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杰
(赤峰文博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5)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文件,指出要“建立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等。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边@一重要論述為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價值指明了方向,革命文物作為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光榮歷史的重要載體,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再一次被推到了新的政策和戰略高度。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圍繞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機關措施、新媒體與數字化技術應用等進行了良好保護。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紅色文化保護進行了概念界定,《革命紀念館工作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要圍繞革命領導、英雄人物、重要名人故居、會議舊址、歷史陵園、紀念碑、紅軍遺物等進行革命文物保護。革命文物作為國家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關系到文化自信的實現,也將革命文物保護上升到了法律法規的高度。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程度越來越重視,各級政府機關為革命文物保護做出努力并制定了相關措施。各地區、各部門將提高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認識放到首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重點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修繕工作,圍繞革命文物挖掘、保護、展示和宣講出臺一系列新的政策文件與措施。
各地大型革命文物紀念館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創新保護思維方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革命文物保護工作路徑,在尊重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上,探索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措施。從新媒體革命文物保護現狀來看,豐富多樣的傳播途徑增強了革命文物傳播對大眾的吸引力,幫助大眾獲得了深刻且生動的革命文化體驗,正在逐步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革命文物作為黨和人民英勇奮斗光榮歷史的重要記錄,不僅向我們呈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而且是新時代凝結歷史、映照現實、昭示未來的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基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工作,前后作出1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為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要繼續挖掘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價值,以提升大眾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并從新的角度、新的領域去加強革命文物保護。
黨史研究關系到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從目前黨史研究的情況來看,主要是通過文獻梳理史料,新形勢下探索新的黨史研究路徑還存在著脈絡繁復、路徑多維等問題,還需要基于文獻史料,開展系統的實物資料研究。加強革命文物保護需要對革命文物展開普查、整理,這一系列工作為黨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黨史資料包括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等,向我們展示了各地豐富革命遺存資源與抗戰家書,但是還有很多革命文物有待挖掘,這也是豐富家國情懷教育并為其提供新的材料的重要路徑。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等是革命文物珍藏的重要場所,革命文物的講解有效串聯著黨史事件、革命故事,形成了良好的黨史學習教育,對發揮革命文物的教育價值、激發我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情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革命文物作為黨史文化遺產,直接關系到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強化革命文物保護,挖掘革命文物資源價值,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并進一步開展革命史、紅色黨史學習教育,融媒體時代講好革命文物故事,通過云直播、微視頻、微黨課等形式融通多媒體與革命文物資源。在“讓文物說話,讓遺址發聲”的基礎上,讓革命文物資源成為思政課堂的優質資源,通過鮮活的革命文物打造“紅色基地上的北大思政課”,將革命文物融于思政教學中,營造革命文物文化教育生態,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發揮提升革命文物的作用。
革命文物保護關系到黨史學習教育,革命文物是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重要載體。革命文物的珍藏和保護為凝聚人民共識提供重要物質載體,有助于人民信念的堅定、力量的凝聚、智慧的啟迪、品格的砥礪。從革命文物中挖掘革命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強大的民族氣節,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可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激蕩起伏的思想狀態和沖擊;從革命文物中去挖掘黨的光榮歷史,在國內大循環和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可以汲取更多前行的精神動力,真正凝聚人民的共識和精神。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案锩奈?”成了精準扶貧工作一大亮點模式,用革命文物引領精準脫貧和產業發展,積極探索形成“革命文物+古村保護+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理念,以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為依托打造紅色旅游勝地。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達到1億人次。新形勢下正處于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要求,推進革命文物與鄉村振興協調推進是新的重要路徑,以脫貧攻堅中革命文物利用和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典型事例為依托,在鄉村振興實施中繼續開拓革命文物資源作為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由此可見革命文物保護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作用。
