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楊梅竹斜街,藝術家團隊利用閑置空間創新打造“胡同花草堂”,收集廢棄容器作為花盆,鼓勵居民通過養花、種菜等活動增進交流。隨著居民參與度日益提升,鄰里關系更加融洽,社區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這一藝術實踐也為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提供了新方案。
在上海市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師生團隊走入社區,與居民深度交流,用藝術的方式記錄百姓故事。同時,團隊通過手繪等方式改造垃圾桶,宣傳垃圾分類理念,使藝術真正服務大眾,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老弄堂中繪上重彩壁畫,再現都市風情;社區里的口袋公園,既是休閑運動的去處,又是露天的藝術展臺;地鐵里的特色藝術裝置,成為城市文化窗口……近年來,藝術日益成為城市轉型的重要助推器,全國各地積極推進“用藝術點亮城市文化空間”實踐探索,越來越多藝術元素的融入,為閑置的社區空間注入了文化活力,使城市建設的主體不再只是藝術家,而是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居民。
(摘編自“人民網”2022年9月11日)
◆素材解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歷史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
從連接生活場景和空間美學出發,從滿足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品位、品質出發,充分發揮藝術優勢,以藝術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體形象和發展品質,有助于增強城市的生命力與藝術的延展性。
今天的城市公共藝術,已不只是提供被欣賞的藝術作品,而是鼓勵人們參與其中,和藝術作品、城市空間產生良性互動,使城市空間里的藝術更具體驗性和傳播性。
◆適用話題
藝術應用 提升審美 城市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