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彪(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5)
古建筑文物長期受到自然環境和生物侵蝕,其屋面上的瓦件、外墻、磚塊等難免會出現松動、破損、開裂、變形、粉化等問題,古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木結構受到霉菌分解作用的影響,容易產生糟朽的現象。這些問題極大地危害了古建筑的穩定性和耐受力,現代文物保護和修繕重在研究以上問題的工程治理方案,對提高古建筑文物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太原市開化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年代不詳,于金皇統年間(1141—1149年)移建到太原市陽曲縣高村鄉辛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建筑研究價值。經勘察,開化寺南北長度為130.65 m,東西寬度為31.60 m,占地面積達到了4128.54 m2,圖1為開化寺內部分古建筑的照片。從2000—2013年,開化寺先后升級為市重點、省重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史料記載,開化寺在明代、清代經過多次修繕。新中國成立之后,分別修繕過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2005年時新建了千佛殿。總體而言,由于開化寺建造年代久遠,長期受風雨侵蝕,屋頂、門窗、塑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需借助專業力量進行修繕和保護。

圖1 太原開化寺古建筑
1.屋面漏雨及瓦件殘損
古代建筑物主要利用瓦件鋪設屋面結構,瓦件以黏土等材料燒制而成。開化寺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以及地藏殿都存在瓦件殘損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布瓦和筒瓦的背面出現大量蜂窩狀結構,有些瓦件甚至完全破碎。除了天王殿,其他幾個大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雨現象。漏雨對古建筑的危害非常大,因為雨水大量滲透進古建筑的地基,有可能引發地基不均勻沉降,加劇古建筑墻體、地面等結構的開裂、下陷和變形[1]。圖2為開化寺天王殿瓦件蜂窩狀破損情況。

圖2 天王殿屋面除琉璃瓦外灰瓦全部呈蜂窩狀
2.木質結構糟損及變形
木質材料在古代建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木質材料造型豐富且強度較高,既能滿足古代建筑的承重需求,又能實現精美的裝飾效果。在開化寺中,椽、望板、飛、連檐、門窗等構件多為木質材料建造而成。開化寺大殿上的木質材料普遍存在基層糟朽的問題,尤其是木椽。大量木構件(如飛椽、木望板)存在殘破受損的現象,羅漢枋出現折斷和變形。
3.磚墻殘破開裂
墻體是古建筑的主要承重結構,其施工材料為古代的磚塊,并且磚塊也被大量使用鋪設地面,墻體變形開裂、磚塊酥堿粉化、墻體下沉等都是古建筑常見的安全隱患。大雄寶殿的西山墻變形非常嚴重,表現為上部外閃、下部鼓突、通體開裂等,其下部的磚塊已經出現了粉末化的現象。
4.修繕時改變文物原貌及風格
古建筑及古代文物在修繕和保護過程中應維持原貌,即使采用了現代化的施工材料和工藝,也要維持其原本的形制,改變文物原貌的修繕活動實際上屬于對其歷史文化價值的一種破壞[2]。開化寺在修繕和保護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改變文物原貌的情況。例如,大雄寶殿佛臺、地藏殿地面和臺明、觀音殿前檐、臺明等均使用水泥抹面,與文物的原貌嚴重不符。
1.自然因素
(1)屋面結構的主要建筑材料為各種瓦件,由于受到長期的雨水侵蝕、低溫凍脹以及風力侵蝕作用,瓦件容易出現老化、風化,這是大量瓦件開裂、破碎的主要原因[3]。另外,古代的瓦件可使用黏土、石灰漿等進行鋪設粘接,這些粘接材料受到環境侵蝕,逐漸流失,因此,古建筑上的瓦件常出現松動的現象,這一點在開化寺中同樣存在。(2)木質結構的主要問題是糟腐,這一問題是生物作業的結果,木材表面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常見的如毛霉、木霉、青霉等,如果環境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這些孢子就會大批量繁殖,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分解木材,逐漸導致糟朽。古代建筑物使用的木質材料通常都會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但隨著年代的推移,防腐措施終究會失效,霉菌作用逐漸加強。(3)關于古建筑墻體開裂、變形的問題,其成因是多方面,其一是建造墻體的磚塊在長時間的環境侵蝕下逐漸粉化,承載力也嚴重下降,由此就導致墻體逐漸變形,通常靠近地面的磚塊更容易出現粉末化。其二是地基下沉變形。地基是墻體的基礎結構,古建筑的地基有可能受到地下水、降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逐漸產生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問題,由此也會導致墻體變形和開裂。
