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北京路小學 劉翔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動與完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注重基礎的夯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問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問題,為未來的學習作好鋪墊。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進行課程設計,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應發(fā)現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并且積極運用科學的策略進行解決,從而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質量與效果。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唯分數論”一直大行其道,只看重考試分數的高低。落后的教育理念導致了不當的教學方式,“唯分數論”的思想致使許多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使用“填鴨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看似高效,實則教學效果較差。“填鴨式”教學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參與度低,只能一味地被動接受,很容易喪失數學學習的熱情,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集體進度,而忽略了對學生個體特性的關注,不管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一概按照統(tǒng)一的策略進行教學,將同一套教學模式“生搬硬套”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況與學習水平都不盡相同,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習能力較強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可能會因為教學進度過快而無法跟上教學進程,出現掉隊的情況。這種“不顧頭尾,只顧大部隊”的教學模式會令班級中因學生差異而導致的諸多問題愈演愈烈。好的教學應當保證一個班級之中的學生都能依照適宜自己的學習進度展開學習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竭盡所能地獲得最優(yōu)學習效果,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提高數學綜合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小學數學教材之中“以人為本”的學生觀體現得淋漓盡致,教材的編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與認知能力,致力于幫助學生更為輕松、深刻地理解數學問題。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信息技術的推廣與運用,致使越來越多的教師忽視了課本的重要性。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用課件代替了課本,致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了“教材閱讀”與“習題練習”的環(huán)節(jié)。教材可以成為輔助學生高效學習的工具,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教材運用巧妙結合。同時,教師要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師的教學參考,教學活動應當圍繞著教材展開。教材不應當對教學活動產生限制,而是在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合理開發(fā)與利用。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都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學習活動的,因此難以取長補短,博采眾長。而合作學習,是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活動,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為主動探索挖掘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營造輕松生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軍營——方向與位置》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能夠認識行、列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行、第幾列的規(guī)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能夠運用數對來表示物體的位置,并且運用所學的“方向與位置”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想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課堂訓練的機會,提高練習內容的真實性與實踐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座位距離為依據劃分自己的小組,并且在組內互相說一說小組成員的位置,這樣的課堂訓練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教師的角色,發(fā)現其他同學的錯誤,并提出解決方案,強化自己對于易錯點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學生可以在練習中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例如:有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向我提出了問題:“老師,我們小組中青青的位置在第二行第六列,而另一個學生則說青青的位置在第六列第二行,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呢?”于是,我告訴學生,在用文字描述位置時,無論是行在前,還是列在前,都是正確的,都可以準確地表示出位置的所在,但是當我們用數對來表示位置時,兩個數字的位置不可顛倒。通過這個問題,我不僅向學生強調了課程的難點與重點,而且順利地引入了下一個知識點。
小組合作教學法強調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依托于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從而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提升。
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理解能力都不盡相同,雖然坐在同一個班級里,聽同一位教師講課,但是吸收率與理解程度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以集體的學習水平為課程設計的唯一標準,應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個性特征,進行分層教學與分層作業(yè)設計。真正高效的教育應該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發(fā)展區(qū)域內得到最高效率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天賦與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開發(fā)。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我當小廚師——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在概念理解階段,教師常常會運用切月餅或者折紙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分數的含義,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定義。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分數,因此理解并夯實定義對后續(xù)分數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有一些學生通過“折紙”或者“切月餅”的活動能夠很快地理解分數的概念,一點即通。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得相對較快的學生翻看課本,著重完成“想一想、看一看、練一練、說一說”的內容,在預習的基礎上對概念進行鞏固。而有一些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則無法很好地把握概念的含義,這時,教師要針對這些學生進行悉心引導,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因材施教,是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能夠讓每一個學生最大程度地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注重提升解決實踐中問題的能力,意在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因此,教師應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學中給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與練習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提高對數學學習的重視程度。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綠色家園——折線統(tǒng)計圖》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意義概念,并且學會繪制折線統(tǒng)計圖。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可以布置一項作業(yè)——讓學生選定一個主題進行調查,并繪制折線統(tǒng)計圖。學生的觀察內容趣味橫生,如“寵物狗一天的叫聲次數”,通過調查顯示寵物狗在早上七點至八點叫了8次,在晚上五點至六點叫了11次,而中午時段幾乎不叫。通過這個調查,學生發(fā)現:寵物狗的叫聲與樓道之中的響動息息相關,早晨七八點正是人們上班的早高峰,晚上五六點人們正好下班回家。這個調查就十分有意思,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緊密地關聯(lián)在了一起,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促進了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