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福 楚亞萍
(貴州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18)
巫若蘭
(貴州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18;貴州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各類課程都應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形成協同育人的效應[1].在2020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到,課程思政的建設應該建立在專業學科特色的基礎上[2,3].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簡單的思政課程和思政教師的責任,要培養具備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學生,單靠思政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要把思政的思想融入各學科中需要各科教師共同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形成課程思政.這不僅是學生長遠發展的根基,更是國家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把學生培養成以德為先的全面發展的人;把思政元素滲透到每一門學科之中,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正是一門可以用物理學家的堅韌和求真等科學精神影響新一代的價值觀,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加強課程思政和學科物理的結合,共同為國家培養需要的人才.大學生正是思想形成完整體系的階段,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應該充分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責任感.
大學物理實驗是一門基礎實踐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創新和動手實踐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對于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我們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的思想體系并沒有完全成熟,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把專業知識用到專業領域的發展和國家建設上.把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物理實驗課程這種專業技能的培養課程中,與其他課程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在實踐基礎中的效果更加明顯.為了更加有效地做到學科融合,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模式.
到目前為止,國外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很少,并不深入,相較而言,也沒有明確的思想政治教學的概念.國外對于這方面的教育屬于隱性教育,由于各國文化的不同,這種教學體現在不同的形式之中.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設過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共產主義信念等為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美國的高校不僅通過德育課程——人文課、社會課等顯性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以隱性的手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課程教育中也會加入思政元素,為了達到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更多的隱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之中.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出現,培養“好”公民,把宗教、思想、道德等教育融入到各學科教育之中.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是把宗教和德育相結合,使得公民的宗教信仰服務于國家管理.這些國家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于我國思政元素與傳統學科進行結合有著很大的啟示,結合我國國情和學科特點做好融合,形成課程思政意識.
通過對國內文獻的整理研究發現,“課程思政”一詞最早由我國提出,從2017年12月這一概念出現在中央的文件中之后,全國各大高校都開始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究和改革.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2018年和2019年,由于對“課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不同,大多數研究仍然是把“課程思政”等價于思政課程,研究停留在單一課程如何融入“課程思政”思想的探究,對于“課程思政”的思考仍在深究其概念,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例作為數據支撐.國內對其概念、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主要分成了兩個派別:一類認為課程思政能夠與除了思想政治課程外的其他課程進行結合,如文獻[4]認為“課程思政”之課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外圍課程;文獻[5]認為“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實施是通過通識課、專業課等課程而展開的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而另一派認為“課程思政”教學概念適用于所有課程,如文獻[6]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讓高校所有課程發揮思政作用,高校所有教師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獻[7]認為高校課程改革的各個環節都要把對大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強調“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雖然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課程思政”下了定義,但是還是存在不少人正是由于對于概念的不清晰,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邏輯混用、層次不清晰的問題.要做到真正的課程思政的融合應該是把思政元素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
要實現大學物理實驗課與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有效融合,需要先解決融合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為其融合提供保障.
課程思政是指發掘各學科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學科之中,而不是單獨另設一門課程.思政課程是指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課程.前期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概念的區別,導致課程思政的實施流于形式,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仍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課程教師的責任,他們做好本學科教學任務就好,這種思想有礙于課程思政的落實.所以,首要的任務是讓教師正確理解兩種概念,所有教師都有義務落實對學生“課程思政”的培養.教師不光通過語言傳授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還要靠平時學習生活中的親身示范去感染學生,這需要提升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
當前課程思政與傳統課程的融合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體系,可能導致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沒有可以參考的框架去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課程教學之后也沒有科學的評價標準去衡量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學校雖然很重視課程思政的教學,但是由于沒有完善的課程思政實施體系,導致在該思想落地的過程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也正是由于沒有有力的監管體系和有效評價考核機制,導致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并沒有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沒有考慮如何有效地把思政元素和大學物理實驗課進行結合[8].
雖然2017年底提出了課程思政,但高校教材多數使用2017年以前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比較少.現在普遍使用的大學物理實驗教材很少有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多考慮的是教材本身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在介紹科學家的時候多是對國外科學家的介紹,對于國內科學家的介紹很少,同時對于國內的相關科技介紹也比較少.教材更多關注的是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實驗器材的介紹.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也很少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效率多數是對實驗原理和實驗操作的介紹,很少介紹實驗相關的物理科學家探究的具體過程,缺乏精神價值的傳遞.