2.人為因素
(1)排水不暢對古建筑物而言是危害非常大的一類因素,因為排水不暢會影響地基。開化寺在修繕過程中未能充分重視排水設計,導致部分建筑周圍并未制作散水,降雨之后水分下滲到地基,持力層含水量、基土壓縮模量等均受到影響和破壞。(2)古建筑修繕措施要科學嚴謹,否則修繕之后會造成二次破壞。開化寺在修繕過程中出現了改變建筑原貌的現象,如使用水泥等建材,門窗采用現代仿古圖案等。
1.質量要求
屋面修繕的重點是瓦件的更換,在開化寺瓦件更換中要保持古建筑風貌,因而需對瓦件的規格、品種、材質等進行嚴格的控制。各個大殿屋面上的瓦件都要先做檢查,將瓦件徹底舉起,觀察其上下表面,并且從內向外看,如果出現透光的情況,說明瓦件漏水,必須予以更換。凡是不透光的瓦件,應繼續保留使用,但需涂刷白灰漿作黏接之用。
2.屋面苫背
屋面苫背分上、中、下三層,其總厚度控制在100~150 mm,按種類分分別為護板灰、灰泥背以及青灰背。其中護板灰厚度控制在2 cm左右,鋪設完望板之后即可施工護板灰,一邊抹一邊壓。護板灰凝固之后開始制作灰泥背,按照白灰和黃土1∶4的比例制作材料,壓抹時要達到密實無氣泡的程度。待灰泥背風干到80%~90%的水平,觀察其表面,如果因干縮產生細紋,此時施工青灰背。其材料為白灰、松煙、麻刀,比例為100∶8∶3。
3.瓦瓦、調脊
瓦瓦的操作方法如下:在瓦底之下鋪墊灰泥,涂抹均勻后再鋪設一層白灰漿液,作黏接之用,上瓦時自上而下,整體上要做到坡勢柔和。調脊需在瓦完成之后進行,按照插樁、安裝獸、砌筑屋脊的順序進行施工,最后檢查屋脊的平順性、角度、高低等。
為了最大限度保持開化寺的原貌,修繕木質結構時秉承的基本原則是多加固、少更換,至于是更換還是修復,取決于木質構件的腐朽程度。如果漚朽長度在20 mm以上,或者木質結構嚴重劈裂,此時應直接更換。對于漚朽長度在20 mm以下的圓椽,要先將漚朽的部分刮除或者鋸斷,然后對刮面或者鋸切面進行防腐處理,再通過粘補的方式延長損失的部分。望板、瓦口、連檐等結構出現嚴重漚朽時,要按照其原本的形制重新制作,所有新制作的木質結構要使用桐油進行防腐處理。在選擇木材時需考慮其自身的防腐性能以及抗蟲害性能,并且木材的含水率要控制在15%以下[4]。
1.墻體修繕
開化寺墻體修復工作主要圍繞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的四面墻體、觀音殿和地藏殿的前檐檻墻進行。施工中使用的磚塊全部為統一的規格,長、寬、高分別為32 cm、16 cm以及6 cm,修復工作中墻體砌筑的工藝方法被稱為細淌白。作業時先將破敗的墻體拆除,主要針對開裂、變形嚴重的墻體作拆除重建。
2.圍墻修復
當前開化寺中的圍墻均為紅磚建造,與古建筑原本的風格特點差異明顯,這些圍墻結構既沒有墻柱,又未設置檻墻,對開化寺的整體建筑風貌造成了破壞。鑒于此,圍墻修復的方案是拆除現有的紅磚圍墻,新建墻體的施工方案是亂石壘砌、素土夯實地基,亂石之間采用混合砂漿填隙粘接。
中國古代建筑物的木質結構形制多樣、造型豐富,除了運用雕刻技藝之外,還廣泛使用彩繪。開化寺木質結構修繕工作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將缺失、漚朽、嚴重開裂變形的木構件更換成新的構件,其二是修復木構件表面的彩繪。檁板、梁、枋、柱子等均屬于木構件的范疇。如果木構件表面存在裂縫,則采用嵌補的方式修繕。當木構件出現糟朽的質量缺陷時,根據其面積大小決定處理方法,小面積糟朽通常位于表層,剔除后補充新料。大面積糟朽挖除腐朽的部分,切割成規整的形狀,然后實施木板包鑲。木構件彩繪修繕的基本流程是除塵、清理、局部加固、整體封護加固、包裝保護等。
1.細墁地面
開化寺的殿內地面、前檐臺明、佛臺等部位采用細墁地面的施工工藝,施工材料為方磚,所有磚采用統一規格,為300 mm×300 mm×60 mm,地面施工的要點為抄平、基層夯實、鋪磚、縫隙控制等。磚塊需固定牢靠,以摻灰泥粘接,磚縫需保持均勻,縫內灰漿飽滿。
2.散水制作
散水的作用是提高開化寺古建筑周圍的排水抗滲能力,作業前先夯實建筑物周邊的素土,確定開挖深度、散水寬度以及排水坡度等參數。散水地基夯實采用3∶7的灰土,其夯實厚度為150 mm,這一層的上部設計為結合層,施工材料為摻灰泥,最上層用手工青磚鋪滿。
太原開化寺古建筑文化存在的主要殘損問題是屋面瓦件殘損導致漏雨、墻體變形開裂、磚塊酥堿粉化、木結構糟朽、修繕措施破壞古建筑風貌等,這些問題的成因涵蓋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自然因素影響最大。針對開化寺古建筑文物存在的殘損情況,制定了專門的保護修繕工程措施,秉持“多加固、少更換”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