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標

余堅與丈夫茹辛合影
余堅,女,1927年4月28日生,原名孔瑞珍,祖籍山東省曲阜縣人,是孔圣人的后代,按輩分她比孔祥熙的輩分高。
余堅出身在富裕之家。她的父親孔海泉13 歲給張謇做書童,后來在張謇家的海門酒廠當總經理。父親在跟隨張謇期間,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寫得一手好書法。以至于到抗戰時期,孔海泉僅靠賣字仍然能夠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孔海泉一生先后娶過3 個妻子,余堅是他的第二個妻子所生。余堅的兄弟姊妹一共有十幾個,小時候都由奶媽負責照料。一大家子中,家人、親戚、傭人等,共有40 多口人。余堅從小聰明伶俐,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過著豐衣足食、養尊處優的生活。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爆發,在日軍鐵蹄蹂躪下,余堅的家也未能幸免,家道開始敗落。后來,舉家被迫逃難到上海謀生。
在上海謀生的幾年期間,余堅的母親私下里給她定了一門親事,這令余堅非常不滿。當余堅將自己的心思向母親表明時,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反而遭到呵斥。
1944年夏秋之際,余堅終于在漫長的煎熬等待中見到了曙光。她家對門的一個鄰居名叫馬漢丁,有一位參加了新四軍的同學叫姜止敬(后來改名叫宋仁),奉命回到上海招一批學生參軍。余堅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與幾個在南通女子師范讀書的同學商議,一起自愿參加了新四軍。為了掩護身份,余堅她們都改名換姓,其中有兩個同學改名宋潔、宋如。余堅說:我母親姓余,后面加一個“堅”字,就叫余堅吧。于是孔瑞珍正式改名余堅。
余堅參軍的過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臨走那天,家里人并沒有發現她有什么異常。直到天很晚了,才發現余堅沒有回家,便派人四處尋找。她從事醫生職業、剛從云南回來的三哥孔受天經過一番周折,終于找到了余堅。余堅態度非常堅決,不愿回家,并趁其三哥不備躲到了她父親在城外的一個朋友家里。
宋潔她們一直在外圍約定的地點等待余堅,可是,她卻沒能按照規定的時間到達。組織上又派馬漢丁、宋仁他們返回去尋找余堅,最終,在宋仁家的柴禾堆里找到了余堅。
1945年正月初五,余堅為掩人耳目,穿著宋仁的衣服從南通東門乘上一條小船悄悄離開。后來,被安排到蘇中公學女生二十五隊學習。
同年6月的一天,余堅正在蘇中公學學習時,茹辛來招女演員,把她們幾個女同學編在他的班里。從此,余堅與茹辛相識、相知、相愛,最終結為伉儷。
后來,余堅被調到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一師“前線劇團”當演員。她曾演過《甲申三百年祭》,導演王嘯平對她非常關心照顧。每次排練節目時,王嘯平總是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掌握動作要領,怎樣把握動作的連貫性。王嘯平后來是上海人藝第一代導演,成為余堅小姑子茹志娟的丈夫。
余堅在“前線劇團”工作一段時間后,被調到教導隊、特種兵報社、三野衛生部報社擔任記者,后來擔任編輯工作。一開始,余堅的寫作水平并不高。在特種兵報社時,莎群對她的幫助影響比較大。他在生活方面待余堅關懷備至,像個大哥哥;在業務方面對她像個不厭其煩的好老師;在工作方面像個和藹可親的師長。他還是余堅的入黨介紹人。
淮海戰役期間,余堅經常冒著槍林彈雨深入前線采訪,報道戰役進展狀況,宣傳英勇人物的戰斗事跡,鼓舞官兵斗志,堅定打贏信念。
一次,余堅在赴前線采訪途中,一發炮彈發出刺耳的聲音呼嘯而來,說時遲那時快,一位戰友迅速撲倒余堅,才讓她幸免于難??墒牵俏粦鹩岩粭l腿被炸斷,后來進行了截肢手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手術室麻藥非常稀缺。負責手術的醫生考慮到那位戰士的傷情,計劃為他注射麻藥,可是那位戰士堅決要求將麻藥讓給其他傷員,自己硬是咬緊牙關堅持。手術中,他口中咬著的白毛巾被鮮血染紅,額頭上黃豆般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令余堅心疼不已,至今仍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戰爭的殘酷、戰斗中的血腥場面、死神的威脅,沒有阻擋余堅的堅定腳步。戰友間出生入死冒死相救,那種親如兄妹的感情,更堅定了余堅的革命信念。
一次次,余堅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中穿梭,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奔波,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她深入前線采訪,寫出一篇篇有影響力的宣傳報道。
1949年3月,根據余堅在戰爭中的突出表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后勤部、政治部、衛生部授予她“三等功”榮譽。
1953年9月12日,余堅服從組織分配轉業到南京供電局工作。從宣傳干事做起,一直到黨總支書記退休?,F隨兒子在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