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欣(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郊區,是一處規模宏大的佛教石雕藝術寶庫,與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又稱“伊闕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間開鑿的,其中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等都有擴建和重修,但在北魏和唐代的開鑿活動最為頻繁與著名①?,F存窟龕大約有兩千個,各類佛像雕刻大約有十萬尊,碑刻題記三千六百余塊②。由于東漢、三國魏及以后的西晉、北魏、隋諸朝先后把洛陽作為國都,武則天在位時洛陽也是作為陪都,因此,洛陽的經濟在宋朝以前一直比較發達,龍門石窟也一直得到皇室的重視,造像的水平和藝術都有極高的價值。1961年,龍門石窟成為全國重點保護對象。1982年,龍門峽谷自然風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2000年,龍門石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龍門石窟景區成為國家級文明名勝區。2007年,龍門石窟景區成為國家5A級景點。
隨著龍門石窟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的提升,人們對石窟的研究、保護與利用也在不斷加深,正確的價值評估對其保護和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龍門石窟為例,從“工具性”和“非工具性”兩大角度來對其進行價值評估,從而為石窟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借鑒。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對于價值的研究是在19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③。自此,各重要學者、組織和憲章對于價值分類都有著不同的看法。1903年,黑格爾(A.Riegl)④將其分為紀念性價值和現實價值;1984年,萊普(W.Lipe)分為經濟價值、美學價值、象征價值和信息價值;2001年,羅斯比(Throsby)將其分為藝術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象征價值、真實價值六大類;2002年,梅森(R.Mason)⑤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三大類。從一些重要憲章和組織來看,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將文物古跡價值分為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大類;1987年,世界遺產公約將其分為文化價值、使用價值和情感價值;1999年澳大利亞《巴拉憲章》中將其分為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社會/精神價值;2008年,英國的《保護準則:歷史環境可持續管理的政策和指導》將文物價值分為了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強調了遺產的可利用性;2010年,加拿大《歷史場所保護標準和指南》中將其分為了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社會/精神價值;2015年新修訂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指出文物古跡的價值包括歷史、藝術、科學以及社會和文化價值⑥。
綜上所述,目前各國對文物古跡類文化遺產價值的分類不盡相同,但仍存在一些共性。其中,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人們普遍認為所共有的,這類傳統的價值可被稱為“非工具性”價值。在此之外,一些其他的重要價值也逐漸得到認識和重視,如精神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這些屬于“工具性”價值。對于價值認識的變化反映了對文化遺產更深層次的研究與更貼近現實的利用,價值的多樣性拓寬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角度,更有利于加深對文化遺產本身的資源發掘,可以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這里有東西兩山對峙,伊河從中穿流而過,石窟主要有西山石窟和東山石窟構成。西山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如著名的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東山石窟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擂鼓臺三洞等。石窟中的雕刻造像豐富,不同朝代均有著不同的造型與風格變化。魏唐碑刻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分布于龍門峽谷東西兩側的石壁上,主要有龍門二十品碑刻、伊闕石窟碑刻等,上面記載有關于龍門石窟的各種歷史信息,同時其書法藝術水平也受到了歷代書法家的推崇。除此以外,龍門石窟地理位置優越,唐代白居易曾以詩感慨龍門之景:“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饼堥T石窟還與香山寺、白居易墓園、蔣宋別墅等一同構成了龍門石窟景區,形成了和諧的人文景觀。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它們從不同方面體現了龍門石窟所具有的價值,代表了龍門石窟豐富的價值構成要素,表一是根據其文化資源進行的價值要素分析。

表一 龍門石窟遺址評估要素價值分析
對于石窟來說,其“非工具性”價值,包括傳統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這也是當前研究最為長久與豐富的一類價值。這類價值是遺產自身固有的,屬于遺產的內在價值,對于遺產內在價值的正確認識是對遺產進行價值評估的一項基礎工作。
1.歷史價值
龍門石窟的開鑿歷時久遠,從北魏末期開始開鑿,歷經東魏與西魏、北周、隋、唐時期,之后開始逐漸衰落,其主要雕刻時期在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歷史久遠,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歷史性的古跡,同時,經過一千五百余年的歲月洗禮,其自身也留存著各個時期的歷史痕跡。龍門石窟與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相關聯,如西山石窟中的盧舍那像龕(圖一),是皇后武則天贊助了一年的脂粉錢協助建造的,而造像本身也是根據武則天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賓陽洞的開鑿則是北魏宣武帝為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圖二),但因為宮廷政變僅完成了中洞。洞中的服飾體現了孝文帝遷都后所實施的漢化政策。此外,藥方洞中所雕鑿的140種藥方和蓮花洞中的佛教故事壁畫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物證。龍門石窟中的一系列遺存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宗教、政治、藝術等信息,從造像的風格演變、碑刻的文字記載和壁畫的展示可以感受到不同朝代背后復雜的社會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這些遺存在當時對皇室和民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曾對龍門石窟作出評價,認為其“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也反映了龍門石窟相較于其他同時期石窟而言所體現的重要歷史地位。

