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善(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 武威 733000)
為保證陶器文物修復的質量,工作人員在開展修復工作時,必須針對陶器文物的特點,采取針對性修復技術,最大限度地復原陶器文物,展現陶器文物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時,工作人員應當秉持兼容性原則,選擇與原陶器相兼容的補配材料,保證陶器文物修復的質量與效果。
鑒于陶器的易碎性特點,在陶器修復時,應當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對陶器修復的面積進行合理控制,避免出現修復面積擴大、修復難度增加、修復效果降低等問題。
陶器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與文化鑒賞價值,為此在陶器修復時,應當秉持不改變原狀的核心原則,根據陶器的紋理、造型、色彩、結構,制定科學的修復技術方案,使得陶器得到最大程度復原。
陶器文物修復時,工作人員必須落實準備工作,如了解陶器的歷史背景,并及時開展修復檢測工作,為后續陶器文物的修復保護提供有力支持。如圖1所示,我國廣東茶嶺遺址出土的M29圈足陶豆,為泥質灰陶文物,該批文物屬于廣東省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先秦遺址。為最大限度復原陶器文物,了解先秦文化,工作人員針對出土現場的陶器,迅速組織人員開展歷史背景調查、攝影拍照、專業保護,保證后續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的有效性[1]。

圖1 茶嶺M29 圈足陶豆
在進行陶器文物修復時,工作人員首先需要對出土的陶器進行專業的清洗處理,使得文物表面的污垢雜質得到有效清除,盡可能地展現出陶器文物的原貌。鑒于陶器制作材料的特殊性,工作人員可利用清水進行清潔。如陶器文物的表面存在難以去除的污垢時,則可以采用物理方法進行清除,如軟硬適中的毛刷與竹片。
為避免陶器文物受損,工作人員進行清洗處理時,應當保證手法輕柔、動作輕快,細致嚴謹地開展清洗工作。如部分特殊的陶器文物質地較差,在對文物進行清洗處理時,可利用專業的手術刀與毛刷進行清洗。在陶器文物的表面泥土得到有效清除后,則可以利用水與乙醇進行1∶1配比,制成清洗劑,選用專用的細毛刷,對陶器文物的表面進行輕柔刷洗。
陶器文物出土時,文物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但多數陶器的破碎片存在于局部區域,工作人員需要發掘出全部陶器碎片,并在專業清洗后,對陶器碎片進行拼對修復處理。該項修復工序類似于拼圖,工作人員需要找到陶器碎片,并基于陶器主體結構的色彩、紋理、形狀、薄厚,對相關碎片進行分類,以保證后續拼對修復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2]。
部分陶器文物的碎片非常多,且碎片形狀不規則,給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造成一定影響。鑒于此,在陶器拼對修復工作開展時,應當優先對具有顯著特征的陶器碎片進行拼對,如陶器的口沿、底部、圓足、圖案等。工作人員在進行軟陶文物修復時,需要根據該類陶器文物的材質特點,采取針對性拼對處理方案。該類陶器的質地較差,在土壤掩埋的過程中,受到了土壤中不同成分的侵蝕,進而導致陶器的原有面貌不復存在,增加了陶器修復的工作難度。在實際拼對修復工作開展階段,需要對出土陶器進行原始資料獲取,并基于陶器的原始照片,有序開展陶器的拼對工作。在積少成多的拼對中,逐漸形成陶器的基本器形。碎陶片的具體拼對工作如圖2所示。

圖2 碎陶片的拼對工作
黏結修復工藝開展時,要求修復人員具有一定的耐心,細致嚴謹地開展陶器文物黏結修復工作。為保證黏結修復工作開展的質量,應當基于陶器文物的特征,選取最佳的黏結劑。一般情況,在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時,主要采用樹脂型黏結劑、混合溶液型黏結劑、橡膠型黏結劑,靈活選擇熱塑方案或熱固方案,使得黏結材料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在進行黏結處理時,工作人員需要基于陶器的紋路、色彩,進而對陶器破損位置進行基本判斷,明確各個陶器碎片的黏結處理關系。在實際開展黏結工作時,為避免陶器碎片直接對接對陶器碎片產生二次破壞,修復工作人員會根據黏結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直接黏結方案或灌注黏結方案。
在采用直接黏結方案時,需要將黏結劑涂抹于斷面位置,并對兩塊碎片進行壓合。壓合過程中會有部分黏結劑溢出,為避免對后續的黏結工作產生負面影響,需要利用專用棉簽蘸取一定量的溶解劑,對碎陶片表面殘留的黏結劑進行處理,具體修復作業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清理殘留黏結劑
