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玉 戶萬

“我作為一個生長在黃土地上的青年,因偶然的機會來到大海邊。中海油給了我機會,渤海油田給了我舞臺,讓我在油氣事業的奮斗中施展了一些才能,為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建成了全國第一大原油基地,盡了一份力。能夠在這么大的一個事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非常榮幸?!?/p>
——薛永安
在和記者一起梳理自己長達35年的油氣勘探生涯時,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的總地質師薛永安先生驀然發現——2003年對于他而言是一個頗具意味的年份,仿佛是一座分水嶺,將他的科研工作劃分成為兩個時代,而作為參照標準的,竟然是“做飯”這樣一件家常小事。
“2003年之前,家里的飯都是我做的。我愛人只負責買菜,其他的活兒都交給我。2003年以后,我的工作越來越忙,壓力越來越大,家里的事漸漸顧不上了,甚至很難按時按點回家吃飯,徹底成了甩手掌柜的。”薛永安呵呵地笑了起來。
薛永安工作強度的變化也間接地成為他所供職的渤海油田起伏發展的一個剪影。作為我國的第一個海上油田,也是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油田始建于1965年,是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發源地。薛永安從大學一畢業,就扎根于此。35年間,他始終奮戰在海上油氣勘探第一線,同渤海油田一同經歷了多次勘探高潮與低谷的交替,從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成長為石油勘探戰線的領軍人物。
尤其是近20年來,薛永安身擔重任,先后提出渤海油田“立體勘探”“精細勘探”指導思想,成功指導了渤海油田不同階段的勘探工作,開拓了渤海油田新的勘探領域;提出深層天然氣成藏的“湖盆成氣”理論技術體系,在我國東部首次發現了大型整裝凝析氣田——渤中19-6,并指出了我國東部存在萬億大氣區,成功實現了我國“油型盆地”天然氣勘探的戰略突破;創建了淺層“匯聚脊”控藏理論技術體系,在我國東部老油區首次發現了墾利6-1、墾利10-2等系列新近系隱性新型大油田,并展現了全新的勘探方向,實現了我國東部老油區勘探方向的戰略轉移;帶領團隊建立復雜海陸過渡帶地震高精度采集、處理技術,地震資料品質大幅提高,保障了區域整體研究;帶領團隊建立海上平臺受限空間特稠油-超稠油測試技術,突破了勘探新領域,使得渤海油田名副其實地成為中海油建成“海上大慶油田”的“壓艙石”。
渤海油田可勘探礦區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薛永安在山海之間,尋油探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特別是近10年來,他帶領渤海油田勘探團隊年均提交國家探明經濟可采儲量原油占我國海上的77%,占全國的32%;而天然氣則從過去50多年在我國海上占比一直不到4%猛增至50%左右。這些儲量強力支撐了渤海油田年均凈增產量不斷攀升,于2021年凈增原油產量占全國46%,并在當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這些儲量還將支撐渤海油田不斷快速上產,按照國家油氣七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原油將凈增1100萬噸,同期全國增量第一,完成上產4000萬噸的宏偉目標。這樣一個巨大的飛躍過程,宏偉的油氣開發藍圖背后,渤海油田歷經了數代人的建設,薛永安不僅僅是見證者,更是全程參與其中的奮斗者、開拓者和領路人。
渤海史上最大氣田誕生
——渤海灣海底是否有大型天然氣田?在渤海油田工作了30多個年頭的薛永安,不迷信權威,也不屈服于命運,他決定主動出擊去尋找答案。
天然氣作為優質、高效、清潔的能源,被譽為“藍金”,對改善環境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具有重要意義,在世界各國都得到了普遍重視和優先利用。隨著中國社會對減排問題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日益重視,天然氣總消費量及一次能源消費中天然氣所占比例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需求的持續高速攀升對天然氣上游產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毫無疑問,天然氣勘探的重大發現是解決儲量問題的關鍵。長久以來,我國西部地區是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則是天然氣的主要消費市場。尤其是渤中海域,距離京津冀地區僅100多公里,如果能夠開發出大氣田,就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渤西南天然氣管道進入市場,將對緩解京津冀地區潔凈能源緊缺、助推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國東部,渤海灣盆地是個典型的“油型盆地”,在過去將近60年的勘探開發中,探明的儲量大多以原油為主,并沒有規模性大氣田的發現。不僅渤海灣盆地,世界上類似的盆地也沒有發現過大氣田。