圖一 盧舍那大佛

圖二 賓陽中洞
2.藝術價值
佛教石窟造像藝術,是構成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所有石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龍門石窟現存窟龕有兩千多個,各類佛像雕刻約有十萬尊,這些造像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且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藝術審美。古陽洞和賓陽洞屬于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洞窟,均為北魏時期開鑿。古陽洞呈馬蹄形平面,為穹窿頂。窟內造像雕刻極為豐富,本尊釋迦牟尼身著雙領下垂的寬大衣襟,兩旁侍者袒露上身,反映了當時造像風格仍具有西域的影響。賓陽洞中的造像色彩鮮艷,雕刻精巧,其中的造像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佛教藝術的進一步民族化。萬佛洞和奉先寺均是唐代雕刻的,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組合風格,均由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和二力士組成,造像風格更加的世俗化,人物看起來更顯豐滿健壯、雍容華貴,反映了這一時期高超與成熟的雕刻技藝。
此外,雕刻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兩壁壁基的伎樂天女,手持曲頸琵琶,身上絲帶仿佛在隨風飄揚,充滿著飄飄欲仙的神秘感覺,這些精美的樂器讓石窟充滿了音樂之美。賓陽中洞門券拱下還雕刻著一對柱頭,帶有明顯的希臘“愛奧尼亞”式柱頭痕跡,屬于古希臘愛奧尼亞風格式石柱,柱頭纖細秀美,其上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盡顯優雅氣質。這種希臘式石柱體現了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石窟中的壁畫也多姿多彩,主要有飛天、藻井類繪畫題材,龍門石窟中的飛天壁畫作品婀娜多姿(圖三),極富動態美,有的飛天形象配以藻井壁畫,兼具西域風格,構成了一幅優美華麗的場景。此外,龍門石窟還有極高的碑刻藝術水平,著名的“龍門十二品”即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圖四),是魏碑書法的代表,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兼具隸書與楷書的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

圖三 蓮花洞飛天壁畫

圖四 慈香造像記拓片
3.科學價值
文化遺產自身的設計與建造體現了當時的技術水平,而其歷經歲月的洗禮,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歷代對其進行的修復與保護也反映了當時的科技水平。龍門石窟依山而建,堅硬的山石和較為原始的工具加大了石窟建造的難度,但優秀的工匠與勞動人民依然建造出了規模宏大的石窟,這反映了北魏以來高水平的建造技術和施工水平。同時,造像位置的選擇、比例的調整、涂料的應用均反映了在建筑石窟中的技術進步。例如奉先寺的建造,該石窟中的雕像設在露天處,光線好,同時上面有向外凸出的山石作頂,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圖五);奉先寺窟內雕像采用了上大下小的比例以突出人物形象,同時又在雕像下增加地鬼以矯正視覺差;在雕像的表面還涂有一層涂料(圖六),用以防止石雕風化,一些原始涂料色彩仍保存至今。龍門石窟的建造體現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縱使與當今科技不可同日而語,但其中的環境利用與建造細節仍可為現在提供借鑒。

