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不斷取得突破。中宣部等4部門公布了兩批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覆蓋1433個縣區。目前,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渡江戰役用的“小木船”、剪開的“半條被子”、長征路上的“扁擔”……革命文物以實物為載體,體現了一代代革命者為國為民的情懷、愛黨愛國的豪情壯志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針對不同人群推出“菜單化服務”,培養志愿講解員,組織宣講團走進學校、企業、鄉村、社區……這些更貼近群眾、更有親和力、更符合人們信息獲取習慣的新舉措,不僅傳播了革命文化,還發揮了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
觀點一覽
革命文物見證光榮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類型多樣、數量眾多的革命文物資源,需要不斷挖掘內涵、創新傳播方式,講好革命文物的故事,增強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同時,還要積極探尋更多滿足群眾需求、緊跟時代潮流的傳播方式,擴大革命文物資源的影響力。
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作為革命文化的傳承人和發展者,肩負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重任,要永葆革命銳氣,勇做時代先鋒,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