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品 李洪娟 黃法森 孫小潔 王樹龍 謝坤銘 韓景璐 陳兆軍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手足外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 100029
隨著人口老齡化及骨傷科疾病數量的增多,如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等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針對這些疾病常用治療方法是復位、固定、藥物、功能鍛煉,因此客觀的療效評價標準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然而如何有效地評估治療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目前臨床中面臨的難題。紅外熱成像技術(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IRT)在臨床上的應用始于20 世紀50 年代后期乳腺腫瘤的診斷[1-2],進入我國已有三十余年。該技術具有無輻射、操作簡單方便、對溫度高靈敏性等優點。IRT 結合中醫理論,既能獲得人體全身動態溫度分布信息,又能體現中醫的整體觀,在中醫骨傷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逐漸成為骨傷科疾病療效評價的指標之一[3]。本文現將IRT 在常見骨傷科疾病療效評價中的進展作一綜述。
KOA 是一種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困難等,嚴重可導致膝關節畸形。目前,評估KOA 疼痛的方法多以患者主觀感受、量表等為主,尚缺乏統一客觀的療效評價指標[3]。因此,KOA 治療后的效果評估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
有研究表明,KOA 疼痛評分與膝關節區域溫度、炎癥因子、骨關節炎指數呈正相關[3]。劉云等[5]采用IRT 觀察桂枝芍藥知母湯聯合中藥薰洗治療KOA,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膝關節溫度較前升高。羅艷文[6]基于IRT 觀察精灸治療KOA 的效果,發現治療后患者膝關節溫度明顯升高,功能和疼痛均改善。有研究者應用IRT 評價中藥熏洗結合傳統方法治療KOA 的效果,結果顯示,其膝關節紅外熱圖溫度與KOA 效果評分正相關[7]。許光明等[8]應用IRT 探討桃紅四物湯治療膝關節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患者的效果,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術口皮膚溫度均較術前上升,炎癥指標下降。一般UKA 術后康復療效評價采用血液和超聲檢查,這兩種方法特異性較高,但缺乏時效性和便攜性,IRT 可動態觀察,為臨床療效的評價提供了新思維。劉云等[9]在中醫柔肝化痰法治療KOA 的研究中也用到IRT,結果顯示,膝關節溫度較治療前升高,患者疼痛減輕。上述研究均是研究者通過IRT 觀察中藥湯劑治療KOA 前后膝關節溫度變化的研究,繼而評估中藥湯劑治療KOA的效果。IRT 作為一種綠色安全影像檢測技術,無創、無輻射、能夠動態觀察膝關節周圍溫度變化,為KOA的療效評價提供可視化的依據,可作為一種KOA 中藥治療效果評價的客觀化工具。
另外也有研究[10]采用IRT 觀察溫針治療腎虛型KOA 的效果,發現治療后膝關節、腎臟和腹部溫度較前均升高,效果顯著。宋奕等[11]通過IRT 觀察細銀質針治療KOA 的效果,結果顯示,細銀質針治療后KOA患者疼痛程度、活動度等均明顯改善,雙膝溫差顯著減小。劉國科等[12]應用IRT 觀察傳統針灸和推拿手法治療KOA 的效果,發現推拿治療KOA 效果更好。丁宇[13]通過IRT 評估針刀和電針治療KOA 的臨床效果,結果發現,針刀在緩解疼痛和改善膝關節局部微循環溫度方面優于電針。劉立會[14]通過IRT 記錄針灸治療KOA 前后雙側髕骨下、陰陵上、髕內下等部位的溫度,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針刺可顯著降低KOA患者膝關節周圍結筋病灶點的溫度。上述研究均是研究者基于IRT 對傳統溫針、針刀、針灸等方法治療KOA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評估,可見IRT 直觀地反映了治療前后患者膝部的溫度變化及治療方法的優劣,可用于指導KOA 的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為腰疼,活動受限,甚至下肢麻木等,目前該病主要采取階梯治療[15]。療效評估主要是依靠MRI 或CT 檢查,缺點是無法評估腰椎間盤突出疼痛部位及涉及范圍。IRT 通過檢測腰椎間盤突出疼痛部位的溫度,繼而反映病變程度及范圍,有助于對該病的療效評價[16]。莊金剛等[17]應用IRT 評價內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結果顯示,患者腰部溫度明顯升高,內熱針可改善腰部軟組織供血狀態。王光輝等[16]在采用成角側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過程中觀察溫度變化,發現治療后患者的大腿后外側、大腿后側等部位的溫度均低于健側,但均高于治療前。以上研究表明,IRT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評價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效果與溫度變化呈正相關,溫度升高越顯著則腰腿部的功能恢復越好,比僅依靠自覺癥狀改善情況來評價療效更加準確、客觀。