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哈利·波特》的人,心里可能會有一個隱隱的疑問:既然斯萊特林學院培養(yǎng)的都是壞人,霍格沃茨為啥不取締了它呢?
在電影第一部的開始,羅恩就告訴哈利:“壞魔法師都是從斯萊特林出的。”直到最后一部的結(jié)尾,哈利的小兒子阿不思還在追問:“萬一我被分到了斯萊特林怎么辦?”所以,斯萊特林為何存在?
思考之后,我的解答是:霍格沃茨之所以容忍斯萊特林學院的存在,不是因為學校有什么理由要這樣寬容,而是學校壓根沒有權(quán)力不這樣寬容。霍格沃茨這所學校是格蘭芬多、斯萊特林等四個學院組成的一個“聯(lián)盟組織”,四大學院與學校的關(guān)系,不是上下級的關(guān)系,而是“主客關(guān)系”,且是四大學院為主,霍格沃茨為客。這就是學院制。
在現(xiàn)實中,英美有些大學就是這樣的“學院制”。比如,劍橋大學就有31 個學院,包括“圣三一學院”“達爾文學院”“丘吉爾學院”等。
中國也曾掀起過“學院潮”,但有些學院只是×× 系換了個名字而已,不是真正的學院制。
真正的學院制里,“系”和“學院”是兩個各自獨立的體系。“系”直接隸屬于大學,負責教學和科研,是學生讀書學習的地方。而“學院”則是獨立的,它們一般不以專業(yè)方向,而是以創(chuàng)始人、贊助者或宗教概念來命名,更像一個社團。就像《哈利·波特》中那樣——同一個學院的學生可能主修不同的專業(yè),同一個主修方向的學生卻可能來自不同的學院。
一般來說,同學院的學生是比同主修方向的學生更“親”的,甚至有相似的氣質(zhì)。不同學院還會彼此較勁。劍橋的圣三一學院和克萊爾學院,就曾為誰才是劍橋最好的學院而“斗”過。
而在西方學院制大學里,“學院”的權(quán)力很大。比如劍橋就規(guī)定,學生在入校前首先是被各個學院挑選,而后才是被學校的系挑選。所以嚴格意義上說,這些學生不是被大學錄取了,而是被該大學的某個學院錄取了。
在《哈利·波特》中,自卑的哈利曾害怕沒有任何一個學院肯要他。同樣在現(xiàn)實中,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一個學院認為他的素質(zhì)符合標準,那他根本進不了學院制大學的門。也正因此,學院制大學里的學生對自己學院的歸屬感甚至比大學更強,很多校友的捐款都是捐給某個學院的。各學院財政獨立,自負盈虧,學生交的學費也會被分為大學學費和學院費兩部分。
西方的學院與大學的關(guān)系,確實是如《哈利·波特》里那樣:有聯(lián)系,但又彼此獨立,學院為主,大學是客。
這種學院制是怎么來的呢?
作者羅琳在小說中暗示過:霍格沃茨這所學校,其實是格蘭芬多、斯萊特林、拉文克勞、赫奇帕奇這四個魔法師朋友“拼團”湊的。他們都想帶學生,覺得很多設施可以共享,所以就湊在一起組團辦學。但組團歸組團,彼此的界限是很清晰的。我們理念不同,就不要強行達成思想統(tǒng)一。所以也就有了格蘭芬多喜歡勇敢、斯萊特林偏愛純血、拉文克勞重視才能、赫奇帕奇鼓勵勤奮的傳統(tǒng),其實是這些創(chuàng)始人各自的偏好。
在歷史上,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最早起源也是這樣。先是出現(xiàn)了一批“能人”想要收學生,但一個人單獨帶學生成本太高,老師們也不可能樣樣學問都精通,于是他們把各自的“學院”并到一起,組成了最早的大學。
在拉丁文中,“學院”是Academia,是柏拉圖在阿卡德米開辦的學院的名字,是圍繞一個學者建立的“ 私塾”。而“ 大學” 是Universitas,最早是行業(yè)工會的意思。所以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大學其實是一個由一群以學者為中心的私塾,并聯(lián)合在一起組成的行業(yè)工會。
我們不妨做個聯(lián)想,如果兩千年前,諸子百家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設一所大學,會是什么樣呢?
這所大學里會有孔子擔任院長的“儒家學院”,孔子平時開課教周禮,要求自己的學生有“仁”的精神。也會有老子、莊子牽頭的“道家學院”,老子講古籍,莊子講故事,回學院再跟自己的學生精研道家思想。還有墨子領(lǐng)班的“墨家學院”,墨子開課教物理,回學院再講“兼愛”“非攻”。也不妨讓韓非、商鞅來辦個“法家學院”,在學校公開課上講律法與吏術(shù),回學院再跟自己的學生鼓吹“有道之國,務在弱民”之類的思想。
那在這個“春秋大學”里,崇尚仁勇的“儒家學院”可能會像格蘭芬多,而強調(diào)術(shù)勢的“法家學院”則類似斯萊特林。
但古代中國始終沒有出現(xiàn)Universitas 的傳統(tǒng),百家始終爭鳴而無法共鳴。各派的“術(shù)”不共享,“道”更不能相容。所以中國古代的學術(shù)機構(gòu),始終停留在私塾、書院,即一種主張,以一兩個學者為中心,結(jié)成團體。
回到“為什么不取締斯萊特林”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思考:即便霍格沃茨真的有權(quán)直接將斯萊特林學院取締了,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
答案顯而易見:即便繼承某種傳統(tǒng)的學院可以被取消,但有這種思想傾向的人是沒辦法取消的。
如果霍格沃茨沒了穿綠袍的斯萊特林,那么穿著其他學院袍的隱藏斯萊特林們就會出現(xiàn)。各派主張者之間的矛盾會激化,而對立將從明處轉(zhuǎn)向暗處,從學院之間轉(zhuǎn)向各學院內(nèi)部,人們會陷入一場永無止境的互相懷疑、互相猜忌中。所有學生在晨起之后,都可能會警惕地懷疑他的室友:“他是不是一個潛在的斯萊特林?”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當斯萊特林的精神被規(guī)定為非法,剩下三個學院的精神也就無從真正被繼承了。
更要命的是,取締斯萊特林會開啟一個邏輯鏈——如果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可以把斯萊特林學院取締,那么魔法部是不是也就有權(quán)力將霍格沃茨取締呢?更進一步,麻瓜要取締整個巫師界,是不是也合法呢?那么,這個學校、這個社會的合法性,將無從建立。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反直覺的結(jié)論——容忍、尊重看起來不討其他學院喜歡,甚至有些“邪惡”的斯萊特林,恰恰是霍格沃茨得以存續(xù)的原因。
其實,哈利·波特與伏地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伏地魔始終在以人的身份、主張,甚至是否聽命于他進行畫線,并對線另一邊的人肆意施加暴力。而哈利在兒子阿不思問自己被分到斯萊特林怎么辦時,說:“這對我們不重要。”
這是一種寬容與尊重,不以身份、主張畫線的寬容與尊重。
(摘自“海邊的西塞羅”微信公眾號,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