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慶

今年83歲的曾孝濂被稱為中國“植物畫第一人”。從20歲到83歲,曾孝濂耐心又虔誠地為大地上的植物揮毫作像,為中國植物學、基礎國民志書的編纂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了極大貢獻。
第一次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這片園子,曾孝濂20歲,那是1959年的秋天,他剛高中畢業。
整個班級,只有三位同學沒有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他是其中之一。不是因為成績不佳,而是父親因牽涉歷史問題被帶走。他也因此沒能進入大學。
在對未來的迷茫中,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來自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招錄通知。信里說,他可以去植物園,以學徒身份半工半讀。上班之后,他才知道,是一項名叫《中國植物志》的編纂工作,改變了他的人生。
1959年,中國開啟《中國植物志》《中國菌類志》《云南植物志》等多部基礎性國民志書的編纂工作,為國境線內的所有山川草木建立一手、完備、準確的戶口簿和信息庫。
曾孝濂在昆明西郊的園子里開始了新生活。小學時,他就喜歡畫畫。初中時,他為學校畫黑板報。進入植物所后,因為繪畫特長,他被分配到繪圖組,開始專門學習植物科學畫。
第二年6月,所里派他去廣州的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學習半年。然而,在廣州,對方老師不僅沒有如約教授他繪畫技法,也不愿將作品借給他臨摹學習。
曾孝濂不得不提前返回昆明。未能學到技法,他心里焦急。清晨,他爬到元寶山去觀察荊芥、百里香等野生唇形科植物,下午去圖書館翻閱前人畫作。
幸運的是,在圖書館的資料室里,曾孝濂為自己找到了一位古老又遙遠的老師——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出版的刊物《柯蒂斯植物學雜志》。這本創刊于1787年的雜志,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學雜志,也是植物分類學和植物科學畫領域最權威的刊物。
在一個人的深夜圖書館,曾孝濂翻開桌上那些快200歲的古老羊皮封面。那一刻,古老的博物畫與中國西南邊陲一位窘迫的20歲青年相遇了。透過一層層疊加的顏色和線條,他逐漸讀懂了怎樣用線條去表現植物的粗細、疏密、軟硬、明暗。在《柯蒂斯植物學雜志》的所有插圖中,他最喜歡的是黑白墨線圖,擁有精確的科學性和雋永經典的美感。
墨線圖主要有平行線和打點兩種畫法。打點容易上手,但耗時漫長。平行線優美耐看,但需要扎實的基本功。
有一年多的時間,曾孝濂白天去野外寫生,傍晚揣著水和面包去圖書館,在廢棄的紙張上徒手畫平行長線。“畫平行線,心要特別靜。心一咯噔,線碰一塊兒,這張畫就廢了。”
通過勤勉的自學,30歲后,曾孝濂成為整個植物所最出色的畫師,被任命為繪圖組組長,此后一直擔任這個職務,直至退休。
為植物畫標本圖,寫實是第一原則,不能自由發揮。臘葉標本送來時,早已干枯變形。曾孝濂和同事們要做的,就是依照臘葉標本,盡力恢復植株原有的姿態和風貌。他們將花朵和葉片取下,放到燒杯里煮開,再將花瓣、雄蕊、雌蕊、子房、鄂葉,逐一放到顯微鏡和放大鏡下解剖觀察。
在志書和論文中,植物學家用文字描述植物的特征。然而文字遠沒有圖像直觀和更具物種分辨功能,因此,全世界的植物志書都必須配上精準的手繪標本圖。
曾孝濂領著大家進行技能競賽,他找來一疊舊報紙,讓大家在兩行文字的間距中,用小毛筆畫出7條不能中斷的平行線。除了重視基本功,曾孝濂職業生涯的最大創舉,是力主繪圖人員必須通過寫生,去還原標本背后的生命力。
中國第一代植物畫師,誕生于20世紀初。隨著近代西方植物分類學的傳入,中國植物科學畫的奠基人馮澄如在其著作《生物繪圖法》《中國植物圖譜》中,首次引進硫酸紙畫法。
硫酸紙又叫拷貝紙或半透明臨摹紙。把它放在標本之上,原樣勾勒出植物的線條和形狀,可以實現對標本的復印式描畫,準確但死板。
曾孝濂倡導寫生,是對硫酸紙畫法這一傳統的打破,在當時引發了不少同行的抵制,因為“大家基礎各不相同,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好在當時植物所的領導——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和吳征鎰先生,都很支持他“把植物畫活”的想法。
為了在紙上留下茶花最美的狀態,有三個月的時間,曾孝濂每天都在與花瓣打開的速度賽跑。

天剛亮,他就爬起來,跑去植物所對面的花園摘下一枝茶花,插到繪圖室的瓶子里。接著跑去食堂吃早飯,七點半回到桌前。花從枝頭摘下那刻,每一秒鐘都在緩緩展開。畫得慢了,本來向上的花瓣漸漸朝下,那么最終紙上畫出的,就不再是他想畫的那一朵。
一上午,不喝水,不起身,中途不休息,不上廁所,畫得時間都忘了。一個上午過去,一朵山茶的造像基本完成。而畫花的那個人,渾身發抖,熱量都消耗光了。
采摘下的蘑菇和鮮花一樣,會繼續在空氣中生長代謝。那時相機和彩色膠卷都是稀有物資,繪圖員只能趁蘑菇還新鮮時快速作畫。
曾孝濂是其中畫得最多、最好也最快的那位。新同事畫一幅的時間,曾孝濂能完成三幅。一定要跑贏花瓣打開的速度,一定要抓住那個物種最完美莊嚴的時刻。這種迫切,貫穿了曾孝濂為植物作畫的60余年。
他“把植物畫活”的觀念,最終給整個行業帶來了真誠和勇敢的變革。
1997年,曾孝濂退休。此后又過了7年,直至2004年,《中國植物志》的編纂才全部完成。從1959年正式啟動,四代中國植物學家和植物畫師,用幾十年的漫長歲月,完成了對中國大地上3萬多種植物的身份識別和記檔工作。《中國植物志》是中國植物的第一部百科全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規模最大、物種數量最豐富的一部。
曾孝濂覺得自己大體是一個幸運的人。能夠在生命中敏銳識別出自己的興趣和使命,并用一生的時間,專注、單純地燃燒自己、成為自己——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這都是少有人能走的路。
(大浪淘沙摘自“人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