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璟
(昆明市社會科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和保障。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明確指出,2021 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1];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2]。近年來,云貴川三省黨委、政府和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采取措施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為總結先進做法和經驗,調研組赴江口縣閔孝鎮魚良溪村、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石林縣圭山鎮矣美堵村和宜良縣九鄉鄉明月村進行實地考察。
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找到突破口到持續健康發展,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郫都區、江口縣和石林縣對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多方探索,對促進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作用。
戰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西部,屬郫都區、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三區、市交界地,地處橫山腳下、柏條河畔,距成都市40 km,是成都市“綠色戰旗· 幸福安唐”鄉村振興博覽園的核心區,也是“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戰旗村景區”組團的核心區。
戰旗村秉承“組織建在產業上、黨員聚在產業中、農民富在產業里”的理念,按照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的思路,探索新業態、新模式,集中力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都市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1)成立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統一運營集體性建設用地等集體資產。2)引進7000 余萬元的社會資金建設特色商業街,打造大地景觀333.33 hm2,建成生態濕地、郊野公園和20 km 的鄉村綠道。3)將戰旗村創建為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景區年接待游客量達110 余萬人次。2020年,戰旗村產業產值達3 億元,村集體資產超8000.0 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 萬元。田園風光和鄉愁意境已成為戰旗村吸引游客的核心競爭力。
魚良溪村位于江口縣閔孝鎮東部,距江口縣城20 km,是銅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縣、鎮產業結構調整示范村,以及貴州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魚良溪村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村黨總支書記楊再煉于2014 年創新提出“十個一”工作法,黨總支按照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要求,開展“黨員身份亮一亮、黨的精神學一學、惠民政策講一講、產業發展帶一帶、群眾困難幫一幫、矛盾糾紛勸一勸、群眾意見聽一聽、個人不足找一找、履職踐諾評一評、名利好處讓一讓”等活動,建立了“民心黨建+”的工作格局。在村黨組織帶領下,利用S303 和S305 穿境而過的優越交通條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挖掘黑皮甘蔗、富硒西瓜品牌優勢及魚良農業公園、魚良溪大峽谷等自然文化資源價值,以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拉動城鎮經濟增長。當前,魚良溪村已成為當地聞名的富裕村,形成了春賞梨花、夏啖西瓜、秋捕泥鰍、冬采草莓的全季節性的農事體驗活動及梵凈山觀光旅游活動。2020年,魚良溪村1082 戶實現戶均增收5390元,4588 人實現人均增收2670 元。
矣美堵村位于石林彝族自治縣東南部,2020 年1月矣美堵村被列為昆明市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創新實驗村。近年來,矣美堵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鄉村旅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動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果園變樂園、農產品變旅游商品等產業發展模式,構建全鏈條生態產業體系,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矣美堵村根據綠色發展理念,圍繞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生物多樣性優勢,打造康養休閑、科普研學基地;圍繞“云南人民鬧革命,圭山打響第一槍”的革命歷史,依托朱家壁墓、革命紀念碑、“一支人民的軍隊”紀念廣場,打造紅色教育、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圍繞彝青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挖掘傳統民宿、歌舞、服飾、習俗、餐飲等文化,打造“云上人家· 秘境彝青”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為不斷增強民族文化創造活力,2020 年至今,市縣兩級財政累計投入1300 萬元用于矣美堵村的開發建設。矣美堵村結合“綠美云南”行動計劃,對村莊道路、庭院、隙地旁、村內房屋的外立面進行綠化、美化改造,并將彝族的彝青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改造,建設美麗鄉村。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矣美堵村正加快建設高端旅游服務中心、高端休閑度假民宿及農家樂客棧等第三產業服務中心,引入鄉村振興開發有限公司模式,聘請鄉村CEO,逐漸形成集旅游觀光、農業生態、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新型少數民族村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明月村處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鄉西北,包括明月、阿路龍、大比者等11 個自然村域。2019 年始,明月村委會引入縣級龍頭合作社——騰欣烤煙合作聯社,以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出發點,打造高質高效連片水稻示范種植基地,挖掘傳統文化及民俗,將核心區錯落梯田、阿路龍彝族古村、石板河生態秘境等鄉村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發展沉浸體驗式農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初步建成現代化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合作社聚焦“有生態、有特色、有基地、有規模、有主體、有業態、有市場、有品質、有智慧”九大要素,已投入資金1200 萬元打造三角梅景觀道路3800 m,種植彩色水稻3.87 hm2,種植高品質水稻133.33 hm2。