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穎

劉博強推著冰車修冰
不同的比賽項目,對冰場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冰壺要求冰厚3 厘米,冰球要求冰厚5 厘米,短道速滑要求冰厚3.5 ~ 4 厘米,花樣滑冰的冰則要凍到5.5 ~ 6 厘米厚。“因為在花樣滑冰比賽中,運動員有很多跳起旋轉和下落的動作,冰刀扎在冰面上的力量非常大,甚至有可能把冰扎透。如果冰不夠厚,冰刀就有可能扎到混凝土地面,導致運動員受傷。”劉博強解釋。他記得,有一段時間,首鋼園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的短道速滑冰場反復凍了又化、化了又凍。“運動員一過彎道,冰面上就甩出一層冰碴子,像小刀一樣立在上面。教練說,這樣的場地肯定不行,會劃傷運動員,也容易摔倒。”
后來劉博強才知道,短道速滑運動員過彎道時速度非常快,冰刀在冰面上會帶出許多雪花。一塊合格的短道速滑冰場,要求雪花落在冰面上不是冰碴子,而是雪沫狀的。
更多的時候,制冰師要把精力花在修冰上。
場館使用期間,制冰師需要不停地檢測冰的厚度,對應地去修復冰場的平整度。受損嚴重的,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凍。
除了冰場的厚度、滑度和平整度,制冰師日常還需要掌握澆冰用水的溫度、除濕機的除濕量和室內外溫差等,據此綜合判斷冰場的實時情況,并根據季節氣候不同來調整設備參數。
“所有場地的修冰難度加起來,都沒法與冰壺場地比。”劉博強說。
在所有室內冰上項目中,冰壺賽道的制冰,是公認難度最大的。劉博強做了一個時間上的比較: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和冰球的場地,一個工作人員駕駛掃冰車,10 分鐘就可以修整完成。但冰壺場地一次修冰,需要4 個人同時工作2 小時。
這是因為冰壺場地對平整度和滑度要求非常高。“一般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對場地平整度的要求是,任意3 平方米區域高度差不超過2 毫米,但冰壺場地的要求是,沒有最平,只有更平。”
與其他項目場地不同,冰壺賽道表面并不光滑,而是有一層凸起的小冰粒,被稱為“冰點”。制冰師在賽道上制作“冰點”的過程被稱為“打點”,每一次修冰,就意味著需要重新進行一次“打點”。“打點”的技術難度極高,一條標準賽道從頭到尾打一次點用時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點的大小、厚度、密度、溫度對比賽都有影響。因此,冰壺場地對制冰師的技術要求也極高。
為了測試冰壺場地的平整度和滑度,劉博強摸透了冰壺的比賽規則,也常常自己練習投壺。“如果冰場的平整度和滑度不合格,冰壺就無法按照戰術設定抵達運動員想要投放的位置。到了正式的國際大賽中,如果場地冰面滑度與訓練時的冰面滑度不一樣,運動員還得臨時調整戰術。”
劉博強坦言,這當然也是對運動員臨場調整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考驗。“但如果制冰師能讓運動員平時訓練的場地盡量與國際大賽的場地一致,就可以幫助他們減少這樣的不利因素,取得更好的成績。”
(摘自《新京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