若陶器碎片的斷裂位置較長,為保證黏結修復處理的有效性,則可以采用灌注黏結處理方案,完成對斷裂陶片的有效固定。為此,修復工作人員應當合理利用石膏等材料,對修復的碎陶片進行固定處理,而后則利用黏結劑,對碎陶片進行灌注黏結。在黏結劑完全硬化后,則可以有序拆除石膏等固定材料。鑒于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的特殊性,在黏結修復處理時,應當遵循先主件后附件、由下至上、從底面到口沿的順序,確保一次性完成黏結工作,避免二次黏結處理對陶器造成二次傷害[3]。
一般情況下,陶器文物的質地主要分為粗松型與緊密型。為此,修復人員進行配補處理時,則需要選擇合適的配補膩子。如對緊密型質地的陶器進行配補處理時,主要選擇石膏粉、硝基清漆、稀釋劑等材料進行混合配置;修復粗松質地的文物時,則應當選擇酒精、蟲膠、石膏粉配制膩子。
在完成膩子配制后,需要在膩子未硬化之前,將膩子填充涂抹到陶器裂縫的表面。在膩子達到一定的硬度后,可利用專業工具對陶器修補的表面進行處理,待膩子完全硬化后,工作人員可利用細砂紙進行打磨處理,為后續陶器的上色仿釉、做舊處理提供有力保障。在打磨處理時,必須由專業的修復人員進行處理,嚴格控制打磨的力度與面積,避免在膩子打磨處理階段對陶器的表面產生一定的損害。
加固修復工藝是陶器文物修復的重要環節。為保證后續陶器文物展示的安全與溫度,必須做好陶器文物加固處理工作。為此,在開展陶器文物修復工作時,工作人員可采取滴注加固技術方案。在配補階段,可在石膏材料中合理加入黏結膠水,使得石膏的牢固性得到有效提升[4]。
在對部分特殊的陶器文物進行加固修復處理時,可采用噴涂技術法或拓槽灌注法。在工作人員應當根據加固修復技術的特點,以及陶器文物的修復需求,合理選擇加固修復技術方案。如陶器文物的修復體積較大,且部分區域未完全破碎,則可以采取拓槽灌注技術方案;如陶器需要重點開展彩繪修復和上色仿釉處理,鑒于相關陶器的風化侵蝕問題較輕,工作人員可以采取噴涂技術方案,完成對陶器的加固修復處理。
為確保加固修復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必須對加固材料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在對質地較差的陶器文物進行加固修復時,可以選擇三甲樹脂高分子材料,并在材料制備時,合理加入一定量的Parliod B-72分子,保證加固溶液的性能與質量。在加固修復工作開展時,應當秉持量少多次的原則,反復涂刷加固劑,以保證文物修復的整體質量,達到陶器文物加固修復的預期成效。
上色仿釉工序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修復人員上色仿釉的完成質量,將直接決定最終陶器文物的修復成效。因為陶器經受多年的環境侵蝕,掉色問題非常嚴重。修復人員對陶器的原有色彩沒有全面的了解,為此,在上色仿釉階段,修復人員需要深入了解陶器文物的歷史背景、整體藝術設計、色彩結構、遮蔽程度、紋飾風格等,進而客觀全面地分析評估,確定陶器文物的色彩結構與紋飾特點。
修復人員進行上色仿釉時,需要利用礦物顏料、植物顏料,避免直接使用化學顏料。因為礦物顏料、植物顏料的穩定性較強,受到空氣、光照、濕度的影響較小,而化學顏料的穩定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進而給上色仿釉工作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在對陶器文物進行上色仿釉時,工作人員應當堅持選擇礦物顏料、植物顏料,以保證后續陶器文物上色仿釉修復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與可行性[5]。
在進行上色修復時,手法應當輕柔,這樣可以保證陶器文物上色的整體效果。在上色工作基本完成后,工作人員還需要根據上色部位的實際情況,合理設定仿釉的修復技術方案。為有效減少修復痕跡,應當保證仿釉的光亮度與陶器釉面保持一致。在仿釉工作開展階段,應當靈活調整仿釉的手法,將原陶器釉質最薄、顏色最顯眼的區域作為基點,從而科學有序地開展仿釉工作,達到上色仿釉修復的預期效果。
為使得陶器文物具備一定的歷史鑒賞性,工作人員應當對陶器文物進行做舊處理,使得陶器的修復部位更加接近陶器的原本樣貌,展現出陶器文物的歷史底蘊與藝術精髓。在開展文物做舊工作時,可合理運用丙烯酸顏料,進而保證陶器文物做舊處理的整體效果,避免殘留較多的做舊痕跡影響到陶器文物的觀賞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闡述了陶器文物修復技術要點,旨在說明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今后,工作人員在修復陶器文物時,應當細化修復技術規程與質量要求,助力我國陶器文物修復工藝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