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紹彬,左世國,萬云春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4級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 410000;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創傷性事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增加[1]。四肢創傷性骨折也已成為臨床發病率較高的骨折類型[2],外科手術已成為其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3]。術后肢體腫痛是四肢骨折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可引起切口壞死,影響骨折愈合,增加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甚至誘發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肢體功能障礙[4]。早期干預治療可以有效解決患肢術后的腫脹和疼痛,促進肢體功能的早期恢復,提高生活質量[5]。中醫防治四肢骨折術后腫痛有較好的臨床療效?,F將中醫防治四肢骨折術后腫痛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四肢骨折術后腫痛屬中醫“筋傷”“痹病”等范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氣傷痛,形傷腫?!保?]陳義等[7]認為“血不利則為水”,瘀血導致氣機不行,水液代謝紊亂,水液不遵循水道,潴留筋脈肌肉,故病腫。王宏坤認為骨折術后筋傷,血瘀寒濕阻閉筋絡,氣血兩傷,故腫痛[8]。楊文玉認為骨折術后腫脹的基本病機是瘀水內停,可分為瘀水內停,氣機不利;脾虛不運,水濕停留;腎陽不振,氣化失司[9]。中醫認為術后患肢腫痛是內外邪氣相合所生之病理產物,如瘀、血、痰、濕等,在阻滯氣機的同時也阻塞脈道,導致脈道不通不利、不通不榮,從而不通不榮而發生腫痛。
參照中醫骨折三期辨證,骨折術后腫痛之證多發生在骨折初期,應活血消腫、散瘀止痛[10]。目前,臨床研究文獻中關于肢體骨折早期腫痛的證型研究很少,且尚未形成統一證型。根據氣血瘀阻的基本病機,并結合臨床經驗,總結了一些臨證經驗。劉斌[10]認為可結合濕、毒、痰、水、氣劃分證型。趙春棟[11]認為體健且狀況一般的患者為“平證”,而多基礎疾病正常或復雜情況的患者為“變證”。少數醫家認為骨折術后腫痛存在血熱妄行、陽明腑實、神昏竅閉等兼證。臨床大多數醫家結合全身病情辨證施治,個體化治療,都有較好療效。
骨折及手術創傷打破了人體平衡,氣、血、津、液不暢,產生氣滯血瘀、津液停留,形成腫痛?!妒備洝吩啤爸我顺吼觯箽庋魍ā?,《血證論》言“故凡血癥,總以祛瘀為要”。藥理研究表明,乳香、沒藥、生地、赤芍、白芍、當歸、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類藥物能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清除血凝塊的代謝產物,促進炎性滲出液的吸收,促進骨折手術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并減輕腫痛[12]。故臨床應用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常用益氣活血、活血利水、清熱利濕等治療方法。
活血化瘀。《辨證錄》謂:“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比鲋仪锏龋?3]自擬活血化瘀湯(紅花、乳香、沒藥、蘇木、川牛膝、黃柏、海桐皮、山枝、虎杖、當歸、杜仲、延胡索)與僅使用甘露醇的對照組相比,術后患肢的腫痛程度明顯降低(P<0.05)。陳其寬等[14]用活血化瘀類藥物(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骨碎補、杜仲、大黃、牛膝、乳香、沒藥、土鱉蟲、山茱萸、桃仁、紅花、天花粉)經治療34例骨折術后,發現采用活血化瘀法可明顯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益氣活血。血為氣母,氣為血帥,相輔相成。選活血化瘀兼加養血之品,祛瘀不傷正,養血不留瘀。主要用于氣血不足的術后老年氣虛患者。曹嵐等[15]用益氣活血消腫湯(黃芪、地黃、赤芍、桃仁、紅花、牡丹皮、當歸、茯苓皮、連翹、酒黃芩、甘草)治療踝關節骨折術后肢體腫痛,總有效率92.22%,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王戰奎[16]使用益氣活血湯(沒藥、生地黃、當歸、厚樸、白芍、續斷、乳香、黃芪、白術、骨碎補)在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與單純手法復位固定組相比,聯合治療組中腫痛緩解更為顯著。