革命文物準確記錄著黨的光輝歷史、革命先烈精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內容?;谀壳案锩奈锉Wo的現狀與重要價值,在新媒體視域下強化革命文物保護發展意義重大。尤其是當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仍存在著挖掘不足、保護薄弱、利用淺顯等一系列問題。在新媒體視域下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就是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強化革命文物的挖掘、陳列展覽,為革命文物保護提供一種新的傳播路徑和文化氛圍。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革命文物的文化實踐和體驗,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向我們展示革命文物,并極大地提升人們對革命文物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新媒體視域下強化革命文物保護發展,旨在利用數字技術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常態化,使革命文物更好地服務于文化振興、鄉村振興和紅色產業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打造革命文物保護線上虛擬展陳平臺,從根本上來說是延伸線下實體紀念館、博物館等平臺的功能形成的,在原有線上虛擬平臺文物圖片原樣展示的基礎上,充分考證每一件文物的特點和價值,結合革命文物保護和傳播要求精心制作3D文物圖片和特效文物短視頻,并開發設計相應的線上虛擬展陳平臺和上傳分類的主題革命文物。
打造革命文物保護線上虛擬展陳平臺以特效圖片和短視頻展示為主,從立體化的角度向人們呈現革命文物的具體特征,如展示形狀、大小比例、顏色細節等,以便人們以更好的視覺去欣賞革命文物。打造革命文物保護線上虛擬展陳平臺可以克服線下博物館、紀念館等實體平臺受眾面窄的問題,人們在線上虛擬空間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觀看的同時可以產生協同的紀念情緒。通過革命文物保護線上虛擬展陳平臺的革命文化傳播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參與感、認同感和民族精神。
再者,打造革命文物保護線上虛擬展陳平臺,在新媒體新技術支撐下要形成形式多樣的展陳形式,在觸摸視頻、VR體驗等陳列展覽形式的基礎上提供遠程化的數字化服務,在新媒體時代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去獵奇探秘和進行歷史史實查證。
革命文物作為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資源,要加強革命文物的保護就要合理利用影像數字技術、數碼顯微技術等開發數字文創產品,實現革命文物數字化的開發保護和利用。
一是利用新技術手段促進革命文物的保護,可以在制作方式、傳播載體方面進行創新,積極開發革命文物相關的數字短片、微電影、微劇等,通過革命文物數字文化產品設計讓革命文物豐滿生動起來,進一步展現革命文物的文化價值、文化理念。同時,基于革命文物文化資源要積極創作衍生文藝作品,打造形成革命文物文藝演出、文創產品、動漫作品等,進一步開展革命文物的標識系統打造,強化革命文物的吸引力,實現革命文物的文化價值升級,為推動紅色研學游發展提供重要內容。
二是新媒體時代借助新媒體思維和技術開發數字文創產品,可以充分發揮紀念館、博物館官網和官微的作用,積極設計開發線上革命文物文創產品交易平臺,對接相關平臺展示革命文物3D打印仿真模型、數字動漫等文創產品。
數字技術還原歷史全景是新媒體時代賦予革命文物保護傳播的新形式,有利于增強革命文物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提升參觀者觀賞體驗的同時提供個性化服務與展開互動。新形勢下各地正在開發形成觸摸式多媒體展示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彌補了傳統講解員講解內容的不足,參觀者通過該平臺不僅可以主動選擇文物欣賞,也可以更好地與文物展開互動。多媒體展示平臺可以更好地還原歷史全景,在存儲的大量講解視頻中參觀者可以深入了解館藏文物歷史,在講解留言區中參觀者可以進行留言,同時在人工智能、3D影像等技術的支撐下進一步實現更多革命文物的采集、展示、傳播等。
再者,利用數字新媒體技術在革命文物線上與線下陳列中添加穿插訪談視頻、口述歷史視頻、特效歷史全景畫面、相關歷史全景視頻等,將幸存者訪談內容展示出來的同時,通過數字技術營造真實的戰爭場景,結合革命文物展示形成莊嚴肅穆的觀看氛圍,為人們提供虛擬的冥想空間和真實的歷史沉思狀態。借助碎片化資訊、抖音短視頻充分展示幸存者訪談與戰爭全景還原的視頻,實現沉浸感的觀看與紀念情緒抒發,輔之講解視頻與傾聽過程以實現革命文物教育價值全面傳播。
開發數字化黨史學習課程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體現,也是將革命文物保護寄托于黨史學習教育中,更好地挖掘革命文物的價值和發揮作用。
一是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數字技術展示革命文物這一黨史資源。利用新媒體技術挖掘開發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紀念場館等的作用,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沉浸式體驗活動,讓其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形式,引導各類黨史學習教育展覽館創新黨史展示學習方式,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開展“實景課堂”教學,在數字化環境還原與展示中深刻感受和體驗革命文物的文化魅力,促使革命文物成為寶貴的黨史資源,并借助數字新媒體技術讓其革命文物展示生動鮮活起來,讓抽象模糊的靜態革命文物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動態資源。
二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挖掘更多的革命文物,讓其成為“互聯網+”重要的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如開展革命文物的網絡直播,這也是新的黨史學習教育方式,賦予了革命文物全新的網絡體驗場景和交互場景。讓革命文物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資源,借助“智慧云黨課”開發與推廣革命文物產品,利用“互聯網+”打通革命文物保護的在線直播、展播、回訪等形式,引導人們鞏固了解革命文物與更好地學習黨史成果。并常態化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組織革命文物相關的微黨課比賽活動,引導黨員進一步學習革命文物在黨課中的作用,通過雙向互動交流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宣傳的“精神會餐”,開發形成以革命文物為核心的專題App、主題公眾號等,提供設計形成數字化黨史學習課程,運用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等形式融入趣味性。
革命文物作為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得到了良好的保護。目前革命文物保護主要依靠于法律法規與政府管理措施,新媒體技術正應用于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當前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主要存在著挖掘不足、保護薄弱、利用淺顯等一系列問題。本文將基于革命文物保護現狀,分析革命文物保護的重要價值,認為在新媒體視域下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就是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強化革命文物的挖掘、陳列展覽,為革命文物保護提供一種新的傳播路徑和文化氛圍,可以提升革命文物的文化實踐和體驗,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向我們展示出來,提高人們對革命文物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因此,要準確把握新媒體的特征與革命文物的價值,積極打造虛擬展陳平臺,開發數字文創產品,利用數字技術還原歷史全景,開發數字化黨史學習課程,提升數字技術在革命文物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潛力,促進革命文物更好地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