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孩子性子特別急,只能贏不能輸,一旦做不到就脾氣很大?這是很多家長向我反饋的一個現象——現在的孩子們怎么那么不抗壓?無法接受失敗呢?抗挫力,是一個人自信與否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足夠自信時,即使暫時做不到,也愿意承認和接受,進而想辦法下次做得更好。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們的抗挫力越來越低?一個“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煉成的?
在孩子探索世界初期,如此多的“不要、不能”,實際上就開始束縛孩子的探索和發展了。
有些危及安全的事情,的確要及時阻止。但我們的語言可以更加正向,“你可以玩這個玩具,那個杯子需要放在那里。”正向表達,并非只是語言上的區別,更是一種能量場的改變。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兩個對照組的大學生分別手拿不同內容的紙條:一組拿著“孩子、陽光、快樂”的紙條,另一組拿著“老人、步履蹣跚、皺紋”的紙條,實驗發現:另一組大學生在走路的時候,會比前一組慢很多,神情也會疲憊很多。
這就是表達正向的重要意義——讓身心都吸收到積極向上的力量。
而我們的孩子,大都從小聽到的是“不要,不能”,而到底要怎么做、能做什么,他們則是很模糊的。
當然,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這樣被熏陶過來的,所以如果沒有系統學習和覺察,改變這種負向思維與表達的模式,是比較有挑戰的。
近期和好幾個家長交流,發現他們的孩子每天寫完家庭作業之后,家長必須檢查,如有錯誤必須改正。甚至還有很多家長,每天檢查作業時,和孩子上演持續的“戰斗”。
孩子剛讀一年級時,有很多需要家長支持的地方,幫助孩子答疑解難、檢查作業是必須的。
檢查出錯誤之后,家長也需要提醒,但家長依然要清晰自己的責任與孩子責任之間的界限。
家長的責任是提醒、協助和支持,孩子則對自己的事情有選擇和決定的機會。
假如家長提醒了孩子錯誤所在,而孩子則希望多玩一會兒,家長就需要讓孩子知道,你有選擇的權利,不同選擇可能出現的后果是什么——選擇不更正,明天就要做好準備面對老師;選擇更正,可能會花費一些玩的時間,但就可以盡情玩耍了。
一般情況下,孩子一旦知道可能的后果,自己會做出有利于成長的選擇。
從“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各種限制,到“不能犯錯”的信念,孩子們基本上就形成了“這樣做才對”的思維。進一步加劇孩子“只能贏不能輸”的信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家長經常看到孩子做到的,認為是“應該的”,而一旦做不到的就是“不能接受的”。
同樣是在11月份的親子活動中,另一個靦腆的小男孩和媽媽,則讓我再次意識到,這種“做到是應該的,做不到是不被接受的”的信念,是多么普遍,對孩子、對家長是多么大的影響。
小男孩參加活動時,比較靦腆,很少主動承擔小組的代表,都是默默參與活動。但在休息時,他很貼心地拿著帶來的食物,輪流分享給大家吃。
最后的反饋環節,我請媽媽們回顧一下今天孩子們值得肯定與欣賞的地方,小男孩媽媽想了很久說,“我實在想不出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賞的地方。他又沒那幾個孩子積極主動,活動完成得也并不出色。”當我如實分享了我在休息時,看到他樂于分享的品質,媽媽思考了很久,“如果這也算做得好的話,其實他還真的有不少做得好的地方。”媽媽說,“他最后玩捕魚時,很積極參與,而且一直開心地告訴我‘媽媽,我很厲害吧?一直都沒被抓到!’感覺他玩這個游戲時,非常投入,而且還挺有成就感。”
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這種“做到是理所應當,做不到不被接受”的信念下,被壓抑下來。家長的認同,恰恰對孩子形成自我價值和歸屬感特別重要,所以孩子會根據家長的反應來解讀,“不能犯錯,爸爸媽媽會不開心;只能做對,做對是我應該做的。”可以說,一個“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就是在家長這種潛移默化的語言與信念模式中,一步步培養出來的。
只要引導得當,錯誤也是良好的成長資源。人無完人,家長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都不能保證不犯錯誤,自然無法要求孩子不犯錯誤。關鍵是,大的原則性錯誤不能犯,其他事情偶爾犯些小錯誤,又何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