教師不僅通過講授課程為學生進行知識傳遞,在教學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和價值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所以教師是對學生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直接影響者.首先應該改變教師教學的傳統觀念,思政教學要融入各個學科、融入學生生活和家庭中去,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觀的傳遞不僅是靠思政教師、思政課程進行傳播,這種精神文明的教育應該是全民動員.大學物理實驗課是一門為理工科學習必修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不應該只是傳授實驗操作技能和方法的課程,教師應該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的傳遞,應該把個人志向和國家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促進國家的宏偉發展.
積極開展教師教育培訓工作,改變教師傳統物理實驗課程的教學觀念.可以通過大學物理教研會的形式,定期宣傳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加強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第一,定期進行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分享,促進各種新思想、新方法的交流與碰撞.第二,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結合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實驗操作,不斷更新大學物理實驗的方法、器材和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實驗操作的社會化.第三,通過嚴謹的實驗操作步驟,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大學物理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9].最后,多開展一些大學物理創新實驗,讓學生勤思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前測——課程導入——教學目標——學生參與度——策略——后測——總結——評價.
在進行本節實驗課教學前,可以先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通過問卷、提問、訪談、測試等形式進行前測,這能幫助教師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同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查找相關物理學家的研究經歷和本實驗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再進行實驗教學時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導入,引起學生對本節實驗的興趣.比如在探究打點計時器測量小車速度和加速度的實驗中,可以用交通測速引入,通過問題的形式導入,讓學生思考交警是怎么判斷車輛超速的,引出這節實驗課的主要內容,再根據本節實驗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圍繞實驗目的完成實驗;物理實驗教學應該摒棄以前以教師講解和操作為主的形式,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得到切實的鍛煉,領會到物理實驗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了確保學生真的有參與到課堂中,可以借鑒IFIAS量表設計相關問題,通過統計計算出學生的參與度,這可以促進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參與度.
實驗課程結束之后可以設計相關的物理實驗題對學生進行測試,考查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為了有效監督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最后應該由學校層面的監管系統對教師的整個教學進行多個維度的評價——學生知識的獲得、學生思政教育的吸收以及學生對教師和課堂的評價.教師可以根據評價反饋結果及時地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確保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對其進行思政教育,避免形式化.
組織專家編寫與時俱進、增加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物理實驗教材.使得大學物理實驗教材不再只是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等單純的介紹,應該充分發掘實驗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通過物理學家探究實驗的過程激勵學生探究精神.可以通過創新的物理科技對國家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增加學生對創新物理實驗的認同感.在教材編寫過程加入物理學家的研究歷程,比如學習牛頓力學實驗時,可結合牛頓的研究歷程進行講解,牛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來了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他的整個研究過程包含了科學方法、實驗探究以及對真理追求的精神都能夠激勵學生進行創新實驗和科學探究.同時,可以更多發掘中國物理學家的研究歷程和成果,如錢學森、吳自良、楊振寧等,他們為了祖國建設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回國為建設現代化中國出一份力量,通過對許多物理學家一生中物理學研究的歷史回顧,學生會發現生活中的困難并不能阻止他們進行物理探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要的引導作用,在講解萬有引力、圓周運動等相關實驗的時候,可以融入中國航天精神教育,通過講解中國神舟系列等航天事業的發展,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創新發展的內在興趣,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課程思政的元素包含的不僅是科學家的科學精神,還包括他們的世界觀、法治觀、政治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介紹物理實驗相關的方法論、科學思維,更要承擔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其他要素的挖掘,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通過指導學生把教材上的實驗進行熟練操作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把本堂實驗課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原來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在進行物理實驗材料選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選擇更加節能環保的材料,物理實驗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為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幸福社會而服務等等.
通過明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別,他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課程思政是指發掘各學科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學科之中,而不是單獨另設一門課程.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學生以德為先的全面發展的人.分析課程思政在大學物理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中的不足,探究加快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思政形成協同教育形式的有效途徑并且提出了合理建議.同時,要實現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需要各科教師、全社會一起努力,思政教育不僅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融入.所以要實現所有學科的課程思政,還需要各學科教師和思政教育的專家一起商討得出一個更加具體完善的實施路徑,做到從學校、社會、家庭教育都能夠融入思政教育,全方位提高全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