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禾
(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
據(jù)統(tǒng)計,中國約有8 502萬殘障人士,有視障人士1 731萬人,占殘障人士總和的20.36%,其中視障兒童占絕大部分[1]。可以這樣說,視障兒童在我國應該是需要被引起重視和關注的群體。但是,絕大多數(shù)視障兒童一味地為了安全被鎖在家里,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同時,社會上給視障兒童設計的玩具不少,但玩具只能滿足在家玩的需求,與社會脫節(jié)。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幫助和鼓勵視障兒童走出家門,更好地融入社會。
基于此,筆者嘗試結合視障兒童的特點,設計可供視障兒童和正常兒童共享的娛樂空間,在關注視障兒童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幫助視障兒童提高感知世界、適應社會、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也讓正常兒童在娛樂體驗的過程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共情力,從而幫助視障兒童真正從心理層面上感受到平等對待,讓他們更愿意踏出家門,擁抱世界、感受善意和溫暖。
本文所指的視障兒童是指因視覺功能受損而導致低視力、色盲或環(huán)境造成的暫時性視覺障礙的兒童[2]。他們無法達到正常視力,但是不等于全盲,所以他們會對純度高的顏色、光線等有一定的敏感度。
視力的障礙或者缺失,導致視障兒童主要通過聽覺、觸覺獲取認知,由于長期的鍛煉,他們的聽覺以及觸覺的靈敏度比正常兒童發(fā)達,可以精確辨別聲源方位,能夠用手指辨認盲文,而且注意力也更難轉移。在嗅覺方面,他們的感受度也比正常兒童高,可以根據(jù)氣味來判斷熟人以及熟悉的場所。但是,并不等于所有視覺障礙兒童的感官補償都非常高,周圍環(huán)境影響、經(jīng)過相關訓練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視障兒童缺少三維視覺表象和感性認識,導致語言和事物脫節(jié),所以我們看到平時視障兒童很少用表情、手勢和動作來幫助他們的語言表達。由于生理上的特點,也會使大多數(shù)視障兒童產(chǎn)生心理上的恐懼,有依賴感強、情緒化、敏感多疑、自卑自閉等問題,同時還會伴有獨立性不強、果斷性較差、堅定性不足、自制力較差、社會交往能力偏低、交往態(tài)度存在偏差等問題[3]。但與此相矛盾的是,大多數(shù)的視障兒童內(nèi)心又不愿意被他人予以過于特殊的對待,他們內(nèi)心非常渴望像正常兒童一樣生活。
因此,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筆者認為,對視障兒童共享娛樂空間的設計,應該在實現(xiàn)基本的功能之外,也充分考慮視障兒童的心理需求,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理解,從而盡可能幫助他們實現(xiàn)心理上的無障礙。
基于以上調(diào)研分析,筆者認為,視障兒童共享娛樂空間設計,應該貫穿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的理念。
1997年,美國貝卡萊羅納州立大學設計學院通用設計中心發(fā)表了《通用設計原則》[4],可以歸納為三個維度:一是在價值觀的層面,強調(diào)對所有的用戶一視同仁;二是在需求的層面,主張盡可能降低對用戶能力的要求(如生理感知能力、認知表達能力等),一般選擇以最低能力的用戶為標準進行設計;三是在供給的層面,指出設計應該提供盡可能高的靈活性和容錯能力。
英國建筑與建成環(huán)境委員會(CABE)在2006年出版了弗萊徹主筆的《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design》手冊,提出了包容性設計與創(chuàng)作人人可用的場所息息相關,并總結了五點設計原則:一是把人的因素放到設計流程的核心位置;二是承認多樣性和差異性;三是當單一設計解決方案不能滿足所有用戶時,可以提供更多選擇;四是提供使用上的靈活性;五是為每個人提供方便而愉悅的環(huán)境。他繼承了無障礙設計和通用設計的主要觀點,強調(diào):如果設計不能營造包容性的環(huán)境,就難以稱得上是優(yōu)良設計。設計應該更注重以人為中心,考慮人群的多樣性,從而打破障礙和排斥。
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再到包容性設計,反映出了一些具有人文關懷色彩的共同特點——設計應該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多樣性,降低對人能力的要求,減少和消除失能者與普通人在生理及思想觀念上的隔閡,努力幫助失能者融入主流群體,通過輔助技術滿足失能個體的特殊需求。
目前,我國已經(jīng)開始執(zhí)行放開三孩的政策,這就意味著兒童數(shù)量會呈現(xiàn)出明顯增長的趨勢,同時,視障兒童數(shù)量也會有相應增長的可能性。社會對視障兒童的包容程度也間接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解決視障兒童的娛樂、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其中面臨的問題也需要社會各方合力解決。
因此,筆者認為,在共享娛樂空間設計中,應該以視障兒童的感知特性和心理特性為依據(jù),包容最大量用戶,將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理念充分融入其中,針對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感官的接收方式,利用觸控壓感開關、熱敏感材料等,選用多種材質,進行能夠兼顧視障兒童特點和普通兒童特點的包容性設計,吸引正常兒童也積極參與其中,幫助視障兒童和正常兒童在輕松愉悅又溫暖的氛圍環(huán)境中,提升認知能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心理層面消除觀念上的差異,并給予他們充分的情感慰藉,用有溫度的設計,體現(xiàn)出對視障兒童的關愛,對正常兒童責任感和共情性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勇敢融入社會的信心和勇氣。
因為此設計主要使用對象是視障兒童,而且無論是視障兒童還是正常兒童,在游樂時都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因此確保空間的安全性應作為設計考慮的重中之重。比如,娛樂空間內(nèi)的游樂設施應在材質選擇上更加環(huán)保、柔軟,不要有任何可能引起傷害和不適的設計,如尖角、陡坡、冰冷堅硬的材質等,因為大部分視障兒童都有比較強烈的光感[5],因此可以增加必要的照明設施。同時,考慮到視障兒童心理安全需求,在整體空間設計上,也盡量避免完全開放的空間環(huán)境,同時在空間的輔助提示引導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到安全性因素。
視障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從心底渴望更多的關愛和撫慰。因此,設計一個寬松、平等的環(huán)境,通過“玩”的過程讓視障兒童充分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包容非常重要。由于視覺障礙,視障兒童主動發(fā)起的交往行為比較少,這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是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因此,在設計中,巧妙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視障兒童在娛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自我封閉的現(xiàn)狀,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從而建立融洽和諧的氛圍,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愛玩的天性和視障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比如,在色彩設計方面盡量選取明度高、純度高和對比強烈的顏色,從而刺激視障兒童視覺認知[6];在觸覺設計方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材質、溫度等方面盡可能多樣化,從而鍛煉視障兒童的觸覺敏感度,增加游玩的吸引力;在互動設計方面,增加聲音、觸覺、聽覺等全方位的互動,從而提升場所的吸引力和體驗感。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原則,以上的設計考量要點同樣適用于正常兒童。也就是說,正常兒童在此空間內(nèi),同樣也能有較好的使用和娛樂體驗,而且與視障兒童共同玩耍的過程,也有助于培養(yǎng)正常兒童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和個人理解,筆者嘗試對視障兒童共享娛樂空間進行了設計實踐。設計的整體思路是:根據(jù)視障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和需求,遵循通用設計和包容性設計理念,充分利用聽覺、觸覺等特定感官刺激,采用模塊化的多維設計思路,力求達到提升體驗、弱化特殊、確保安全、感受溫暖的目的。
設計項目命名為《聲擁樂園》。項目結合聽覺、觸覺及心理鍛煉需求,設計了完整的故事線,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是——“你聽,那是風的聲音”(聽覺體驗區(qū))、“你感受,那是世界想讓你知道的事情”(互動體驗區(qū))、“擁抱一下吧”(觸覺及心理撫慰區(qū))。三個篇章根據(jù)視障兒童認知及需求進行設計,分別對應了三部分的場景和不同的娛樂體驗,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又各具獨立性。
由于考慮到視障兒童多缺乏安全感,所以整個項目選用了半私密的空間來營造安全感,且容易聚攏聲音和遮擋風雨。球狀的形態(tài)給人和諧融洽的感覺。部分玻璃穹頂使陽光得以照入,加強與外界聯(lián)系(見圖1)。