在以往的觀念里,“油型盆地”尋找大氣田是一道世界級的難題,能找到超級氣田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何況渤海灣盆地地質構造異常復雜,被形容為“一只盤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又被踩了幾腳”,油藏分布十分零散復雜,而且還隔了一層海水,復雜的構造格局讓本就容易逸散的天然氣更加無跡可尋,勘探開發的難度可想而知。
也正因為難度大,渤海灣素有“地質學家的考場”之稱。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越能激發起科技工作者利用奇思妙想去破解這些未知的地下密碼的雄心壯志。中海油渤海油田從2001年起成立天然氣研究室,薛永安就擔任了室主任,開始重點圍繞渤海古潛山區域進行成氣條件的理論研究。
薛永安篤定,理論技術進步是打破瓶頸的關鍵。天然氣的發展要靠不斷地理論技術創新,突破認知盲區和技術盲區。天然氣究竟會在哪里富集,需要在勘探研發上做深度文章。一般理論認為,潛山儲層普遍發育在潛山“頭皮”以下的300米之內,但這對于天然氣藏而言儲集空間太少了?!昂芏嘟Y論不能只看表面,也不能光聽別人怎么說,需要你通過大量資料的積累、經過艱苦地研究,找出規律,總結規律,才有可能得出結論?!毖τ腊矌ьI團隊從盆地結構分析入手,通過人工激發地震,對渤海灣盆地的潛山進行了細致、全面的“掃描”。鉆井取回來的巖芯,成為科研團隊進一步明確地下潛山儲層和儲氣的依據。薛永安通過對渤海油田不同時期、不同深度的大量巖芯樣本進行詳細的判研和理化分析,這些在外人看來數量繁多、冰冷、沉重的巖芯,在他的眼中卻是渤海油田最寶貴的財富,是解開渤海深處油氣寶藏的密碼。
在此后數年的攻關過程中,薛永安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綜合地震、測井、巖芯等資料,先后攻克生氣機理、儲層認識、成藏模式等多個難關,對“構造—巖性—流體”等進行了持續研究,越來越清晰地得出了“渤海古潛山具備大型天然氣的成氣條件”的論斷,并首次提出“湖盆成氣”理論,認定“油型盆地”在局部沉積構造特殊的地區可以形成大型天然氣田。
“要找到大規模的天然氣田,就要向埋藏更深的古潛山內部進行探索?!毖τ腊矝Q定向潛山更深層領域進軍,盡管這將會面臨著工程上成倍增加的鉆探風險和難以預估的挑戰,但埋藏深度達5000余米的“低潛山”依然成為勘探團隊的主攻方向。
薛永安將目光鎖定在渤海海域埋深最大的地方——渤中凹陷,即整個渤海灣盆地的沉積與沉降中心。這里巖石圈比較薄,地下熱傳導效率高,烴源巖熱演化程度高,有利于規模性天然氣的生成。他帶領團隊經過重新厘定深部地層,反復論證,在渤中凹陷西南環發現了大型太古界低潛山圈閉,渤中19-6低潛山圈閉群被精準識別出來。
然而,海水的阻隔、復雜的地質情況、不夠詳細的地質資料,這些都使得薛永安團隊對渤中凹陷的古潛山開展科研鉆探作業變得困難重重。要想在如此深的地下精準掌握油氣分布狀況無異于盲人摸象,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何準確地找出儲油點,勘探開發研究要不停地模擬地下模型,以保證勘探井鉆井的準確性,這都是擺在薛永安面前的難題。打一口井的費用不是個小數目,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這個過程中任何一點不準確都將給油田帶來巨額的損失。
但是薛永安不退卻,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在他心里,“風險”二字,體現了人類對深層地(海)下狀況的完全不可知,而將地(海)下的不可知變成可知、可控直至可利用,這正是勘探工作者存在的價值與職業使命。在薛永安看來,身為團隊的帶頭人,在項目遇到抉擇的時候能頂住壓力,在關鍵的十字路口要知道帶領團隊往哪個方向走。
“越是遇到困難,越是不能考慮個人得失,越是要舍得放下一些個人的東西,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标P鍵時刻,面對深暗海潮下未知的挑戰,薛永安沒有猶豫,他一肩扛起了身為總地質師的責任與擔當,成功打破了300米儲層限制的傳統認知,創新形成了“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并成功指導發現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氣田,實現了超級油型盆地找大氣田的歷史性跨越。
