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環
(農安縣高家店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農安 130227)
我國是農業大國,玉米種植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歷史,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單位面積產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現已成為僅次于水稻的國內第二大作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飼料作物和工業原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區域,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無霜期130~170 d,全年平均降水量400~800 mm,集中在7—9 月。
東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位于大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總面積約為35萬km2,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14 個縣(市)[1]。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鈣土、潮土及草甸土等為主,光照充足,非常適宜種植玉米,是我國玉米的主要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資料顯示,隨著玉米市場收購價格的持續走高,農民對于發展玉米生產的熱情逐漸高漲,截至2021 年底,遼寧省玉米播種面積為272.40萬hm2,較前一年增加2.49 萬 hm2;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為543.33 萬 hm2,較前一年增加140 萬 hm2;黑龍江玉米播種面積為600.00 萬 hm2,較前一年增加13.33 萬 hm2。
玉米作為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研究、推廣先進的玉米種植技術、高效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墑情、降低生產成本是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玉米產業高效發展的關鍵。
根據東北地區的土壤、氣候等特點,應選擇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生育期適宜的優質新品種。在選擇品種時應注意以下4 條原則。1)具備良好的高產、穩產特性。所選品種應保持品種特性不退化,產量連年保持在較高水平。2)結實性好、抗倒伏。應選擇果穗大小適中,一般在16~20 cm,籽粒飽滿,粒深軸細,出籽率在88%以上,同時次生根和支持根及植株莖稈韌度較強的品種。3)適合全程機械化。應選擇籽粒含水量、秸稈粗細度、水分和穗位整齊度等適應大面積機收的優質玉米品種。4)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應選擇對不同地區土壤、水分、光照等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強,耐旱、耐鹽堿性好,同時對種植區域高發的病蟲害具有較強抗性的優質品種,如先玉335、鐵研26、丹玉69 等。
玉米生長周期較長,易受氣候環境及病蟲害的影響,經過預處理的種子能對病蟲害和環境傷害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2]。1)要對所購買的種子進行精挑細選,可采取人工+機械的方式,剔除其中蟲粒、壞粒、霉粒、小粒及雜質,保證種子顆粒健壯飽滿,一致性強。2)進行晾曬、浸種、拌種和包衣。拌種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長,增加須根量,提高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并有助于抗倒伏,如將100 kg 種子+600 g 粉銹寧藥劑充分混合拌種,有助于苗齊苗壯,實現高產穩產,還可用生物鉀肥、吸水劑、抗旱劑等進行拌種;藥劑包衣可有效防止蠐螬、金針蟲等害蟲,并減少根腐病和絲黑穗病的發生率。3)播種前檢測種子發芽率。種子純度應高于97%,凈度高于98%,含水量低于14%,發芽率大于95%。
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理化性質好、保水保肥、排灌方便且交通便利的地塊,忌土壤黏重板結、低洼、濕度大和鹽堿地塊[3]。種植玉米盡量避免連年重茬,應與大豆、馬鈴薯等作物適當倒茬或間種,豆科植物能夠對土壤起到良好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在深耕、深松的基礎上,配合翻、旋、松等土壤耕作措施,有條件的種植戶可在每年秋季采收后結合底肥的施用進行土壤深翻作業。每年秋季玉米采收后至土壤上凍前,每667 m2施入腐熟農家肥1500~2000 kg,并配合粉碎玉米秸稈、花生殼及微生物菌肥作為底肥。秸稈營養基質可大大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改變土壤理化性能,破壞玉米螟及地下害蟲的寄生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當地表以下10 cm 左右土壤溫度穩定在8 ℃以上,氣溫穩定在12 ℃以上,土壤田間持水量在60%以上時即可進行搶墑播種,一般情況下,播種時間在當年4 月。實際生產中,為實現早播、一播全苗、齊苗、壯苗和高產穩產,東北地區普遍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
玉米免耕種植技術是在保留原地表覆蓋物的前提下,進行機械化免耕播種作業,不翻動土壤,減少作業次數,降低勞動力投入和資源消耗,在大幅度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的基礎上,還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自我修復能力,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可耕作性,是玉米種植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4]。
免耕播種比較適合東北干旱冷涼地區,機播時間比人工播種提前2~3 d,有助于避免農忙時勞動力短缺。采用機械免耕播種,玉米整體出苗率高、出苗均勻、長勢健壯。在進行玉米免耕播種作業時,干旱或沙地播種深度通??刂圃?~7 cm,基質覆蓋深度通常為8~10 cm。秸稈粉碎后混合有機肥作為底肥,給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營養物質,各種微生物數量和酶活性明顯增加,土壤生物活性提高,減少水分蒸發,提高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結問題發生,更解決了傳統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根據東北地區玉米生產實際以及土壤類型,建議采用牽引式重型免耕播種機,該機型適用于壟側播、壟上播、平播等多種作業方式,適用于寬窄行播種,秸稈全覆蓋、半覆蓋、高留茬地塊均可使用。該機型具有以下多種優勢:1)切斷秸稈,清理種床;2)種床整形,為播種奠定基礎;3)播種位置精準,粒數精準;4)開溝仿形同步,播種深度一致;5)播種施肥同步進行,省時省工;6)覆土均勻,不攪亂土層;7)覆土鎮壓一次成型,鎮壓效果好;8)設有播種監測裝置,避免重播、漏播。