整個場所分為三個區(qū)域(三個篇章),考慮到安全性、包容性等因素,此空間設計了多個出入口,即每個出入口都會對應一個區(qū)域。由于三個區(qū)域相對獨立,所以不會影響游樂效果,而且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擁堵問題,提升安全性和娛樂體驗(如圖2所示)。

1)聽覺體驗區(qū)——“你聽,那是風的聲音”(見圖3)。
聽覺是視障兒童獲取外界信息非常重要的途徑,而且視障兒童對聲音的刺激相較于普通兒童要敏感得多,比如正常兒童可能會忽略微風吹拂樹林或草地的聲音,這些卻可以引起視障兒童的注意,對他們來說這些聲音是非常愉悅的。因此,在進行設計時,充分考慮并利用好視障兒童的聽覺優(yōu)勢。沿著路線行走,途經(jīng)的墻面或空地上有不同材料填充的圓形觸控裝置(材質的區(qū)分有利于視障兒童提高對物品的辨識度),內(nèi)置有燈帶,互動裝置在感應到觸碰時會點亮內(nèi)部,并播放動物聲音,發(fā)出的光可以讓視障兒童能夠看到模糊的動物影子。如觸碰樹葉,裝置會發(fā)出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如觸碰水,裝置會發(fā)出潮進潮退海浪的聲音……裝置讓風的聲音更加多元化,通過不同形式風的聲音的體現(xiàn),結合聽覺觸覺讓視障兒童更全面的認知自然,也增加了設施的趣味性。

