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學富

明代中期杰出畫家沈周,醉心詩文書畫,他在蘇州城外的低洼之地建了一處院落,吟詩作畫,與朋友雅聚。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派,成為吳門畫派創始人。
他盡管名氣很大,極受眾望,每天上門求畫者絡繹不絕,但平日里十分平和、低調。不管是高官富商重金求之,還是農夫牧民、販夫走卒相討,他都一概答應,從不拒絕。他的朋友劉邦彥調侃說:“送紙敲門索畫頻,僧樓無處避紅塵。東歸要了南游債,須化金仙百億身。”意思是說,要應付如此眾多的求畫者,除非像孫悟空那樣,拔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化出無數替身。當地有一陳姓人家想修繕家族祠堂,但苦于沒有銀兩,需要募集善款,便登門懇請沈周相助。沈周看他是個忠孝仁義之人,便分文不取為他畫了一幅畫,并在上面題寫道:“一磚一木但隨緣,或米或錢惟任意”。此人拿著他的畫外出化緣,世人都知沈周為人好,都慷慨解囊,此人果然募集到不少錢,將家族祠堂維修一新,了卻了一樁心愿。
沈周的學生文徵明曾在蘇州專諸巷以800文錢買得一幅沈周的“真跡”,十分滿意,回家后將畫掛在廳中的顯眼位置,邀請好友前來欣賞,大家不免稱贊一番。文徵明的好友顧從義也是一位書法家和收藏家,他從文府離開后也來到專諸巷逛逛,看能否撿個“漏”。他在一個攤點上看到有賣沈周畫作的,仔細一看竟與文徵明所買的那幅如同孿生兄弟,分毫不差!顧從義通過討價還價,以700文錢將畫買下,并拿給文徵明看,文徵明這才承認他的畫也是在那個攤點上買到的,但是他堅決不承認買到了老師的假畫。可見當時在蘇州書畫市場上沈周的畫很搶手,且價格不菲,以致贗品遍地都是。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在《記石田先生畫》一文中說:“沈先生周,當世之望。乞畫者……或一乞累數紙,殊可厭惡,而先生處之泰然。其后贗幅益多,片縑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十日到處有之,凡十余本者。時昧者惟辨私印,久之印亦繁,作偽之家便有數枚。印既不可辨,則辨其詩,初有效其書逼真者,已而先生又通自書之,凡所謂十余本皆此一詩,皆先生筆也。”然而沈周卻對造假者寬宏大量,并不計較,曾不以為然地說:“吾詩畫易事,而有微助于彼,吾何足靳(吝惜)邪!”沈周認為造假者也是為了養家糊口,何必當真,去斷了人家的生計呢?
更有甚者,沈周竟為仿冒自己的贗品題款。有一個書生,家境貧寒,母親得了重病無錢醫治,為了救母,書生也顧不得顏面了,仿了一幅沈周的畫想賣個大價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位書生竟拿著這幅贗品找上門來,請沈周題款識。這要是放在別人身上,早就勃然大怒。可沈周知道了他的來意后,被其孝心所感動,竟爽快地答應了,提起筆來落了款識。不僅如此,他還很認真地把此畫進行了一番修飾和完善,使其一下子生動起來。有人不理解沈周的所作所為,好心地提醒他說:“若長此以往,真假難辨,對你賣畫有影響。”可他卻一笑置之,說道:“天地一癡仙,寫畫題詩不換錢。”沈周真是個寬厚仁義之人。他豁達大度,不斤斤計較,一直活到83歲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