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彬
色彩,原本是繪畫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在寫作中也常常有所體現。語言文字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接將色彩呈現出來,卻可以通過對色彩的描述,喚起讀者腦海中逼真清晰的視覺形象,使讀者產生對畫面的聯想,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接下來,我們從兩點來具體分析“色彩”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豐富語言,營造美景。
色彩描寫最常用在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繪中,作者將繽紛的色彩調配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并通過對色彩的描述來給作品染上恰當的底色,以達到為主題思想服務的目的。
例如《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寫得豐富多彩,讀完這句話,人們仿佛置身于萬物復蘇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賞一幅絢麗明朗的油畫。幾多詩意,幾許春色,從這一幅色彩對比鮮明的圖畫中溢了出來。
《濟南的冬天》一文在色彩的選擇上也獨具匠心,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青黑的矮松、銀色的山尖、白里透黃的花衣,此處準確地勾勒出了景物色彩深淺濃淡的不同,明快的色彩描寫,使文章語言豐富,畫面的層次感更強了。
二、刻畫人物,表達情感。
色彩詞可以輔助描繪人物形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傾向,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我們可以從《故鄉》的兩段描寫中受到啟發:
1.“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2.“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這兩段文字描繪了不同時期閏土的形象。在前一段描寫中,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奇妙的刺猹畫面,充滿青春的活力,俊俏可愛的少年閏土活現在我們面前;而在后一段描述中,閏土的臉是灰黃的,眼睛腫得通紅,這一切和他先前的可愛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色彩詞的變化表明了閏土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的變化,揭示了封建制度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農民的迫害,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綜上所述,靈活使用色彩詞,可以收到營造美景、烘托氣氛、表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等效果。
色彩的魅力是無窮的,色彩詞的使用表明了作者對藝術和美的追求。色彩,不僅能使讀者看到鮮明的形象、優美的意境、動人的情趣,還可以為文章刻畫人物、揭示主旨服務。文字若能色彩斑斕,藝術之美便會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