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

免去理性分析的認知環節,在緊急情況下做出判斷,一下子抓住機會……無論是在進化層面上還是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直覺無疑帶來了一定好處。科研人員也肯定了這一點,但這有一定的條件。
根據荷蘭社會心理學家雅普·迪克斯特霍什于2006 年公布的研究結果,當一個問題包含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時——比如選擇一套公寓或最合適的求職者,相信直覺比花時間進行分析更加有利。
在其中一個實驗中,迪克斯特霍什要求他的學生從4 款汽車模型中選出最好的1 個。一組學生只考慮4 項特征,而另一組則需要考慮12 項參數;并且一些學生有4 分鐘的時間專心思考這個問題,而另一些需要同時進行拼詞游戲。結果是,問題的變量越少,學生們通過有意識地思考做出選擇所需的時間越長。反之亦然。當問題比較復雜時,正是那些沒有時間思考的學生做出了最佳的選擇。
在完成另一件任務的同時讓大腦自動思考,靈感就會突然出現。2016 年美國心理學家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這種由“整體性”直覺產生的解決方案優于系統推理得出的解決思路。在實驗中,參與者需要解開一些字謎。比如,研究人員給他們3 個單詞“break”“light” 和“time”,要求他們找到一個能同時和這3 個詞組成新詞的詞(此例的答案為“day”)。實驗結果再次展示了直覺的強大:突然得出的答案,正確率為94% ;而分析得出的答案,正確率僅為78%。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相信所有的第一印象和想法?別急著下結論,因為有時,直覺會蒙蔽人的雙眼,大腦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20 世紀80 年代,以色列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實驗指出,問題的表述方式會對決策產生影響,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框架效應”。他們給參與者設置了一個危機場景:假設美國需要應對一場新流行病,后者可能導致600 人死亡,而應對方案有兩個。研究人員向第一組志愿者提供了以下兩個方案:若選擇方案A,則有200 人可以得救;若選擇方案B,則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所有人都能得救,有三分之二的機會無人得救。大部分被試者選擇了第一種方案。研究人員對第二組介紹方案時換了一種說法:若選擇方案A,則有400 人死亡;若選擇方案B,則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所有人都不會死,有三分之二的機會所有人都會死。這一次,參與者選擇了方案B。
要注意的是直覺不是沖動,不要在情緒激動時憑直覺做決定,此時你的直覺信號會受到干擾。比如,如果剛剛中了彩票或者失戀了,最好先恢復冷靜,然后再做決定。
同樣,不要將直覺和原始沖動混為一談。比如,饑餓、恐懼,它們都與生存的本能有關。想吃一整塊巧克力并不是一種直覺,而是腦中的獎勵系統發揮了作用。不僅如此,20 世紀70 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了被稱作“歸因誤差”的心理機制。一群男子需要通過一座位于峽谷之上的懸索橋,或一座更加堅固、更令人安心的硬質橋梁。一名年輕女子在對岸等待他們前來填寫調查問卷,并給對方自己的電話號碼。結果,在給這名女子打電話的人中,走懸索橋的男子人數是走硬質橋梁的5 倍。前者在通過搖搖晃晃的懸索橋時感到的恐懼,使其產生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加速、腎上腺素上升等。他們將這種恐懼誤以為是一見鐘情!
此外,也不能用直覺去預測一些發生概率極低的事件,比如,在乘飛機時產生飛機即將墜毀的不祥預感。此時發揮作用的是恐懼而非直覺。
大部分科學界人士都信奉這樣一條黃金法則:只在自己精通的領域相信自己的直覺。唯獨這種直覺是準確、可信且有效的。總之,只有不斷練習,直覺才會真正發揮作用,且直覺的準確性隨年齡增長會越來越高。無論在哪個領域,只要花了時間,人們都能在自己選擇的領域成為憑直覺行事的人。
而通常成為專家平均需要10 年的從業經驗或者1萬小時的練習。因此,真正的問題是,打算為培養良好的直覺投入多少時間,以及在哪個領域投入時間。
(摘自《新發現》2021 年第10 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