為進一步增加單位面積玉米株數、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依靠群體效應增加產量,東北地區廣泛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改變原有的整地模式,將傳統的一壟一行改為一壟雙行,壟臺寬度約70 cm,擴大為原來的3倍,壟間距100 cm。大行距保持在80 cm 左右,小行距控制在40 cm 左右,每667 m2保苗3500~4500株。播種時在大壟上錯開前一年的根茬約10 cm 進行免耕播種,減少上年根茬對播種作業的影響,保證作業穩定、不掉壟,播種后形成寬窄行,具有明顯的行邊效應。與普通玉米播種機相比,大壟雙行免耕播種機只需要將覆土圓盤改為單圓盤覆土器,只在根茬一側覆土,兩側安裝穩定裝置,增加作業穩定性,降低機具成本又保證播種質量。
玉米的生育期較長,因此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適時追肥[5]。1)玉米拔節期。每年的6 月初到7 月上旬,每667 m2溝施復合肥25~30 kg,注意施肥后及時灌水。另外,有條件的可以在此時進行葉面噴肥。2)孕穗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5~20 kg,并結合土壤墑情適量灌水。3)灌漿期。每年的9 月初玉米進入生殖生長期,應提高磷鉀肥的施用量。
玉米整個生育期需水量較多,在地塊選擇時應注意具備灌溉條件。重點抓好3 個重要的灌水時期,在確保灌透、灌足的同時注意節約用水。1)灌好頭水,在拔節孕穗期(6 月初至7 月上中旬)及時澆灌;2)抽雄期(7 月20 日左右),根據苗情和水分狀況灌水1~2次;3)灌漿期(9 月初),灌水1~2次,避免根系出現早衰。
地膜覆蓋技術已經有60 多年的歷史,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農作物栽培。在北方干旱地區,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技術在玉米節水增效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東北干旱地區春玉米栽植過程中,利用大型聯合播種機實現一次性起壟、覆膜、打孔、播種、施肥,大大節省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了地溫,實現了搶墑播種、一播全苗。黑色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在提高地溫的基礎上,增加微生物活性,有利于根系生長,根系吸水吸肥性越好抗旱性能越強。黑色地膜具有良好的抑制雜草生長的效用,減少了化學除草劑除草和人工除草對環境的污染,省時省工。
用72%都爾+50%甲草嗪或50%安威乳油噴霧于地表,可用于禾本科和闊葉雜草混生地塊的草害防治。播后苗前,用90%乙草胺或72%的異丙草胺防除禾本科雜草;用70%甲草嗪或50%唑草酮防治闊葉類雜草。苗后,在玉米3~5 片葉、雜草2~4 葉期,用4%玉農樂懸浮劑+40%阿特拉津膠懸劑進行莖葉噴霧防除。
導致玉米禿尖主要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是籽粒敗育,外部因素則包括種植密度過大、光照量不足、水肥供應不足等。實際生產中,優先選擇鄭單958、東單6531 等不禿尖的品種,每667 m2種植株數保持在3500~4500株,保證每一株玉米個體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光照和水肥供應,減少禿尖現象的發生;抽穗前10 d,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后的30 d內,是玉米對水分需求的高峰期,應確保植株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確保田間持水量在16%以上,同時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
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積極采取選擇優質抗病品種,與黃豆等豆科作物合理間、套種,大力推廣農家肥,及時清園等措施。
6.1.1 葉斑病
大、小葉斑病是東北玉米種植中常見病害,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和苞葉,嚴重時玉米葉片上的病斑會融合在一起,導致葉片變黃甚至引起植株死亡。1)應選擇鄭單958、丹玉69、東單6531等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起到預防效果。2)改良播種模式。應盡早播種,即每年的4 月中下旬之前完成播種,使玉米提前進入抽雄期,避免抽雄恰逢雨季因濕度過大誘發大、小葉斑病發生。此外,應及時清理田中的病株、采用寬窄行種植技術,并將平播改為間套種。3)病害發生后,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在抽雄期噴施1~2次,每隔10 d 噴施1次,進行化學藥劑防治。
6.1.2 褐斑病
生產中可通過輪作倒茬降低土壤中病菌基數來預防褐斑病,因此施用的農家肥必須充分腐熟。褐斑病發生時,可選用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0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等進行化學藥劑防治。用藥時,除了要注意每種藥劑的使用濃度外,還應控制其用量。
6.2.1 玉米螟
玉米螟能為害玉米的各個部位并持續整個生長季,其中幼蟲對玉米為害最重,是防治的重點。1)要選用鄭單958、丹玉69 等抗逆性較強的優質品種,利用深翻減少土壤中的蟲源。2)利用玉米螟的趨光性,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1 盞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可有效防控2.0~3.3 hm2,于每天21:00 至翌日凌晨開燈對玉米螟進行誘殺。3)在玉米花葉量20%以上時噴藥,并在大喇叭口期用藥1~2 次。50%乙基對硫磷乳劑1 kg兌水10 kg后拌入50 kg過篩的細爐渣,撒入大喇叭口內;或用5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滴灌雄穗花絲。
6.2.2 粘蟲
近幾年,東北地區玉米粘蟲發生較重,導致玉米減產甚至絕收。生產中通過及時清除田間秸稈,消滅潛伏在秸稈中的蟲蛹;輪作倒茬結合淺耕滅茬等方式減少粘蟲的成蟲基數;在粘蟲產卵期通過人工摘除等方式降低粘蟲密度;利用黑光燈或糖醋液對粘蟲進行誘殺;利用粘蟲的天敵(蛙類、寄生蜂、鳥類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