渤中19-6氣田測試獲得優質高產油氣流,確定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000億立方米,凝析油探明地質儲量超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東部第一個大型凝析氣田,這是繼我國老一輩勘探家“陸相生油”理論指導發現大慶、勝利等一系列大型油田之后,新的理論第一次在中國東部指導發現大型凝析氣田,不僅地質理論意義重大,指出了中國東部存在萬億氣區并于后續不斷獲得了新發現,而且為全球富油型裂谷盆地尋找大型凝析氣田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理論與技術,貢獻了“中國方案”。渤中19-6凝析氣田緊鄰京津冀和雄安新區,開發后可大大增強華北地區天然氣穩定供應能力,為京津冀地區提供綠色、清潔、安全的能源保障,為實現中國向全球承諾的“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貢獻出一份力量。
大油田里再造大油田
——億噸級大油田的誕生,對薛永安而言,是對他敢于向傳統認識挑戰、無懼勘探難點、勇闖勘探“冷區”、不懈堅持提升勘探方法與技術的最大獎勵。
作為中海油建設“海上大慶油田”的主戰場,在2004年年初,渤海油田提出了到2010年上產3000萬噸的產量目標。
“沒有儲量,一切都是空談!”上產3000萬噸產量目標剛剛提出之時,巨大儲量缺口要從2004年后新發現的油田來補足,時任渤海油田技術部總地質師的薛永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就像鐵人王進喜所說的“地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就是動力,從那一刻起,薛永安就下定決心帶領他的團隊,潛心研究,重新審視渤海油田的石油地質條件,提出一系列突破性地質認識,為國家分擔壓力。
尤其是擔任勘探部經理之后,薛永安帶領團隊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使得渤海勘探的主要指標實現年年攀升,三維地震資料采集從2005年的900多平方公里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7400多平方公里,基本完成了渤海地區三維地震全覆蓋,實現了渤??碧饺藟裘乱郧蟮摹暗卣鹣刃小钡目碧嚼砟?,探井數量翻了一番。
眾所周知,油田的生產過程也是一個自然減產的過程,我國很多老油田已經進入衰退期,穩產增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新的發現可以彌補減產部分。所以,尋找優質高產大油田是我國目前原油勘探面臨的最迫切難題。
渤海油田油藏的主要特點是斷裂系統復雜,另外受沉積環境的影響,儲層非均質性強、油層連片程度低。從油氣開采規律來看,歷經近60年勘探開發的渤海油田,“好吃的”基本都動用了,剩下的大多是“硬骨頭”,甚至只能算是“骨頭渣”。
“我還是那句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需要勘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奇思妙想去破解?!彪S著老區勘探的不斷深入,難度越來越大,如果按照以往認識,就不會有大發現和突破。薛永安認定,在老區發現新油氣資源,靠的不僅是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更需要思想上的突破。
為了充分勘探石油資源,薛永安將突破口瞄準過去打過井的地方?!斑^去受技術手段限制,有很多油藏難以找到,隨著技術進步現在可以探明了。我現在思考的就是在過去被遺忘的角落或疏忽的地方找油?!?/p>
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帕克·迪基(Parke?Dickey)早在1958年就有過一段關于在老油區勘探找油的論述:?“通常,在一個新區用老觀念可以找到油;在老區用新觀念也能找到油;然而,很難用老觀念在一個老區找到更多的石油……”薛永安對這個觀點深以為然。既然地質結構是變不了的,要想在老油區發現新的儲量就必須改變過去的觀念。面對現實情況,他帶領著團隊成員經過反復論證分析,在勘探理論和地質認識上大膽創新,改變了過去單一找構造的思路,積極轉換思維,從最原始的文件資料開始,對探區內老井進行地毯式排查。從最基礎的數據圖表著手,用心把第一手資料消化成腦袋里錯綜復雜的地下油藏數據,重新摸清渤海油田油氣藏的富集規律和勘探方向,
渤海東南部的墾利6區,由于位于渤海灣盆地的邊緣,構造破碎的同時又伴隨著多期火山噴發,地震資料品質非常差,一直是勘探開發的“禁區”。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這一地區歷經40余年多輪勘探,效果均不理想,所發現的儲量規模小、分布不集中,無法建立有效開發體系。即便是多個跨國石油公司陸續來到渤海合作開發,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勘探技術,但一無所獲的冰冷現實也讓他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這里成為渤海油田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唯一沒有商業油氣發現的區域。
