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摘 要:術語不規范或由術語誤用造成的其他差錯常見于圖書質量檢查中,消除術語差錯是提升圖書編校質量的捷徑之一。使用權威有效的查證工具如術語在線等,掌握其特點和使用方法,多方查證,科學選用規范術語,可消除書稿中的術語差錯。從出版流程來看,嚴把原稿質量關,指導作者消除術語差錯,對提升圖書編校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科技名詞 權威工具 術語差錯 編校質量
術語差錯是各類圖書質檢中的一大扣分點,許多書稿中存在術語不規范或誤用的問題。通過對質檢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消除術語差錯,是有力提升圖書編校質量的捷徑之一。在編輯工作、作者寫作中,借助權威工具如術語在線等,科學選擇規范術語,再兼用多種工具連帶查證,可有效提高對術語問題的把關水平,進而提升圖書編校質量。
一、消除術語差錯是提升編校質量的捷徑之一
在筆者近年圖書質檢工作中,據不完全統計,約有75%的印前質檢不合格書稿不同程度地存在術語問題。主要包括術語使用不規范、不統一,以及由術語誤用導致的知識性差錯、邏輯性差錯、圖表差錯、計算差錯等,甚至書名、封面中也出現明顯的術語差錯。如果能消除這些術語及其連帶差錯,差錯率會顯著降低。可見,消除術語差錯是有力提升編校質量的捷徑之一。
筆者在質檢工作中發現的部分高頻術語不規范用法如表1所示。
根據日常工作中的交流和差錯分析,發現術語不規范或誤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①遇到不熟悉或不確定的術語,不知道或不愿意查證,輕易放過。②只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進行查證,不知道應使用權威工具。因網絡知識來源五花八門,其科學性和規范性無從考究,有時會出現與正確術語相悖的結果。③手邊可用的權威工具有限,除《現代漢語詞典》《辭海》外,其他專用詞典、辭書等大部頭工具書難以備齊。④使用不同的權威工具查詢到的結果不盡相同,不知道以哪些標準來判斷選擇切合書稿內容的術語。
對于第一種情況,解決方法是主觀上引起重視,提高敏感度,勤于核查;對于后三種情況,解決的有效途徑是找到好工具、好方法,并加以善用。
二、使用權威工具,科學選用正確術語
1.選擇權威有效的查證工具
中宣部出版產品質檢中心組編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案例》一書列示了圖書編校質量檢查主要依據的重要工具書[1],其中《現漢》《辭海》《大百科全書》《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等是查證術語的常用權威工具。針對筆者在圖書質檢中經常遇到的術語問題,還推薦使用《英語姓名譯名手冊》等查證外國人名,使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等查證外國地名。
除這類傳統工具外,常用的還有各種檢索智能化、效率高的電子工具。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各種工具后發現,“術語在線”在查找多學科的規范術語方面有諸多優勢,兼具權威性和易用性,聯合使用其他權威工具,可極大提升對術語問題的把關水平。
術語在線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辦,涵蓋了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歷年來公布的規范名詞、發布的科技新詞、出版的海峽兩岸對照名詞和工具書等全部審定成果,又融入了中央編譯局、中國外文局、國務院新聞辦、外語中文譯寫規范部際聯席會議等機構發布的規范成果。其總數據量近百萬條,覆蓋基礎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等領域學科。同時每年補充更新部分術語,包括科技領域的專業新詞和熱點名詞等。比如,最新的冠狀病毒、民法典、內卷等術語都可以直接查詢,獲取權威的解讀。
平臺有網站(www.termonline.cn)、App、微信小程序共三個版本,最常用的查詢功能相同,可視自身情況選擇。
2.結合實際,取舍異名
查詢結果中,詞條下可能出現全稱、簡稱、又稱、俗稱、曾稱等,很多人難以辨別其用法和區別。事實上,為貫徹單義性原則,無論一個概念對應的名詞有多少同義詞,經過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之后,只給出一個規范的中文名稱,也就是正名。與之對應,全稱、簡稱、又稱、俗稱、曾稱為異名。[2]
全稱、簡稱是與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詞,屬于同義詞,都是規范用詞。例如“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前者是簡稱,由AIDS音譯而來;后者是全稱,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意譯而來。兩者所指概念相同,都是規范用詞。