依托阿路龍田園綜合體,村民每戶每年僅田租一項就可增收4100元,農戶不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合作社的務工收入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四地干部思想解放、創新進取、風清氣正、勇于擔當,給調研組留下深刻印象。于四地接觸到的“三農”干部、宣傳干部、鄉鎮干部及村干部成員均熟悉鎮情村情和本職工作,對家鄉充滿熱愛,對鄉村發展盡職盡責,既扎實穩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又積極學習新思想、創新鄉村發展模式。魚良溪村黨支部書記在擔任村支書期間,助殘、助困,帶頭攻堅,被當地村民稱為當地產業發展的領路人、村組干部的當家人、優良傳統的守護人、鰥寡孤獨的貼心人。戰旗村黨支部書記雷厲風行,銳意進取,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群眾走出一條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相融合的發展之路,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戰旗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繼續“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承諾。石林縣干部全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要求,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齊心協力,嚴把生態保護關,在農業農村發展中著力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使“三農”工作從大開發向大保護轉變。
政府、鄉村與投資方之間的良好互動是四地鄉村振興取得積極成效,農村集體經濟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之一。1)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政府在規劃、項目選點、選商等各環節、各方面都應做到因地制宜和精準發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農民和投資者的風險,確保工作的有效性。2)政府統籌建立長效預警、管控機制,推廣“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將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將幫扶政策措施與貧困群眾參與掛鉤,提高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能力。3)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發展模式,三社(合作社、信用社、供銷社)融合促三變,盤活村級集體資源,助推產業升級,壯大集體經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4)因地制宜共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創新產業引導、資源開發、資產盤活、中介服務、資本運作和扶貧開發等發展模式,并積極拓展村社共建新領域。5)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產業資本投入。政府高位統籌,整合各類上級和本級財政資金。例如,成都市充分發揮政府平臺公司融資功能,鼓勵各區(市、縣)采用 PPP 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對一些支撐性的關鍵項目進行投資建設[3]。
圍繞農村產業發展這一重點,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農旅結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4]。1)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石林縣立足本地特色優勢,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圍繞高原糧倉、特色經濟作物、山地牧業、高效林業,以一家一戶的農林經營主體、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為重點,著力打造石林特色農業品牌。2)延伸農業產業鏈。貴州省江口縣以特色農業為基礎,建設冷水魚培育、養殖科技園,配套發展產業研發和食品加工企業,增加產品附加值。3)農旅融合,推動城鄉要素和產品流動,形成城鄉順暢溝通的市場體系。郫都區在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以鄉村振興發展成果為主要特色,依靠花卉、都市現代農業、生態人文、非遺作坊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建設“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四川省鄉村旅游精品村寨”等農旅融合品牌,提高品牌影響力,促進農旅產業發展。
美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也是彰顯鄉村文明建設水平和鄉村魅力的重要指標。四地鄉村環境整治摒棄了粉墻、掃地等淺層次改造,以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和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為目標,提升村莊硬件設施,提高村莊治理能力[5]。1)提升村莊硬件設施。銅仁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41 km,建成“組組通”公路1.2 萬km,實現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組組通公路,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2)以農村基層組織為實施主體,強化村落環境管理,確保環境整治的長效化。矣美堵村分類實施古村落保護行動,統籌推進保護工作,挖掘保護彝族彝青文化,以文化滋養精神,增強村民護村自覺性。3)保護農耕文化的獨特性。各地根據不同的地理景觀、生態條件,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同時,四地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大地景觀再造工程、愛國衛生“7+1”專項行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建設、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等項目化形式不斷推進環境整治,推動各地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向美麗鄉村蛻變。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集體經濟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能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為農民走向共同富裕夯實基礎,最終實現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的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