越是別人攻不下來的城頭,越能激發起薛永安戰斗到底的雄心;越是不被外界看好的區域,也必將是他下一步的攻關重點;越是在艱難困苦的處境面前,越能體現出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面對著在凹陷中油氣勘探遇到的極其復雜的狀況,薛永安帶領著團隊成員重新系統梳理技術難點,突破原有地質認識,以便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撇掉已經形成多年的構造勘探的思路,說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就是一個不斷反復、不斷自我斗爭的過程。失敗一次,痛苦一次,總結一次。在這個過程中,薛永安一次次把失敗的共性集中在一起,也把成功的經驗放在一起,探討它們背后的原因,細微之處往往才能見到一些事情的本質。
這大概也是薛永安迄今為止最累、壓力最大的一段日子,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腦子里都在分析著他的困惑:“這個油到底是怎么從深層往淺層走的呢?只有把它的軌跡找著了,然后才能再打井去證實這一步?!爆F實中,薛永安通過全面總結前人的勘探認識與經驗,反復分析研究凹陷內淺層油氣成藏規律,抓住成藏主控因素,即油氣運移,提出了“匯聚脊”油氣運移模式理論,從而回答出在何種地質條件下油氣能夠運移至淺層成藏的問題,同時提出“斷層-儲層”組合模式,又回答了油氣運移至淺層之后,能夠在何種類型的斷塊富集的問題。“匯聚脊”理論的提出,堅定了團隊在凹陷中淺層持續進行油氣勘探的信心。
2019年,根據薛永安的研究,科研人員鎖定淺層,把勘探方向從凸起高點轉移到低部位,從構造-巖性圈閉轉移到巖性圈閉,這一凸起勘探由此打開局面。一年后,墾利6-1含油氣構造的勘探成功,解開塵封多年的禁區封印,萊州灣北部地區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滯緩局面被打破了,并向全世界展示出這一地區新近系巖性油氣藏巨大的勘探前景。
在墾利6-1發現的基礎上,薛永安不斷思考、總結、提升、完善,最終創建了淺層“匯聚脊”控藏理論技術體系,在這一理論技術指導下,團隊后續不斷發現了墾利10-2、渤中19-2等系列新近系隱性新型大油田。這些勘探理論和實踐從原來我國東部高產原油勘探以尋找構造(斷塊)等顯性目標為方向的傳統思路“脫胎換骨”轉為在過去的“勘探禁區”尋找隱性目標,展現了全新的勘探方向,實現了我國東部老油區勘探方向的戰略轉移。這一思路已經并將繼續引領渤海油田在過去被認為的“勘探禁區”、失利區、成熟區發現系列大目標、大油田,在中國東部產油老區有重要的推廣價值。相關成果不僅為渤海油田持續綠色穩產10年、上產4000萬噸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還將使我國東部產油老區原油產能從多年逐步下降轉為持續增長,為國家原油產能逐步提升提供了巨大支撐。
越是險難,越是登攀
——重大的油氣勘探往往要經過幾代海油人的努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精神的傳承。偉大事業、偉大工程、偉大夢想,正是在這樣的傳承中不斷向前。
渤中19-6儲量千億方大型凝析氣田、墾利6-1等億噸級的大油田,它們的發現都不是一時一刻的“爆發”,而是經過了薛永安和他的同事們持續10年、20年,甚至30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薛永安腳踏實地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通過這條道路,他和團隊不僅發現了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油氣資源,也為國家未來的油氣開發提供了新的地質理論和工程依據,更重要的是鍛煉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甘于奉獻的科研技術隊伍。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2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五一勞動獎章……薛永安幾乎收獲了油氣勘探領域相關的所有獎項和榮譽。這背后,是他多年的努力付出和對自我近乎嚴苛的要求,“鐵人”那種忠誠堅守、奉獻擔當、超越自我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全面體現。
“這些成果的完成肯定是集體的貢獻,在整個攻關過程中,大家能夠形成一股集體的力量,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面對媒體的采訪和詢問,薛永安都習慣把自己“藏”在團隊的背后。然而誰都知道,他在這些勘探開發項目中所付出的精力和汗水、所承擔的風險與壓力,都是最大最多的。每一次決策、每一回協調、每一段復盤,都傾注著他的全部心血。
薛永安感嘆,渤海油田是一座大熔爐,同時也是奮斗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臺。他們這一批跟隨渤海油田一起成長起來的中堅力量,從老一輩油氣工作者手里接過技術和精神的接力棒,同時又把優良的傳統及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的先進技術一并傳承給新的年輕人。
