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中國將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科教興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國等12個方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不難看出,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何看待二者的關系,又該如何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202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記者對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
南方周末:在你的理解里,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有兩層概念,一個是“中國式”,一個是“現代化”。其中,“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性規律。比如,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歐洲人,都得吃飯、喝水,這就是普遍性。
所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是什么?就是得尊重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我們也得搞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等內容。這些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可借鑒的經驗。
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更沒有固定的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更強調我們自己的國情特色,有我們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就要求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緊緊把握基本國情,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規劃,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性的地方。這種“特殊”,和中國的歷史、國情、文化等,都有關系。
把現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出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章節,這意味著什么?
張占斌:這實際上意味著我們對這件事情給予了更高的關注,把它放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也提醒我們全黨要對“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問題更加關注,要有更高水平的認識。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首先把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揭示出來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個提法非常重要,這些話一說就懂,但是要不這么說,有的人還不一定有這么直觀的感受。所以用非常簡約的文字把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揭示出來了。而且也揭示出我們要靠什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目標,也是過程和方向。這種表述的動作感很強。
南方周末:“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表述有什么區別?
張占斌:從核心內容上來講,它們基本上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方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過去我們一直常說的概念,“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更簡約、更有針對性,這兩種表述一直交替出現在黨的各類報告中。
實際上,在過去的表述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都是常見的表述。但是如果要嚴格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要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概念涵蓋的范圍更大,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包括了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
過去有些文件也講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次統一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上,相當于用“中國式現代化”把我們要做的有關現代化的事情都包括進來了。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你看來,“高質量發展”為何在本質要求的9點內容中排序靠前?
張占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以貫之堅持的重大原則,緊接著就是“高質量發展”,這就說明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務之急,很重要。報告也提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就等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這就把發展的問題提出來了,進一步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經濟的發展是其他發展的基礎,我們只有在搞好經濟的同時,把別的也搞好,社會才能進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高質量發展”就非常重要。
知道什么是首要任務后,再往下說“高質量發展”怎么發展。那你就得說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都得高質量。既然都要高質量發展,那現在達沒達到高質量?沒有。既然沒達到高質量,就要好好貫徹新發展理念,就得好好搞市場經濟,推進高水平開放,來構建新發展格局。
再往下說,就得把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要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等,還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讓市場配置資源,另外要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等等,這些都很重要。
南方周末:“高質量發展”最初是用來形容經濟的,但是后來它涵蓋的內容也有所轉變?
張占斌: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表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三年間,“高質量發展”的定語,從“我國經濟”變成了“我國”,也就是說,高質量發展已經拓展到方方面面了,各行各業都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比如,這幾年,生態環境也提出要高質量發展,為了綠水青山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實行河長制、湖長制、設立國家公園,建立各種生態制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十九屆六中全會也提到,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此外,還有黨的建設、社會治理等等,也都在追求高質量發展。
南方周末: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張占斌: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和以往有所不同。另一個是,現在對發展的認識也提高了。比如說,在吃飯都沒有解決的時代,你怎么強調高質量發展?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現在認為,發展不只是經濟發展,還有黨的建設、社會治理、生態等都需要發展,這就是認識提高的表現。
同時,隨著國家的進步,有些問題也逐漸變成社會的主要問題了。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情況下,就到了要比較多地注重共同富裕的問題了。所以說,隨著社會進步,時代主題在不斷發生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變化,我們現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了,要求我們現在就要高質量發展。
現在說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經濟。但經濟是基礎,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你就很難建設強國;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其他方面說多了可能也做不到。
我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些年一直在講經濟是基礎,一定要把經濟做好,這是沒問題的。但有些地方個別干部有的時候事多了,或多或少地對抓經濟發展就不像以前那么下功夫了,這個是應該加以糾正的。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