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強
胃酸對人們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當缺乏或分泌過少時,可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而當分泌過多時又會引起胃灼熱、燒心等不適,可導致潰瘍甚至出現胃腸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為了抑制胃酸,人們先后合成了西咪替丁(19 76年上市)和奧美拉唑(19 8 7年上市),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了“替丁”類和“拉唑”類兩大類抑酸藥。
從抑酸機制上看,“替丁”類藥物是通過阻斷壁細胞的H 2受體,來達到減少胃壁分泌酸量的目的,可抑制包括基礎胃酸和膳食刺激胃酸的分泌。“拉唑”類藥物則是一種酶抑制劑,可抑制中樞或外周介導的胃酸分泌,具有抑酸作用強、特異性高、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因此,目前在臨床上已經達成的共識是,相較于“替丁”類藥物,“拉唑”類藥物的抑酸作用更強,持續時間更久。
對于酸性相關的消化系統疾病,目前在臨床上首選的是“拉唑”類藥物。它可與鉍劑、抗菌藥物(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組成4聯方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對于藥物性胃炎,如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消化道損傷,“拉唑”類藥物也優于“替丁”類藥物。
不過,“替丁”類藥物也有它的“專長”。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時,當“拉唑”類藥物效果不明顯時,出血后應盡早使用H2RAs注射劑。
既然“替丁”類藥物與“拉唑”類藥物均有抑制胃酸的作用,那么兩者是否可以一起服用,以達到更強的抑酸作用呢?目前,確實有研究表明在晚上使用“替丁”類藥物,在當天早些時候服用“拉唑”類藥物,比單獨使用“拉唑”類藥物更能抑制胃酸并改善胃酸反流癥狀。
但基于藥理學方面的考慮,仍舊應當盡量避免二者合用,以免降低“拉唑”類藥的效果。除非患者存在嚴重“夜間酸突破”的情況,即晚上2 2時至次晨8時,胃內pH值小于4的時間持續超過60分鐘,并出現嚴重的燒灼感、泛酸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