作為一名老“海油人”,薛永安自然責無旁貸地擔負起為我國海油勘探事業培養世界一流學術水平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的使命。35年海上油氣勘探生涯的浸染,使得他在培養人才方面有自己一套獨到的看法?!拔覀儸F在的年輕人理論基礎都不錯,但是不能只做考高分的‘秀才’,油氣勘探不是憑空而來的,不僅需要思考,需要總結很多規律,更要有在實戰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書齋和實驗室里走出去,走向廣闊山海?!?/p>
說到底,油氣勘探是地質科學,是系統知識的綜合應用科學,是對已知資料科學分析總結規律并且用于再實踐的科學,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遞進的一種不能量化的模糊科學?!翱碧經]有1+1=2這樣的標準答案,它是在大量統計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思考,可能會得出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然后快速形成一個模式去實踐檢驗它?!?/p>
井要一口一口地打,工作要一項一項落到實處,每一份責任要擔好,每一個細節要做好。薛永安認為做勘探跟當年毛主席帶領共產黨人鬧革命是一模一樣的道理,沒有現成的坦途可走,也沒有設計好的預定腳本,都是從實踐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然后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拼出一條道路。
薛永安反復向團隊成員們強調,擔當使命需要開拓創新,攻堅克難需要勇往直前。話說得再漂亮也沒有用,實實在在找到油田才能贏得尊重?!跋胍〉么蟮目蒲谐晒?,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科技創新機制和科研文化的建立?!眲撔率瞧平庥蜌饪碧嚼Ь帧⒆呦蚋蟀l展必須依靠的“鑰匙”。在培養過程中,薛永安不僅注重研究思路、方法及良好的工作態度作風的傳授,而且在工作上經常壓擔子,讓團隊中的年輕人獨立承擔更多的重任,鍛煉他們獨立完成項目的能力。
“幾乎任何一次勘探大突破,也都是對傳統認知、技術及管理局限的突破。”薛永安鼓勵團隊成員不要迷信權威和經驗之談,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識。他經常向年輕人舉例,“如果愛因斯坦絕對相信牛頓,就不會有后來的相對論”。
油氣藏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地下,地質勘探只能像老中醫號脈一樣,“霧里探花”“隔空打穴”。更為復雜的是,地質勘探的實際情況永遠在變化,每一次勘探都面臨著不同的地質地況,勘探人員只能不斷地在創新中找到實用的技術與方法,在摸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總結。
薛永安雖然對待年輕人嚴格嚴厲,但是對于他們的失敗也充滿了包容?!霸谝酝目碧街?,往往會有十拿九穩、信心滿滿的位置,結果井打完以后卻一點油氣顯示都沒有?!毖τ腊矎牟回焸淠贻p人打井打空了、打失敗了。他責備的是一失敗就懊惱低落的工作情緒。他會進一步寬慰大家,恰恰是在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之后,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深化認識,每一次深化認識都是一個提升,無數次的這種提升,才會有下一個新的大發現的到來。
薛永安常說,大油田要裝在地質家的腦海里。一旦腦海里有了方向,就算面對質疑,也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和行動。這大概也正是薛永安“干別人干不了的勘探,在過去認為不可能有油的地方,實現了油氣藏勘探突破”背后的動力源泉。也正是有了這股勁頭,他不僅帶領團隊實現了年均發現原油儲量占我國海上油田約80%的亮眼成績,還塑造出了一支充滿戰斗力的優秀勘探隊伍,并為南海、東??碧捷斔土硕嗝撠熑撕凸歉闪α俊?/p>
35年,山海無言,風雨兼程。薛永安是一個敏于行而訥于言的人,他將情感、理想和追求,全部默默傾注到油氣勘探的科研之中,將自己最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渤海油田。歷經了油田艱苦創業、對外合作、全面發展、跨越發展的全部階段,體驗過山窮水盡的困境,最終迎來了柳暗花明的崛起,勘探開發生產出碩果累累。
“莫道功成該歇馬,又揚飛鞭上征途”,縱然渤海油田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薛永安和團隊成員們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以工程應用和技術突破為目標,繼續大踏步地昂首前行。越是險難,越是登攀,征戰渤海灣,挑戰世界級難題,薛永安正在為實施渤海油田“七年行動計劃”的新使命,帶領團隊向著下一個目標全力沖刺。
(責編:楊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