圖五 奉先寺建造環境

圖六 古陽洞原始涂料
“工具性”價值主要以使用價值為主,體現了文化遺產的資本屬性,在社會關注群體和受眾不斷增多的情況下,這種資本屬性益發重要。“工具性”價值可以將歷史與社會、自然結合起來,讓文化遺產在人與自然、科學與社會的結合點上積極發展,將歷史與未來串聯起來,使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歲月中始終充滿活力與光芒。作為文化資本,文化遺產對國家和社區的主要貢獻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1]。
1.社會價值
龍門石窟歷史悠久,在200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洛陽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龍門石窟作為洛陽的重要文化標簽,通過積極宣傳和各種活動的舉辦,促使人們積極廣泛參與,可以增強本地區人們的身份認同感,激發鄉土情懷,提高當地的社會凝聚力,同時也會改善當地交通、公共服務的情況。石窟寺具有豐富的歷史、藝術和宗教價值,對于佛教信徒而言,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信仰者可以在特定時間于此開展祈福法會等佛教活動。對于非信仰者而言,通過對龍門石窟的參觀可以獲得一定的歷史、審美、宗教等知識,從而發揮石窟潛在的教育作用。
2.經濟價值
洛陽龍門石窟景區不僅包括石窟寺,同時還包含了香山寺、白居易墓園、蔣宋別墅,這些景點共同組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龍門石窟景區以龍門石窟為代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來參觀,門票、文創產品、住宿、餐飲所帶來的直接效益可觀。以2014年為例,僅春節黃金周龍門石窟景區即接待游客9.0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00多萬元,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通過直接的經濟效益可為本地區居民帶來就業與收入,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提升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文化遺產為依托可進行有效的旅游開發與居民調控、城市建設、利益重新分配。同時,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擁有眾多都城遺址和文物古跡,如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漢魏洛陽城、白馬寺、關林廟等。通過合理規劃與管理,可打造洛陽所獨有的文化產業體系,產生品牌效應,吸引多方投資,進一步改善社會結構,提高洛陽及龍門所在地的潛在吸引力,同時也可以加強人們對龍門石窟等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形成良性循環。
3.環境價值
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郊,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風景秀麗。《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币虼?,龍門在古時也被稱為“伊闕”。它東接萬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瀕洛陽盆地,西接宜陽丘陵,總面積10平方公里⑦。石窟造像位于東西峭壁之上,山上蒼松翠柏,與伊河一同構成了一幅石窟山水風景畫。龍門石窟一年四季均有著獨特風光,春天碧波蕩漾、春色漫天,夏天萬木蔥蘢、枝繁葉茂,秋天紅綠斑駁、黃色錯雜,冬天白雪皚皚、淡雅深沉,春夏秋冬的無數次變化見證著歷史的更迭與文明的碰撞。同時,龍門石窟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除了石窟群以外,還有白居易墓園、香山寺、蔣宋故居、廣化寺、龍門大橋等遺跡與建筑,更有武皇禮佛、祈福法會等人文活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融合,既對洛陽地區本身的自然環境具有調節作用,又豐富了本地區的人文環境,共同形成了該地區豐富的環境效益。
按照保護經濟學的理論,遺產具有二重屬性,即文化與經濟。這兩種屬性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經濟屬性愈發重要,也應當得到相應的重視。保護經濟學家Throsby⑧認為需要最大限度地使用遺產價值以獲取經濟利益,而幸運的是,這與我們想要將遺產留給子孫后代的希望一致。文化遺產的壽命必須盡可能長,這一點與其他經濟實體相反,因為文化遺產是獨特的、無可替代的。他倡導以經濟效益的提高來促進保護、展示、服務與管理水平,并鞏固遺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提高觀者的體驗度與易化“非工具性”價值的獲得,從而繼續推動經濟效益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環。龍門石窟具有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宗教等價值,想要充分地發揮出這些價值,除了依靠其本身的吸引力以外,還要依靠“工具性”價值的發揮來實現,如提高龍門整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保護與管理水平、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協調景區與當地社區的利益分配等,將豐富的文化價值與潛在的可使用價值結合,對龍門石窟的保護和利用形成新的認識并激發活力。
注釋
①王其鈞,謝燕:《石窟藝術》,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年,第40頁。
②呂寧:《思想的碰撞:中國石窟保護理念的發展》,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168頁。
③劉瑛楠:《靖江王陵大遺址價值評估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年,第7頁。
④RIEGL A: Der moderne Denkmalkultus, sein Wesen, seine Entstehung. Foster and Diana Ghirardo, Oppositings 25, 1982:21-25。
⑤Department of Culture M.A.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UK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es: A literature review for 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2007。
⑥國家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年修訂),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6頁。
⑦房黎:《淺析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區的風景資源》,《吉林農業》,2011年第2期。⑧THROSBY D: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