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毓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琵琶基礎教學中,教師需將有關知識與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使琵琶教學更加先進與科學。目前,許多高校在實際的琵琶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琵琶基礎教學質量。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還是其他演奏者,都肩負著發揚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提倡民族性的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還可以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競爭力。琵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琵琶演奏過程能充分體現人文精神與中國文化特色,同時,琵琶是現代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琵琶教學能夠很好地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因此,高校需格外注重琵琶基礎教學[1]。
無論學習哪種樂器,都要經歷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過程,在不同學習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都不一樣,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教師只有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進行教學,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假如教師不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教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感到迷茫,學生不知從何下手。琵琶的演奏技法豐富多樣,演奏效果變幻莫測,琵琶初學者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完全掌握有關琵琶彈奏的知識與技法,所以,教師需靜下心來,切勿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進行基礎教學,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其更好掌握琵琶彈奏技能[2]。
基本功指學生彈奏樂器時必須掌握的基本技巧與基本方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一般來講,琵琶彈奏屬于樂曲服務型表現藝術,學生如果基本功較弱,就無法將樂曲完美地呈現給聽眾,進而會削弱聽眾對琵琶藝術的興趣。另外,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輕視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就會影響學生在舞臺上的表現。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琵琶彈奏能力,教師需不斷強化他們的基本功。在基礎教學中,教師需耐心引導學生掌握琵琶彈奏技巧與彈奏方法。首先,學生的手臂要自然放松,這樣才能熟練且準確地演奏樂曲;其次,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強化對學生右手的力度與速度的訓練,加強輪指練習,并強化左手音階的訓練,同時,還要加強跳把、換把以及活指的練習,不斷提升學生左手彈奏的準確性與靈活性;最后,需強化泛音、帶、推、吟、綽、抒、拉、擻、注等技能的訓練。總之,通過強化學生的基本功,讓學生學會美化樂曲音色、增加樂曲韻味,從而提高琵琶彈奏的表現力[3]。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琵琶基礎教學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與困難,比如,教學模式老舊、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不符等。
在自媒體時代,許多學校的琵琶基礎教學仍采取傳統、老舊的教學模式,即口傳心授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同時,由于部分學校教授琵琶樂曲的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不扎實,文化底蘊不深厚,對藝術的鑒賞水平不高,無法在授課過程中將琵琶藝術所蘊含的文化理念與價值傳播給學生,更無法做到融會貫通、因材施教,進而使琵琶基礎教學發展止步不前,局限于技術層次[4]。
在琵琶基礎教學中,教學環境的構成要素較多,不僅包括教學資源和基礎設施,還包括教學管理人員與師資隊伍,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環境的營造。與此同時,許多學校的琵琶基礎課經常出現教學內容選擇比較隨意、盲目的現象,有些內容是一曲數版,有些內容則是無章可循。
琵琶屬于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演奏技藝,還要學習藝術賞析、表演心理、樂器維修等基礎內容。但是,從現狀來看,許多學校的琵琶教學課程設置既沒有突出專業特點,也沒有將文化與技能進行有機結合,甚至出現與其他學科相分離的局面。另外,有些學校的琵琶教學課程還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從而造成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不匹配。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獲得了廣泛應用,尤其在教育方面,多媒體的應用取得的成效非常顯著。教師在琵琶基礎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化教學,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彈奏技巧,掌握更多的彈奏風格,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增強學生對琵琶藝術的好感。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強化多媒體教學模式,將復雜、抽象的琵琶教學變得直觀化、具體化與形象化,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使琵琶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琵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要不斷強化師資力量,學校要聘請一些專業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進行授課;其次,要不斷建設教學培訓基地,無論是校外學生,還是校內學生,學校都要為他們準備良好的訓練平臺,使其可以進行基礎實踐訓練;最后,要強化學校的管理制度建設,對學籍管理、教學大綱設計、成績考核以及教學計劃安排等進行嚴格管制,同時,明確各項獎懲制度、責任制度和管理制度。
藝術是人們對美的追求與感受。對于同一首曲目,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演奏,其效果是不同的,其原因就在于,每個人對事物的審美標準不同,對藝術的追求不同。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對不同的音樂進行不同形式的表現與創作,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從音色與演奏技巧的關系出發,將動作、感覺與方法進行全面融合,從而呈現最美的演繹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琵琶演奏比較重視氣息,而氣息又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教師在進行琵琶基礎教學時,需引導學生掌控好自身情緒的變化,進而控制好演奏力度與演奏節奏,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與感悟能力。
琵琶基礎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節奏與基本技法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力與情感領悟力,假如學生在演奏過程中沒有融入情感,就無法引起聽眾的共鳴。而將自身情感恰當地融入琵琶演奏不僅可以影響聽眾的情緒,還可以與聽眾形成共鳴。教師在琵琶基礎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與情感表現。首先,教師要在琵琶教學中強調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學習藝術作品時,還是在訓練技法時,老師都要說明感悟力與理解力對音樂作品情感表達的重要意義,進而讓學生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使表演達到與聽眾共鳴的最佳效果。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的過程中,需引導學生將他們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演奏者所具備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通過演奏技巧來展現的,所以,教師在基礎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的演奏技巧,讓學生學會通過演奏表現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藝術實踐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演出經歷,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演出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鍛煉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使其不斷強化心理素質,不畏懼陌生的環境和場所,通過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現代社會,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實。除此之外,在素質教學環境下全面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還能夠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促進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琵琶還是揚琴、二胡、古箏,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學習音樂不僅要唱好一首歌曲,還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與歷史,琵琶教學亦是如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對琵琶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它的歷史背景、創作背景、創作心理、創作年代的流派等。除此之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需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從而對作品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無論什么形式的演出都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支撐,對于學生來講,這一點十分重要。通常情況下,藝術專業的學生或多或少會存在喜歡標新立異或比較自負等現象,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這對他們的學習與演奏非常不利,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除此之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需強化學生的文史修養。只有不斷強化他們的文史修養,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學生在未來音樂道路上的成長極其重要。不管是文史修養的提升,還是心理素質的養成,都需建立在活躍的教學氛圍的基礎上。只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才能提高琵琶教學質量與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不斷地從生活中總結經驗,才能從根本上為藝術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在琵琶教學過程中需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感受與生活體驗。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既要有一定的情感積累,也要具備一定的情感表現能力,只有真正地將自己心中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舞臺上,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總而言之,一場完美的演奏離不開表演者自身的情感體驗與生活感悟的融入。學生在實際表演過程中需將最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強音樂表演的靈動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琵琶基礎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彈奏技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琵琶基礎教學中需轉變原有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琵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學校要不斷強化教學環境建設,對琵琶基礎教學中的學籍管理、教學大綱設計、成績考核以及教學計劃安排等進行嚴格管制,明確各項獎懲制度、責任制度和管理制度;再次,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最后,教師需強化學生的生活感受與生活體驗,并注重學生的藝術參與和藝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