但該技術大多集中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辯證方面[18-20],今后應多加強IRT 在其療效評價方面的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腦和智能手機大量普及,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21]。神經根型頸椎病在臨床中最為多見,占頸椎病的60%~70%,中醫稱之為痹痛型頸椎病[22]。周鳳梅[23]應用IRT 觀察中醫辨證治療痹痛型頸椎病的效果,發現不同證型頸椎病均有向正常溫度恢復的趨勢,且溫度恢復和治療結果一致。李遠棟等[24]通過IRT 評價定點側屈旋扳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結果顯示,定點側屈旋扳手法治療效果優于非定點仰臥三牽手法。以上研究表明IRT 可作為中醫辨證論治或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的客觀評價指標。
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由慢性勞損、冷刺激、久臥濕地等引起腰背筋膜炎性病變,繼而導致組織水腫、炎癥滲出、腰背部疼痛。該病臨床評價指標主要是以視覺模擬評分法、下腰痛功能障礙調查表為主[25]。這些指標傾向于主觀反映腰部肌肉活動及疼痛改善情況,因此臨床亟須一種更加客觀化的指標來反映腰背筋膜炎癥改善情況。IRT 具有靈敏性,能夠動態反映患者筋膜炎癥溫度變化,有研究顯示[26],應用IRT 觀察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后發現,局部溫度明顯下降、周圍炎癥明顯減輕,提示通過IRT 可驗證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癥確有效果。劉維[27]應用IRT 觀察刺絡放血結合艾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效果,結果顯示在改善腰背肌筋膜炎癥狀方面,刺絡放血結合艾灸效果最好,該研究結果與張斌青等[26]研究結果一致,為IRT應用于腰背肌筋膜炎治療后的效果觀察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支持。唐學章等[28]應用IRT 評價推拿治療背肌筋膜炎的效果,結果顯示,推拿手法治療后患者背肌筋膜炎癥狀效果更好,該研究客觀評估了推拿手法對背肌筋膜炎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解決了過去對背肌筋膜炎治療中推拿手法的有效性評價缺乏客觀指標的問題。
痛風是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嘌呤代謝紊亂,以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畸形和活動障礙等為主要表現。該病的評估指標為尿酸和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29]。楊瑞宇等[30]為探討IRT 是否可作為痛風治療效果的評價手段,觀察竹葉石膏湯治療痛風部位的溫度變化,結果顯示,痛風部位的溫度熱值與hs-CRP 的變化呈正相關,提示IRT 可作為痛風治療效果的客觀評價指標,且該技術檢測時不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優于抽血檢驗生化指標或CT 檢測。
骨化性肌炎是肌腱、韌帶、腱膜等發生異常骨化現象,大多由外傷或炎癥病變誘發,以關節溫度增高、腫脹、疼痛等為主要表現[31]。目前該病尚無統一的康復訓練方法,也缺乏客觀的參考指標以衡量患者功能鍛煉強度。王國杰等[32]研究表明,IRT 能夠有效指導肘關節骨化性肌炎患者采用松解術后的康復訓練,可根據紅外熱圖結果調整訓練強度,繼而改善肘關節疼痛和活動度。然而,該技術能否用于其他骨傷科疾病治療后的康復訓練效果評價,還需要更多研究證據的支持。
通過綜述IRT 在常見骨傷科疾病的應用現狀,筆者總結如下三點,供研究者參考:首先,IRT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診療技術,其具有無創、高靈敏性、科學性,符合中醫從能量代謝變化的角度研究生物體生命過程的思維方式。近年來,該技術發展迅猛,目前已成為骨傷科功能影像檢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填補了X 線、CT、MRI 等結構性檢查中功能性檢查的不足,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常見骨傷科疾病的療效評價方面,常被用于評估中醫藥療法或各種物理療法治療骨傷科疾病的臨床效果。其次,IRT 在骨科疾病的應用大多集中在中醫藥治療KOA 方面,分析原因可能是傳統的KOA 療效評價主要以患者主觀感受、量表的評定及實驗室指標等為主,不能及時且可視化地反映KOA 患者的病情特點和嚴重情況,標準和指標量化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臨床大力推廣IRT 對中醫骨傷科疾病的用藥指導和療效評價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最后,和其他任何一項技術一樣,IRT 在應用中亦有不足之處,如受檢者的狀態、紅外檢測儀的采圖環境及臨床科研工作者對紅外熱圖的分析解讀能力等,均會影響紅外熱成像檢測的精準度。此外,目前對于不同季節不同體質常見骨傷科疾病人群的紅外熱圖的研究較少,臨床工作者今后可朝這一方向做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