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現
我愛山,我也愛海;我愛山的崇高,雄渾,威嚴,我也愛海的寬容,偉大,汪洋。如果拿這種東西來象征人格的話,我也就最崇拜這兩種人格。我是在山國里生長的人,我們的庭園是包圍在糾紛的群山之中,我曾經有一個很長的時期,朝朝暮暮晤對著山上的城墻,荒墳,古廟,茅屋,圮屋,圮塔與松林。我還穿著線耳草鞋,走過蜿蜒的龍蟠的九溪十八澗和蠻荒的山路。我個人對山的知識比對于海的知識多得多。海,我卻很少有機會去接觸,或者去細細地領略。說句真話,有時候我更偏愛我們的祖國的黃河和揚子江;那兩條水的天險,波濤,泥沙,與嗚咽,能夠給我們以更深的刺激,引起我們對于國家的命運的興嘆。我們目前需要的生命的呼號,巨浪掀起,掙扎,搏斗,像我們那古老的江河一樣。不過,海,在寧靜的時候,我們也同樣需要它的寬大,海涵,來培養或擴充我們的人格。我覺得我們在國難嚴重的時期,應當學咆哮的江河;在太平時代,才應當學浩渺的海水。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島住了一個星期。青島的市政,柏油的馬路,巍峨的建筑,蓊郁的樹木,自然值得稱贊;但是我并不怎樣注意,我每天的生活總是海邊去散步,拾蚌殼,或者默坐,遙對著海景。海風拂拂地吹到我的臉上,雖然帶著一點腥氣與咸味;然而阻止不了我對于海的傾慕,對于海的陶醉。
我剛到青島的那天,便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寫道:
“……黃昏時候,火車漸漸地走得緩慢起來,浩瀚的大海便展開在我們的眼前。參差不齊的帆檣嚴密地排在海邊。太陽不見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動著。天連水,水連天。云翳在遼闊的天空中幻變成各式各樣的形體:有的像飛禽,有的像走獸,有的像層疊的山峰……”這是青島海景的第一次給我的印象。
次日早晨,空氣異常潮濕,在細雨蒙蒙的飄飛中,我一個人便跑到海濱去散步。一出站,走不上幾步,我的眼鏡便被雨打濕了,簡直分辨不出路徑來。終于走到海濱公園,我坐在一張褐色的石桌前,面對著大海。桌下便是一帶嶙峋的巖石,有幾個日本女孩在那里尋找海蟹與海螺,跣著腳跑來跑去,好像在平地上走路的樣子。海上的左岸的輪廓,比較分明,迤邐著房舍而行,紅頂黃墻堆積在綠樹叢中,由海邊蔓延到高坡上去。山巒起伏在灰色霧榖里面,景象極其迷蒙。對面是一片鑲嵌著綠林的小島,左邊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兩三點帆影在海上起伏;遠的模糊,近影清晰。海水的呼嘯,像深山里一萬個瀑布聲。海面有一碧萬頃的波瀾在搖動。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變化迅速,不可捉摸。有時像充滿了憤怒,嘩嘩地抨擊著海岸;有時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巖石來,又跳回去,比小孩子還活潑。
我沉醉了,我長年郁悶著的心胸,得到了暫時的疏解。到了午飯的時候,我還是依戀著不肯回到旅舍去。
(選自《去海的那一邊》,有刪改)
技法提煉
1.細致觀察,抓住特點。
蘇軾有《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于觀賞廬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獲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而老舍先生筆下大興安嶺的山勢則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同樣是山,或層巒疊嶂、連綿起伏,或孤峰屹立、怪石嶙峋;同樣是水,或煙波浩渺、橫無涯際,或奔騰咆哮、氣勢磅礴……景物各有不同,而青島的海的獨特妙處,被蹇先艾先生一一記錄筆下。
2.動靜結合,畫面生動。
自然景色總是沉靜的,但又在不斷地運動與變化之中。景物有靜態與動態的區別,寫景時既要注意靜態的景,又要善于描寫景物的動態,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者先寫近處的巖石、海蟹、海螺,再寫遠處的小島。茫茫的海水,由近及遠,勾勒出了一幅壯觀的“海景圖”。文中運用了“充滿了憤怒”“跳上”“跳回去”“活潑”等擬人化詞語,以及“嘩嘩”“一小股一小股”等修飾海浪的詞語,讓海浪的形象更為生動,給人以畫面感,展現了大海的生命力。
3.借景抒情,以情觀景。
正所謂“情隨物遷,辭以情發”。景是外在的,情是內在的,景是情產生的基礎,情是景的產物。寫景的最終目的是要表達人的情感。可多加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景物帶有人的特點,讓景物有神韻。有了真情實感,才能更好地表達文章中心,抒發作者的情懷,使讀者從文字中真切體會到景美、物美、情美。在這篇文章的結尾,作者因為眼前之景,常年郁悶的心情得到了暫時的疏解,不再執著于眼前的困頓與自身的煩惱,點明了主題,升華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