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孫中山曾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材料二:馮驥才經歷過兩次轉型,從繪畫轉到文學,又從文學到文化遺產保護。他說:“歷史文化是一次性的,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后人就擁有多少。”
材料三:1953年,年僅17歲的李振華毅然告別故鄉南京,來到山東沂源縣支教,下決心用知識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自參加工作起,李振華每月固定捐出工資的四分之一,這一捐就是47年。截至2020年,李振華累計捐款136萬元,資助了2300多個學生。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請將這三則材料聯系起來思考,以“責任”或“使命”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評
致敬楷模,勇擔重任
◎韓莎莎
春雨以“潤物細無聲”為己任,于是便有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河流以“百川歸海”為追求,于是便有了浩瀚無邊的大海;一代代仁人志士,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才有了今日崛起之中國。吾輩青年身處盛世,立于巨人之肩,當致敬楷模,勇擔重任。(用富有詩意的比喻句起興開篇,自然引出論點:致敬楷模,勇擔重任。)
責任是沁人的春風,催人奮進,福澤九州。生于亂世,時逢戰火,目睹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年輕的袁隆平毅然走入“農門”,悄悄把“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重任扛在了肩上。一頂草帽,一把鐮刀,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間。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每一次“東方魔稻”紀錄的刷新,都是來自他夙興夜寐的付出。袁老用自己的奮斗與擔當,為華夏兒女換來了綠色革命、金色豐收,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風吹稻香,“禾下乘涼”早已不是夢,炊煙升起,隨之飄蕩的是我們對袁老深深的思念和崇敬。(分論點以比喻句開頭,富有文采,同時引出下文。對經典素材的引用恰當,具有說服力。)
責任是明亮的燈塔,閃耀如炬,領航人生。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發生地震,甘宇和羅永逆行拉閘泄洪,身陷危難之中。羅永先行下山求救成功后的第一句話是:“我同事還在下面,一定要救他!”當地居民倪太高眼見搜救隊一次一次從門前經過,自覺熟悉地形,連續兩天助力搜救,終于在甘宇失聯的第17天找到了他。在大雨中艱難求生的甘宇面對媒體只是淡淡地說:“一命換幾百命,我必須做。”甘宇和羅永以堅守崗位闡釋責任擔當;倪太高作為受益老鄉中的一員,把搜救英雄當作自己的責任。英雄救英雄,凡人微光,守望相助,感天動地。在三位英雄的眼里,他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這種深入骨髓的責任擔當成就了三位英雄,也必將像燈塔一樣引航更多的人在盡責擔當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引用抗震英雄甘宇、羅永和愛心村民倪太高的鮮活事例,富有時代氣息,引起讀者的共鳴。)
責任是堅定的基石,堅不可摧,鑄就今日盛世中國。“惟愿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這是孫中山先生對后人的諄諄教誨;“歷史文化是一次性的,我們現在留下多少,后人就擁有多少”,馮驥才先生毅然決然從自己熟悉的文化領域轉而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只因為時代重任需要有人擔當;“齊魯最美教師”李振華告別繁華都市,投身山區教育,省吃儉用托起無數英才,是使命擔當的召喚讓他心如磐石奉獻畢生。(將原材料以排例呈現,切合論點夾敘夾議,增強了作文的說服力。)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亦有著自己的使命與征程,當以初心寄華夏,且將青春贈山河。我們生逢盛世,當用實際行動致敬英雄和前輩,勇擔民族復興的重任,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以名句加排比句、對偶句結尾,富有文采,向當代青年發出號召,照應題目,高揚主題。)
【陜西寶雞市金臺高級中學】
◆學生點評
學生點評一:“致敬楷模,勇擔重任”這一題目緊扣材料中三位楷模的事例,貼合材料“以‘責任’或‘使命’為話題”的要求,概括準確而凝練。
學生點評二:本文最大的亮點是材料新鮮,語言富有表現力,貼合“歌頌英雄,致敬英雄”的時代主題,激勵當代青年奮發有為,收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學生點評三:本文開頭部分和三個分論點首句都采用了比喻的句式,形象生動又引發讀者聯想,更容易凸顯人物盡責擔當的精神品質,進而增強了作文的說服力。
學生點評四:這篇作文用語簡練生動、意蘊豐富且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三個分論點的設置使論證入木三分,催人奮進,是一篇典范之作。
◆教師點評
本文開篇以“春雨”和“河流”比喻起興,引出“仁人志士”,自然指明中心論點“致敬楷模,勇擔重任”,既富有詩意,又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以三個比喻句領起三段主體論證,結尾整散句結合,發出號召,一路高歌,像沖鋒的號角一樣,用高亢的基調再次重申論點,昭告讀者。作文主體部分貼合材料“以‘責任’或‘使命’為話題”的要求,選材精當、鮮活,大到院士楷模袁隆平,小到平民英雄甘宇、羅永、倪太高,無一不是在責任和使命的召喚下挺身而出,擔負起造福同胞的重任。無論是從“材料新鮮”的角度,還是從“語言有表現力”的角度,本文都做了極好的示范。
◆教師提純
議論文旨在以論證的方式闡明觀點,催人奮進,使人警醒。而新鮮的材料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于觀點的論證可謂錦上添花,能使觀點直抵人心,從而極大地增強論證的力度。
這篇作文在規范議論文的寫作上有哪些值得同學們借鑒的地方呢?
1.立意高遠,論述有力。
根據材料要求,本文以“使命”和“擔當”為中心詞,選取典型的事例,高度概括并深入解讀材料名言和事例,以致敬不同時代的楷模為號召啟迪當代青年,旨在引領青年們學習和發揚楷模精神,勇擔時代重任。論證大開大合,猶如戰鼓陣陣,鼓舞人心。
2.語言生動,深入人心。
縱觀全文,無論是比興式的開頭,還是比喻式的分論點,都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將道理論證得淺顯易懂,文采斐然又深入人心。另外,文中有不少對仗句,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既有力地證明了觀點,又使作文生動感人。
3.材料新鮮,引發共鳴。
本文除選取袁隆平院士的典型事例外,還選用了平民英雄甘宇、羅永、倪太高的事例,既體現大人物的擔當,又體現普通人的使命,論證了踐行使命擔當者都是可敬可愛之人的觀點,更是號召青年參與到“勇擔重任”的隊伍中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致敬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