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閱讀指要
訪談,即就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特定問題去訪問專家或知情者,請他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運用談話紀實的方式進行報道。
訪談的話題很廣泛,可以是對新聞人物的報道,可以是對某一新聞事件或者歷史事件的采訪和記錄,也可以是對正在發生的或人們普遍關心的某種社會問題進行的訪談。
這里要注意以下要點:訪談的目的性非常強,就某一特定的人、事、問題等進行展開;訪談的對象有很強的限定,是專家或知情者;訪談通常以答記者問、采訪紀實、訪談錄、對話錄等形式出現。
閱讀訪談,關鍵是迅速把握訪談的話題,分析訪談的表現手法,對訪談進行探究。具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快速準確地把握訪談的主要話題。
1.迅速通讀一遍全文,把握討論話題、主要進程、關鍵內容。
2.將訪問者和訪談對象的文字分開,先讀訪問者的問題,把握有哪些主要問題;再閱讀訪談對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內容。
3.重點精讀提問者提出的關鍵問題和訪談對象的關鍵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內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思想。
二、分析訪談的主要表現手法。
訪談文本的表現手法主要是針對提問者而言,提問者必須掌握基本的提問技巧。我們在閱讀時也要著重關注提問者的這一技巧。
1.提問的方法,或直接提問,或旁敲側擊??梢约毞譃椋?/p>
(1)趣問:采用一些詼諧有趣、形象生動的話題或提問方式進行發問,以消除陌生感,拉近雙方的距離。
(2)直問:不轉彎抹角,把想了解的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出來。
(3)推問:運用邏輯推理,提出問題。
(4)旁問:有意岔開,先談點別的事情,以此來制造輕松的氣氛。
2.訪談對象的回答有時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提問者會采用追問、延伸、對比等方式,使訪談順利、深入地進行下去。
(1)追問:對訪談對象剛剛陳述的疑點或沒有充分說明的地方進行追問,使訪談對象順著自己的思路繼續予以回答。
(2)延伸:對訪談對象沒有涉及的話題進行引導,可以拓寬領域,避免片面性。
(3)對比:有時,訪談對象就某一問題在回答時的陳述不盡相同,如果發現這樣的疑點可以進行對比提問,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對同一問題的觀點進行對比提問。
三、對訪談進行探究。
1.探究訪談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我們要通過了解訪談對象的主要事跡,分析他的人生價值,探討他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精神,在當前社會下有什么積極意義。
2.評價訪談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訪談的題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與當前整個社會或某些階層息息相關,因此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影響。閱讀時要將視野擴大,將該訪談放到當時社會的大背景中,聯系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主流思想文化、各階層的關注程度來進行對照,然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闡釋。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葉永烈:我愿把有限的生命
凝固在作品之中(節選)
葉永烈,1940年生,浙江溫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知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從11歲發表第一首詩,到80歲去世,葉永烈創作了超過3500萬字的作品,平均每年50萬字。知名媒體人舒晉瑜曾問他,不停歇地采訪寫作60多年,有沒有感覺厭倦過?他笑了:“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如果哪一天沒寫,空落落的。”
如今,我們還有太多的“為什么”希望得到先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跟隨舒晉瑜,在這次訪談中走近葉永烈——
舒晉瑜:小時候讀的書,都是來自哪里?哪些書對您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葉永烈:上中學時,我很愛讀科普書籍。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像一位忠實的向導,領著我進行了一次“室內旅行”,使我明白了自來水、襯衫、鏡子之類也有許多科學奧秘呢。有一次,我借到一本被翻得很舊的《科學家奮斗史話》,一口氣把它看完,接著又看了一通。我懂得了科學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奮斗”出來的。我還讀過《趣味物理學》《趣味幾何學》,我特別喜歡這些用文藝筆調寫成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讀物。后來,在上大學的時候,20歲的我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便得益于中學時代的這些閱讀。
舒晉瑜:您最初是從事科幻小說寫作的,是否了解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
葉永烈:我寫過一部不算厚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史》,被翻譯到英、美,德等國家。寫這本書的緣由跟當時的日本研究生武田雅哉有關。1980年,他來到上海復旦大學,專門研究我國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說。由于復旦大學沒有合適的人選擔任他的導師,便請我給予指導,當時上海圖書館有規定,外國人不能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資料。這樣,我被迫泡在上海圖書館里查閱,追尋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20世紀50年代,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那個時候的科幻小說多是寫給青少年看的;第二個高峰在1980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科學的春天”來臨,催生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繁榮。
舒晉瑜:您是當代最早從事科幻創作的作家,起步的時候,大概沒有預料到有一天,中國的科幻小說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吧?
葉永烈: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還有中國民眾科學素養的普遍提高,高科技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種種因素促成了科幻小說時代的繁榮。我已經徹底離開科幻小說。很多科幻小說的活動再三邀請我,我一概不去。我反感被稱為“科幻作家”。
舒晉瑜:您的很多科普作品被收入國內教科書,同時也被翻譯到國外。您認為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科普?
葉永烈:語文課本應當選一定比例的科普作品,使中小學生從小就對科學產生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從小對科學產生興趣,會使他們一輩子熱愛科學。當然,大家在為語文課本選科普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科學知識的準確性。
(選自《文化月刊》2020年6月號,記者:舒晉瑜)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葉永烈是著名作家,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3500萬余字的作品;他將寫作當作一種生活習慣,從未感覺厭倦,可謂生命不止,寫作不息。
B.舒晉瑜作為知名媒體人,關注葉永烈科幻小說的創作,對他在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領域的先行者地位給予肯定,并由此引入對相關問題的討論。
C.關于科普作品選入教科書的問題,葉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他特別強調,科普讀物內容雖然可以虛構 ,但一定要注意科學知識的準確性。
D.在葉永烈身上體現出的孜孜不倦的寫作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值得人們學習。
2.在訪談中,舒晉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對葉永烈進行采訪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