚可,也是目前較流行的一種中胚層治療方式。其作用原理是通過微小的針具,刺破皮膚,產生數十萬的微細孔隙,打開皮膚通道。藥物或營養成分直接通過這些微細孔隙進入皮膚發揮作用,同時這種針刺機械刺激可刺激皮下膠原蛋白的再生,啟動皮膚自身的修復功能[11]。梁爽等[14]認為,滾輪微針可通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調整皮膚菌群、調節整體內分泌系統、平衡氧化-抗氧化系統而達到治療黃褐斑的目的。中醫認為黃褐斑與“瘀”息息相關,“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15]的功效,葉茂等[16]認為丹參在改善外周微循環、調節組織修復與再生、抗炎、抗氧化、美白等方面效果顯著。現有較多關于丹參注射液治療黃褐斑的報道[17-19],多數以靜脈滴注、穴位注射、皮內注射等方式,本研究采用微針導入方式。因此,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方案,可促進黑色素代謝、改善皮膚局部炎癥和血液循環、修復皮膚等作用。
本研究采用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治療黃褐斑,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研究證明,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能有效改善黃褐斑患者的MASI評分,臨床療效優于單獨IPL組,且無不良反應,滿意度高,廣大患者易于接受。說明本方案IPL聯合微針導入丹參注射液用于黃褐斑的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好,適合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