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己

“生了你這么個兒子,還不如生頭牛呢!”“他怎么又打老子兒子了?這個老匹夫!”這些臺詞,如果是從明太祖朱元璋嘴里說出來,可能不少人會覺得有點離譜。
在近期熱播劇《山河月明》中,這些看似離譜的故事情節很多,但其實有些也很“人間真實”。
看慣了宮斗劇的觀眾,會覺得皇室家族充滿了鉤心斗角,對權力的欲望磨滅了親情。但其實,皇家并非沒有真感情。朱元璋登基后,明朝皇室就成為一個打破常識的典型案例——接地氣。
《山河月明》里,朱元璋與馬皇后之間的互動,很像民間的歡喜冤家。朱元璋在前朝處理政務,馬皇后在后宮下廚做飯、納鞋底。朱元璋回到后宮以后,馬皇后直呼他大名“朱重八”,朱元璋喊皇后“婆娘”。
這在別的朝代似乎不敢想象。歷史上,朱元璋和馬皇后是患難夫妻,朱元璋當年跟隨郭子興征戰,因功勞日增遭到猜疑,最后被郭子興關了起來。沒吃沒喝的時候,馬皇后偷偷把剛出爐的炊餅揣在懷里送給朱元璋,以至于把胸口都燙傷了。當上皇帝后,朱元璋不忘與馬皇后的患難歲月,私下與皇后仍像尋常夫妻一樣相處。
《明史》記載,有一次后宮有人犯事,皇帝知道了很生氣,馬皇后也跟著生氣,叫人將宮人押到宮正司去議罪。皇后一生氣,皇帝就不生氣了,他問:“你干嗎不親自處理呀?”皇后回答說:“賞罰得冷靜分明,我怕您在氣頭上,處罰結果有失偏頗,這種事情還是交給專門的部門做才好。”
皇帝又問:“那我生氣,你為什么也跟著生氣?”馬皇后理直氣壯地表示:“我不這樣,皇帝不知道還得氣多久呢。”
老夫老妻之間既相互懂得又相互拿捏,散發著“好嗑”的父母愛情的魅力。
朱元璋有20多個兒子、10多個女兒,但并未因此疏忽和孩子間的感情,反而像現在很多家長一樣,也為子女的教育、婚姻問題操碎了心。
在《山河月明》里,朱元璋好心關心兒子的學業,結果去皇家學堂一看,發現老四朱棣竟然翹課了,氣得朱元璋教訓道:“頑劣、不爭氣!”
歷史上,草根起家的朱元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視。他擔心孩子們從小冠服華麗,飲食甘美,將來會不思進取,難當大任,一有機會就“手把手”教孩子們道理。當吳王時,朱元璋命13歲的長子朱標到臨濠歸省祖墓,專門對朱標說:“兒生長富貴,習于晏安,今出旁近郡縣,游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遠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
當然,在教育上,往往是很難“父慈子孝”的。朱元璋給皇子們選派了名儒做老師,其中有一位師傅李希顏脾氣古怪,皇子們頑皮不聽話時,他還會體罰。有一次他甚至把一個小王爺的額頭打出一個大包,朱元璋大怒,但最終也并未說什么。儼然一位既心疼兒子,又希望他學好的“老父親”。
學習的事,朱棣估計沒少讓朱元璋操心。
一般情況下,帝王將相的身后紀傳都會盡量多夸夸傳主。然而,正史《明史》對朱棣的稱贊僅限于“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除了夸朱棣長得帥,更多的還是說他有勇有謀,卻絕口不提他的文化課怎么樣。難怪老朱要吐槽自己的兒子“不爭氣”了。
朱元璋和朱棣的“塑料”父子情并不僅限于此。《山河月明》里,朱元璋親自為朱棣與重臣徐達的長女賜婚。但是朱棣先是拒絕跟徐達的大女兒結婚,后又偷溜出皇宮進了軍營,要求跟著徐達去漠北打仗,結果被徐達反手安排了40軍棍。
大臣打皇子,皇帝聽了似乎該心疼兒子才是。但是朱元璋還嫌打得少,嚷嚷著“我沒這么個兒子”“生你不如生頭牛”。是不是很像現在催婚的“老父親”?
不過,男方的這場戲劇性的逃婚最后卻是個“真香現場”。歷史上,朱棣與徐皇后的感情從一開始就十分深厚。徐皇后天資聰慧,飽讀詩書,自幼就有“女諸生”的美譽。早年就入宮侍奉馬皇后,正式成婚前,與朱棣已相伴三載,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少年伉儷。
朱棣還是燕王時,府中內務事宜皆由徐氏輔助管理。朱棣登基后,夫妻感情歷久彌堅,時常同起居,討論政事。朱棣操勞國事,到了午后還未用午膳,徐皇后便餓著等他一同進食。朱棣批閱奏疏時,徐皇后時常安靜地站在一旁侍奉,朱棣于心不忍,便勸她先去休息。
古代長兄如父,父母家事繁雜時,通常由長兄代為照顧弟弟。劇中,朱標在將十二弟托付給朱棣的時候也說過,朱棣是他一手帶大的。作為帶大弟弟的長兄,弟弟們一惹禍,朱標就出來救場,給弟弟背鍋,挨爹媽的罵,十足的“冤種哥哥”。
在真實歷史中,由于朱標去世過早,沒有留下太多跟弟弟相處的故事。但是據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他也因此贏得了弟弟們的尊敬。
不過護歸護,朱標作為太子,也是明是非、有原則的,特別體現在與自己父親意見不合的時候。
史籍記載,洪武七年,太祖寵愛的孫貴妃去世,朱元璋破例提升了她身后事的規格,要求諸位皇子為貴妃服“齊衰杖期”。朱標不愿意,認為給庶母服齊衰、持喪杖,這是周禮時大夫以下的士階層才需要遵守的禮儀,現在連諸侯家的庶子都不用為庶母服齊衰杖期,我們憑什么要受這種罪?
皇帝聽完生氣極了,直接提劍趕來。刀劍無眼,朱標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一邊逃跑,一邊還說著:“您要打我,我就跑路,免得您真的打到我了,還得把您自己陷入不義之地。”
在政令旨意中,朱元璋的措辭有時候也很“直接”。《大誥武臣·序》中記載:“如今軍官全家老小,吃著穿著的,這見受的職事,都是軍身上來,這軍便似他家里做飯的鍋子一般,便似倉里米一般,又似莊家種的田一般。這軍官每,如今害軍呵,他那心也那里是個人心,也趕不上禽獸的心。”
這種通俗又好玩的話,竟然是從一位皇帝嘴里說出來的,簡直不可思議。然而類似的大白話圣旨,朱元璋留下了不少。大概是因為朱元璋從小沒怎么讀書,大部分時候也習慣用這樣通俗的話了。
或許正是草根出身,賦予了洪武、永樂兩代人堅韌宏大的抱負。前有朱元璋數征漠北,后有永樂皇帝五下南洋。近年來,有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表明,鄭和下西洋的活動軌跡很可能已經涉及美洲大陸,比西方的新航路開辟早了數十年。正是這樣接地氣又有遠大抱負的“老朱家”,站在當時的權力之巔,開展了一系列的變革與開拓,打造出17世紀之前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大明王朝,創下無數輝煌的歷史里程碑。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