2)互動體驗區(qū)——“你感受,那是世界想讓你知道的事情”。
大部分視障兒童的生活是非常封閉的,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非常少,因此,通過安全的游戲互動幫助視障兒童減輕自卑感和孤寂感是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部分場景在充分利用了視障兒童在聽覺和觸覺方面優(yōu)勢的基礎上,突出了互動功能,主要由以下三個互動設施組成:
一是“聽聽這個世界想對你們說的話”。場景內(nèi)設置了多個硅膠聽筒(如圖4所示),聽筒內(nèi)可以發(fā)出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想對視障孩子們說的話(系統(tǒng)提前設置,可隨時更新):有視障孩子的媽媽、心理醫(yī)生、警察、視障老人等等,當兒童將耳朵貼到柔軟的聽筒上聆聽時,可以感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希望和溫暖。二是“和你的好朋友或者親人說說面對面不好意思說的話吧”。此設施是由很多個交叉在一起的硅膠傳聲筒構成。通過傳聲筒,孩子們可以聽到一些陌生人想對你說的話,你還可以和親朋好友隔著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說出面對面會尷尬的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視障兒童,甚至是正常兒童主動跟他人溝通的興趣,拉近彼此的距離。這一部分互動功能便于正常兒童與視障兒童進行有效溝通,起到雙贏的目的。三是“感受你的溫度吧”。該設施配備觸摸感應裝置,可通過觸摸,感受到用戶的溫度并且及時給予燈光的反饋。閃爍的燈光也可以讓視障兒童感受到視線中光線的變化,從而感知到自己的溫度,幫助視障兒童萌生價值感,并提升趣味性。

3)觸覺及心理撫慰區(qū)——“擁抱一下吧”。
此部分空間,充分考慮了視障兒童渴望被理解包容的心理需求,在色彩選擇、材質使用上都符合視障兒童的生理特征。我們知道,視障兒童是缺乏安全感的,如果在沒有聲音、周圍相對空曠的地方他們會感覺十分孤獨,而肢體接觸如擁抱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所以這部分進行了一個擁抱行為的設計(如圖5所示)。

球狀、軟質形態(tài)更具親和力,使兒童能夠放下戒備。區(qū)域四周堆疊放有毛絨絨的、軟軟的球型墊子,場地中間由許多長條狀的硅膠軟管堆疊而成,小朋友們可以坐或者躺在上面,柔軟的材質讓人體輕輕陷入,產(chǎn)生陷入媽媽懷抱的感覺;場地中懸掛熱敏材質硅膠柱,可供小朋友擁抱,并且會有溫度變化的回應。這種設計不僅對視障兒童,就是對正常兒童也會起到很好的撫慰作用。此外,場地內(nèi)設置壓感燈和光敏熱敏材料,溫暖的燈光可以產(chǎn)生共鳴、激起興趣,也能被大部分視障兒童所感知到。
1)外部細節(jié)。場地頂部外殼采用透明有機玻璃罩,陽光灑入場地,更能還原自然的感覺,既可以起到很好的透光作用,還可以起到遮雨、阻擋灰塵作用,使內(nèi)部材質不易變舊變臟(如圖6所示)。

半封閉空間設計便于從外部照進陽光,并隨時間變化在墻上呈現(xiàn)不同的形狀,模擬視障兒童的真實體驗。橡膠制的扶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方便視障兒童確認方向。地面沿墻體鋪設發(fā)光帶,在整體較暗的環(huán)境中起到引導作用。
2)內(nèi)部細節(jié)。 在顏色的選取上,大部分設施都采用純度高、對比度高的色彩,便于視障兒童提高辨識度。地面材質選用軟質地毯,使用者踏入?yún)^(qū)域時會感到舒適,從而放松心情。綠色的選取讓形態(tài)更貼近于草坪,使用者有貼近自然的感覺。 場地周圍由彩虹色的扁球狀毛絨墊子堆疊圍成,墊子體積較大且材質柔軟,使用者無論是坐著、靠著或躺著,都有陷入包圍感,從而產(chǎn)生安全感。球狀墊子連接著上方墻體對應顏色的彩虹泡泡燈,使用者坐到相應顏色的墊子上時,墊子感受到壓感,從而開啟對應上方顏色的泡泡燈,營造氛圍、增加趣味,絕大部分視障兒童在使用的時候不光能體驗到觸感,也能感受到光(如圖7所示)。此外,第三部分區(qū)域場地中間的大型“躺椅”由許多長條狀的硅膠軟管堆疊而成,內(nèi)部置有管狀燈管,起到提示作用。柔軟的材質堆疊讓人身體輕輕陷入,產(chǎn)生擁抱的感覺。

針對視障兒童的娛樂空間設計或是其他輔助設施的設計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研究和改進的空間。設計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以人為本、人人平等應該是設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無論是正常兒童,還是視障兒童,都有權力得到社會的關愛,都有權力享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這也是筆者進行這一研究和設計嘗試的初衷——在充分考慮到視障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的基礎上,用設計最大程度地減少特殊化,用設計拉近視障兒童與外界社會的距離,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平等、善意和關愛,從而幫助他們從生理的無障礙過度到生理心理的無障礙。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深入的研究,針對視障兒童等各類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愛幫助的群體的設計,會更加的豐富和完善,發(fā)展的方向也從單純解決物理無障礙向著充分考慮平等、尊重、人文關懷的多元方向發(fā)展,更多充滿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感的設計會讓我們這個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