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瀟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古城煤礦,山西 長治 046000)
古城煤礦N1303 工作面開采3#煤層,均厚6.24 m,煤層內含有一層0.2 m 泥巖夾矸。煤層直接頂和基本頂分別為砂質泥巖和中粒砂巖,直接頂巖層均厚為4.03 m,基本頂巖層均厚為5.86 m,基本頂巖層致密堅硬。布置3 條回采巷道,巷道均沿煤層底板掘進。N1303 工作面回風順槽為沿空留巷巷道,巷道掘進斷面為矩形,凈寬×凈高=5200 mm×3600 mm,掘進期間支護采用錨網索支護,具體支護參數如圖1。基于頂板巖層為堅硬頂板,為保障巷道圍巖穩定,留巷前采用切頂卸壓技術。

圖1 N1303 回風順槽支護斷面圖(mm)
針對堅硬頂板沿空留巷作業,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留巷期間會存在采空區側頂板大面積懸頂,采動影響下大面積懸頂的頂板巖層會不斷回轉下沉,圍巖在頂板力的作用下會不斷變形,圍巖穩定性較差[1-3]。根據N1303 回風順槽的賦存特征,確定巷道采用切頂卸壓技術對堅硬頂板進行預處理。
(1)根據工作面頂板巖性特征,綜合炸藥性能參數等因素,確定在N1303 回風順槽走向肩角布一排平行孔,炮孔各項參數如下:
① 炮孔直徑及傾角:爆破鉆孔直徑為50 mm,傾角為與頂板75°,偏向采空區一側。
② 炮孔長度計算:為使綜放工作面頂板垮落矸石充滿采空區,切頂高度Mz可根據公式(1)計算:

式中:Mz為切頂高度;C為殘煤厚度;T為頂煤厚度,取2.7 m;KA為冒落巖層的碎脹系數,取1.35;H為割煤高度,取3.5 m;SA為老頂下位巖梁觸矸處的沉降值,取為0.2H;Km為頂煤垮落后的碎脹系數,取1.2;η為放出率,取0.85。將上述數據代入式(1)中計算得出切頂高度Mz=14 m。考慮一定的富余系數,最終確定炮孔長度L=15 m。
③ 炮孔間距計算:基于爆破方面爆生氣體準靜壓作用理論、應力波疊加作用理論[4-5],結合N1303回風順槽的頂板巖性,綜合確定炮孔間距為1.2 m。
具體炮孔布置方式如圖2。

圖2 切頂卸壓炮孔布置方式示意圖(mm)
(2)切頂卸壓方案實施時采用孔底不耦合連續裝藥,裝藥長度9 m。單孔裝藥量計算公式:

式中:q為每米裝藥量,取值1.1 kg/m;l為裝藥長度,取值9 m。根據上述數據,計算得出單孔裝藥量為9.9 kg,裝藥藥卷數為55 卷。設計切頂卸壓爆破鉆孔裝藥長度和封孔長度分別為9 m和6 m,采用正向起爆,1 根導爆索綁扎在炸藥上,導爆索總長度為9.5 m,裝藥結構如圖3。

圖3 炮孔裝藥結構圖
(3)切頂卸壓總體施工過程。① 超前工作面50 m 以外,按設計參數進行預裂孔施工;② 超前工作面0~50 m,按設計位置布置巷內臨時加強支護;③ 超前工作面30~50 m,依次實施預裂爆破。
(1)巷旁支護設計。N1303 回風順槽在考慮通風斷面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保障巷旁充填體穩定的原則,設計充填體寬度為1200 mm,留巷寬度為3800 mm,巷旁充填體采用C30 混凝土。為保障巷旁充填體的穩定,巷旁充填位置處采用高壓旋噴加固底板[6],旋噴樁樁徑為800 mm,旋噴澆筑深度為3.0 m,樁身強度達到8 MPa。高壓旋噴樁施工時,樁體中心距離正幫800 mm,超前工作面150 m 以外進行樁體施工,高壓水泥漿漿液壓力宜為20~30 MPa。充填體內部布置對拉錨栓進行加固,錨栓規格為Φ22 mm×1350 mm,間排距為800 mm×750 mm,預緊扭矩為150 N·m,如圖4。
(2)待澆筑空間擋矸設計。待澆筑空間設計一般包括隔離支護(切擋矸支護)和巷旁充填步距設計兩部分。
木點柱擋矸方案:生產班割煤后,緊跟支架尾快速支設一排單體支柱,單體支柱的型號為DW38,排距為800 mm。在單體支柱的支撐及掩護下,在兩排單體支柱之間支設一排木點柱,木點柱為Ф200 mm×3600 mm 圓木,排距為600 mm。架前鋪設菱形金屬網,鋪設范圍不少于端尾側5 個支架,移架后金屬網落地、兜矸,與木點柱共同形成支擋結構。將采空區矸石與沿空留巷隔離,確保澆筑人員作業安全。在支設木點柱時,在柱帽內預埋雙股8#鐵絲,鐵絲長度不小于1.5 m,用以固定柔性模板翼緣。檢修班澆筑柔模混凝土墻體時將單體支柱撤回。“木點柱+金屬網”擋矸結構如圖4。

圖4 沿空留巷支護橫斷面(mm)
根據以往的經驗[7],結合工作面回采工藝及現場情況,確定巷旁充填步距最大不超過6 m。
(3)超前工作面50 m 和滯后工作面100 m 范圍內采用“一梁四柱”加固。由于底煤較酥軟,為了提高單體支柱的整體支護效果,并減少鉆底量,便于回柱,要求滯后工作面臨時加強支護的單體支柱底部增加框架上底梁,底梁采用兩根2600 mm 的11#工字鋼對焊而成,在架設單體的位置處設置柱窩。
N1303 工回風順槽沿空留巷期間,在滯后工作面20 m 的位置處設置巷道位移監測站。留巷期間每間隔2 d 進行一次圍巖變形觀測,持續觀測至工作面與測點的間距大于250 m,根據監測結果得出圍巖變形曲線如圖5。
分析圖5(a)可知,N1303 工作面沿空留巷作業時,頂板下沉量在滯后工作面80 m 后便逐漸趨于穩定,其頂板下沉速率已降低至1 mm/d。由于沿空留巷時底板長期泡水,導致底鼓速度較大,周期較長。當監測斷面滯后工作面200 m 后,頂底板變形速率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大,但頂底板變形量的增大主要來源于底板鼓起變形。最終頂板下沉和頂底板移近量分別為101 mm 和357 mm。分析圖5(b)可知,留巷兩幫變形主要出現在滯后工作面17~120 m 范圍內,留巷滯后工作面120 m 后兩幫變形速率大幅降低,兩幫圍巖逐漸趨于穩定,最終兩幫變形量為252 mm,充填墻體側變形為96 mm。

圖5 沿空留巷期間圍巖變形曲線圖
根據N1303 工作面的地質賦存及頂底板特征,設計巷道沿空留巷前采用切頂超前卸壓技術,切頂炮孔參數為Φ50 mm×15 000 mm,炮孔間距1.2 m,單孔裝藥量為9.9 kg,爆破作業超前工作面50 m 以外進行,留巷充填體采用C30 混凝土,寬度為1.2 m,并在充填體底部設置旋噴樁。根據留巷期間的礦壓監測數據得出,回風順槽在現有支護方案下,留巷期間圍巖處于穩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