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勇,馮迎旭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222)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區南北長約68.5 km,東西平均寬約34 km,最寬處約53.8 km,岸線內湖泊面積2427.8 km2,實際水域面積2357.8 km2。太湖內有大小自然島嶼52個(含西山島),人工島嶼4個(東太湖)。太湖湖面廣闊,島嶼之間相距較遠,一般在15 km左右,亟需尋找一種既能滿足精度要求又簡單實用的跨障礙高程傳遞方法,解決島嶼高程傳遞問題。
目前適合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方法為GPS水準法,即采用幾何水準法連測GPS控制網中陸地部分控制點的正常高,用這些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異常值擬合求得測區似大地水準面,進而推算出待求點的高程異常。顯然,這種GPS水準擬合方法適用于跨距較短、似大地水準面形狀比較規則的區域,但精度很難保證,無法直接使用。采用一種基于垂線偏差優化的GPS水準方法,以跨障礙兩端的垂線偏差為橋梁,計算高程傳遞兩端的高程異常差,從而精確求得待求點高程。
GPS相對于傳統大地測量方法的優勢是測量范圍大、測站間無需通視,在數十千米的范圍內采用差分方法可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坐標,平面精度為1~2 ppm,高程精度為2~3 ppm。GPS可直接獲取大地高,實際應用中常采用正常高,大地高與正常高之間差值叫做高程異常。如果能精確獲取高程異常值,就可以由GPS測得的大地高推算出正常高。利用GPS跨障礙物高程傳遞具有降低勞動強度、誤差精度不累積等優點[1]。
GPS水準法的主要原理就是擬合局部似大地水準面,而反映似大地水準面形狀的一個關鍵量就是地面垂線偏差。垂線偏差即同一測站點上鉛垂線與橢球面法線之間的夾角u,u通常用南北方向分量ζ和東西方向分量η表示,在橢球面一定的情況下,只與似大地水淮面的形狀有關,不會受到高程系統不同起算基準的影響[2]。
基于上述理論,對GPS水準法進行改進:首先由障礙物兩側的GPS水準成果分別擬合各自的局部似大地水準面,再分別計算出各自地面垂線偏差。由于地面垂線偏差表示了似大地水準面的傾斜,即可通過地面垂線偏差來計算高程異常差,通過已知的大地高高差,即可求解出跨障礙兩端的高程差。
綜上所述,采用基于垂線偏差優化的GPS水準法實現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的關鍵,在于確定高程傳遞兩端的地面垂線偏差。而GPS水準測定垂線偏差的實質是由高程異常差求解地面垂線偏差。
要獲取精確的垂線偏差值,必須擬合出跨障礙高程傳遞兩端的高程異常函數式,即局部的似大地水準面形狀。為保證擬合的似大地水準面形狀盡可能地與實際相符,應控制擬合取樣點大小,即只選擇計算點周圍的GPS水準點去擬合局部的高程異常函數式,公式如下[3]:

將上述公式分別對x、y坐標求導,得出:

上述確定垂線偏差值的方法顧及了局部范圍似大地水準面的起伏,所獲得的解求值就是計算點上的實際值。在水準測量和GPS大地高精度一定的情況下,基線越長,解求值的精度越高,即使垂線偏差的變化幅度較大。
由垂線偏差的定義可知,地面垂線偏差實際上表示了似大地水準面的傾斜。因此,可以通過地面垂線偏差推算出高程異常差。對于平原地區,當兩個待求點的水準高程差小于65 m時,重力異常改正小于1 mm。太湖地處平原地區,水準點高程差最大為20 m,故本次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應用中可忽略重力異常改正的影響。假設地面垂線偏差在A、B兩點上成直線變化,則可用兩點處的垂線偏差的平均值代替,公式為[4]:

式中:SAB為A、B兩點間的平面距離(m);μA、μB為A、B兩點上的垂線偏差在基線AB上的垂線偏差分量,計算公式為:

結合GPS水準跨障礙高程傳遞的基本原理[5],制定出適用于工程實踐的高程傳遞實施方案。
(1)結合控制點點位分布,選取跨障礙高程傳遞路線,每2點構成高程傳遞基線。
(2)在高程傳遞基線兩端,選取至少3組GPS水準點,獲取正常高,用于擬合局部似大地水準面。
(3)對控制點進行GPS觀測、平差,統一測定GPS水準點,獲取點位的平面坐標及大地高。
(4)采用GPS水準法擬合局部大地水準面,求解高程傳遞基線兩端GPS水準點的地面垂線偏差分量。
(5)利用高程傳遞基線兩端的地面垂線偏差分量,獲取基線高程異常差。
(6)沿跨障礙高程傳遞路線,選取幾個已知正常高的GPS點,作為檢查點,已知點之間構成附合水準路線,數條附合水準路線首尾相連,最終回到起點,構成閉合環。
(7)依據《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相關要求,對成果進行精度評定,然后平差計算出正常高成果。
為準確獲取太湖湖區中6處島嶼的高程基準,布設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GPS水準路線,以HTH36X為起閉點,沿順時針方向,布設閉合GPS水準線。GPS水準路線上,選取HTH28X、HTH65X和HTH52X三點作為檢查點,最終共計布設“HTH36X—HTH79X—3098—HTH28X”“HTH28X—3097—HTH85X—HTH86X—HTH87—HTH90X—HTH65X”“HTH65X—HTH88—HTH62X—HTH52X”和“HTH52X—HTH36X”附合水準路線,首尾相連,構成“HTH36X—HTH36X”閉合環線,全長共計156.1 km,GPS水準路線布設如圖1所示,傳遞連測點詳見表1。

圖1 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GPS水準路線示意

表1 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連測點
以“HTH36X—HTH79X”高程傳遞基線測量為例,HTH36X周圍選取HTH37、HTH53X和HTH36X作為擬合點,HTH79X周圍選取HTH82、HTH79X和HTH55作為擬合點分別擬合局部大地水準面,解算出HTH36X和HTH79X在基線“HTH36X—HTH79X”上的垂線偏差分量,進而推算出該基線方向的高程異常差。
其他的高程傳遞基線的高程異常差計算方法以此類推,計算結果詳見表2。

表2 高程異常差計算及平差成果
本次太湖島嶼跨障礙高程傳遞,共計完成13組跨障礙高程傳遞,跨障礙高程傳遞距離最大20.4 km,最小距離7.2 km,平均距離12.0 km。
依據《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的閉合差指標相關要求,對表2計算成果進行精度評定。
對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的高程異常差進行精度評定,如圖2所示,環線閉合差-72 mm,滿足三等水準測量閉合差149.9 mm的限差要求,其他4條附合水準路線閉合差也均滿足三等水準測量閉合差限差要求。

圖2 GPS水準附合路線及環線閉合差折線
每公里水準測量全中誤差計算公式為Mw=,依據該公式計算出每公里水準測量全中誤差為4.6 mm,滿足三等水準測量全中誤差6.0 mm的限差要求。
依據《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對閉合差進行改正,利用起算點HTH36X大地高和水準高推算出各個檢查點及島嶼點水準高程,并將計算高程值與檢查點高程進行對比,高程最大差值為3.2 cm,對比結果詳見表3。

表3 水準高程計算成果
基于垂線偏差優化的GPS水準跨障礙高程傳遞方法在太湖跨島嶼高程傳遞中的應用表明,該方法在一定的區域內具備成本低、效率高和精度高等特點,可為相關工程實踐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基于GPS水準測量跨障礙高程傳遞方法在太湖高程傳遞中得到很好的應用,由于太湖地處平原,而對于一些山地、丘陵等區域,該方法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研究,這將是下一步研究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