又稱是比正名低一個層次的非推薦名。特殊情況下允許定一個又稱,只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它代表的是目前仍在廣泛使用且已約定俗成、暫時不能取消的名詞。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推薦的詞,如果不可避免地使用,應保持前后一致性。
俗稱是非學術用語,可以理解為百姓用詞,雖是正名的同義詞,但不屬于規范科學技術名詞范疇。列出俗稱,是為了給使用者搭建找到正名的橋梁,有利于對正名的理解和使用。
曾稱是已淘汰的舊名稱,也就是說,通過科學技術名詞審定,這類詞在相關學科中將不再使用。比如,過去將信息在人、地點、進程和機器之間進行的傳送稱為“通訊”,而現在表達此概念的規范用詞是“通信”,且學科名也相應為“通信科學”(見圖1)。
3.看學科,看定義,看版本
由于同一個術語可能會有多種定義,可以在查詢結果界面的左欄,從來源數據庫、學科分類、公布年度等維度進行篩選,更精確地定位到想要搜索的術語。
觀察查詢結果,常會發現同一概念在不同學科中采用的術語不一致,甚至在同一學科中也存在多個術語。這源于全國科技名詞委定名的首要原則是“副科尊重主科”;確實不宜統一為一個術語的,作為特殊情況分別定名,互為又稱。
基于此,選擇術語時,首先要考慮應用的學科。比如,“節點”“結點”常出現在不同門類的書稿中。使用術語在線搜索“node”,結果顯示:在通信科學技術、化學工程、電氣工程等學科中,以“節點”為規范用詞;在數學、力學、電子學、鐵道科學技術等學科中,以“結點”為規范用詞;某些學科中還有“節”“波節”“交點”等名稱。此外,在計算機科學技術中同時有“節點”“結點”兩個規范用詞,且互為又稱,但其細分學科和定義不同。在學科一致的情況下,可根據不同術語的定義,找出差別,再結合書稿內容具體分析使用哪個術語。如果沒有找到相應的學科,可找相近學科,或按“副科尊重主科”原則判斷。
同一術語有時會有多個發布年份、見載版本。選擇術語時,在相同應用條件下應以最新版為準。以“云計算”為例,有兩個版本:2014年收入第一批科技新詞,并給出定義;2018年收入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其定義也在前者基礎上進行了修訂。
上述是對輸入詞查到詞條后的主要判斷方法,還有一些因素或多或少也會影響術語的取舍判斷,如區分英文大小寫、[]內的字可省略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輸入關鍵詞后查不到詞條,不代表一定沒有相應的規范術語,可能是因為一開始輸入的詞與其規范術語的相關性太弱而未被收入系統。此時,可借助搜索引擎等查詢是否有其他中文名,或找到其英文,再以新的中文名或英文通過術語在線查詢。
使用術語在線實踐總結出的查找規范術語流程如圖2所示。
4.兼用多種權威工具,連帶查證
使用術語在線可查詢不同學科下的術語名稱,但這也不是萬能的,其術語定義往往言簡意賅,只描述概念的本質特征或外延,未給出其他說明性、知識性的解說。
通常,在編輯工作中對術語使用的要求不止于此,還要衡量術語的使用是否符合標準、是否切合書稿內容等。比如錯句“時間是XX光年”,誤將距離單位“光年”用作時間單位。要想判斷術語在書稿中使用正確與否,就要對術語的內涵有明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有時單靠一種工具難以實現,可兼用其他權威工具進行綜合的查證分析。
不同工具有獨特的優勢,知道各自的特點和用法,可取長補短,相互印證,但它們也并非盡善盡美,有時會出現各執一詞的現象,這就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發現、思考、總結,并根據實際靈活運用。
三、發動作者,提升原稿質量
審視出版流程中的各個環節,術語差錯往往始于原稿,尤其是有些作者不了解出版標準,不熟悉術語使用要求等。從作者寫作開始,如果編輯盡可能地向作者宣傳解釋為何及如何使用規范術語,取得其配合與支持,提高原稿質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同時,編輯在收到樣章進行審讀時,如果發現術語方面的問題后及時反饋給作者,也便于其在后續寫稿中及時糾正。通過雙方的不斷溝通,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寫作質量,還能體現出編輯過硬的專業能力、扎實的職業素養,更能贏得作者的尊重和信任,利于長期合作。在盡量保證原稿質量的前提下,對于作者疏漏的術語問題,后續各環節嚴把關口,一一改正,能有效地提升編校質量。
中科院院士嚴濟慈先生曾說過:“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舉其名,即知其事。”[3]要深入理解、正確使用規范術語,難以一蹴而就,需要下功夫。最重要的是把掌握術語看成必備的一項基本功。首先,通過各種途徑如權威工具書、公眾號、業務培訓等,堅持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其次,對圖書內容精雕細琢,遇到術語問題能花精力認真查證,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疑問;經常總結易錯易混的術語,能記的盡量記住,一時記不住的至少有個印象,在書稿中遇到時有足夠的敏感度想到去查證。最后,熟悉各種工具的特點,并能熟練運用;手頭最好備有常用的權威資料,便于隨手查閱。總之,發揚工匠精神,重視每個細節,利于消除術語差錯,提高自身職業素養,進而提升圖書編校質量。
(作者單位系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