活血利水。創傷術后氣機不利,脾胃不和,脾運受阻,脾失健運不運水谷精微反聚為濕,泛于肌膚而成腫。栗申等[17]認為骨折術后血腫與水腫是并存的,活血利水湯(土鱉蟲、木防己、赤芍、車前子、澤蘭)聯合甘露醇治療發現,術后患肢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鄭昆侖[18]應用活血利水湯(赤芍、車前子、木防己、土鱉蟲、澤蘭)防治四肢骨折術后腫脹,總有效率79.63%。
清熱利濕。邪毒內侵,濕熱下注,蘊于肢體,肢體腫脹疼痛,治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尢君怡[19]自擬清熱消腫方(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紅藤、重樓、丹皮、丹參、金銀花、連翹、黃芪、澤蘭、澤瀉、生大黃),發現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張鵬等[20]發現五味消毒飲加味(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桃仁、川芎、延胡索)能加快跟骨骨折術后腫脹癥狀消失,改善肢體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
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謂:“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外治法的作用機制非常復雜,可以分為局部效應(對患處的直接治療)和整體效應(調節全身氣機)[21]。外部癥狀主要依靠局部直接治療的調節,而內部癥狀主要依靠全身經絡、氣血的調節[22]。四肢骨折術后腫痛的治療,常用中藥敷貼、溻漬、熏洗和針灸按摩等。
敷貼溻漬。通常用消腫、散瘀、止痛中藥,將藥物敷貼或溻漬直接貼溻在損傷局部,與經皮給藥技術類似[23]。劉敦閣[24]將中醫濕熱敷貼(蘇木、降香、伸筋草、山雞茶、牛膝、五加皮、當歸、雞血藤、香附子、川芎、透骨草、紅花、木香、海桐皮、威靈仙)貼在肢體腫痛處,發現肢體骨折術后研究組VAS評分、患肢圍徑均小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肖艷峰[25]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中藥溻漬(醋乳香、白芷、紅花、防己、獨活、血竭、香附、梔子、生大黃、三七粉、姜黃、冰片)結合護理能快速消除骨折術后患者出現的肢體腫脹情況,且對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熏洗。熏洗法是一種用藥物熏洗患處的療法,依靠熱和藥的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26]。楊利光[27]發現四肢骨折進行接骨續筋湯(骨碎補、祖師麻、當歸身、制乳香、制沒藥、血竭、兒茶、自然銅醋制、地鱉蟲)熏洗治療,2周和4周后兩組腫痛評分均下降(P<0.05)。楊英杰[28]通過自擬骨外洗方(黃芩、大黃、寬筋藤、雞血藤、桃仁、紅花、海風藤、澤瀉)熏洗對24例外踝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治療,證實中藥熏洗法可明顯消除患肢腫痛。
針灸推拿。通過刺激脊神經和經絡穴位,針刺和推拿可以改變疾病引起的無序信息通道,緩解癥狀,調節五臟經絡,調和陰陽氣血,達到緩解脹痛的功效[29]。周紅云等[30]觀察組予電針(足三里、三陰交)結合溫針灸(梁丘、血海)以及常規治療,治療股骨粗隆間骨,與常規治療比較,臨床療效優于常規治療組(P<0.05),且消腫止痛方面作用突出。李紅[31]觀察推拿按摩(搓、揉、捏、摩擦等)結合活血化瘀湯(桂枝、烏藥、牛膝、木香、郁金、羌活、陳皮、青皮、沉香、澤蘭、香附、澤瀉、柴胡、路路通、獨活)對軟組織腫脹的療效發現,聯合組的總有效率達96.88%,明顯優于單用湯劑組。
術后軟組織腫脹和疼痛程度與軟組織恢復、骨折愈合等密切相關,如何快速、有效、安全地消除腫脹和疼痛是臨床治療關鍵。目前對四肢骨折術后腫痛的辨證治療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故要求臨床醫生能夠全面、靈活地運用現有的治療方法,以便減輕患者痛苦并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