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川,劉 軍,汪宇雄,曲殿英,李 求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HPR華龍一號核電站BRX反應堆廠房非能動水箱懸掛于外安全殼外側(見圖1),并按環向布置,屬于二次側非能動余熱排出系統,其功能為在發生全廠斷電事故時,降低一回路的溫度和壓力,是核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水箱理論存水量約3 300m3,能夠滿足事故后72h一回路熱量排出要求。
非能動水箱內部不銹鋼鋼覆面工程量約250t,該領域鋼覆面通常采用后貼工藝,結構施工完畢后,首先對鋼覆面鋪貼結構面進行鑿毛、清理、安裝后貼鋼覆面龍骨、抹灰,待抹灰面養護完成后進行鋼覆面后貼,施工期間需大量動火作業和探傷作業。首次采用模塊化工藝,將非能動水箱不銹鋼后貼鋼覆面分割為20個不銹鋼模塊,單個模塊尺寸為8.25m(7.35m)×2.85m×6.9m(長×寬×高),單重約11t,內部防變形支撐約5t,模塊之間設置混凝土分隔墻,通過上、下連通管連通,如圖2所示。模塊可提前按計劃預制,現場吊裝,然后施工剩余結構。不銹鋼模塊同時作為水箱墻體及安全殼墻體內側模板,在水箱底板施工并達設計強度后吊裝,其底部與水箱底板之間填充灌漿料。
模塊化工藝相比傳統工藝節省了不銹鋼后貼鋼覆面施工等待時間,可縮短5~6個月工期,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仍存在模塊變形量大、模板難以加固等問題,本文主要針對該類問題進行研究。
在混凝土澆筑階段,不銹鋼模塊作為水箱墻體內側模板,將直接承受混凝土澆筑過程產生的側壓力。同時,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塊四周混凝土面存在一定高差,從而產生方向不確定的浮力。模塊在側壓力和浮力作用下可產生扭曲變形,存在局部變形超差和位移超差風險。
墻體混凝土澆筑前,使用灌漿料填充模塊底部與結構底板之間的縫隙,研究底部灌漿對不銹鋼模塊底板變形的影響。
墻體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研究混凝土澆筑速度對模塊壁板變形的影響,通過精準傳感器實時監測模塊壁板變形情況,動態調整混凝土澆筑速度。
墻體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通過對比混凝土澆筑前、后模塊頂部測點坐標,研究墻體混凝土澆筑對模塊偏移的影響。
在混凝土澆筑階段,墻外側使用鋼木大模板,通過對拉方式與內側模塊對拉,由于模塊發生位移及變形,可能使與之對拉的大模板出現類似位移風險,本文通過對比混凝土澆筑前、后大模板頂部測點坐標變化,研究墻體混凝土澆筑、模塊變形等對大模板整體穩定性及位移的影響。
模擬選取非能動水箱結構的一段,包括1個不銹鋼模塊、模塊四周墻體等(見圖3),進行1∶1模擬施工研究。不銹鋼模塊內部根據其背楞分布,設置防變形支撐(見圖4)。模塊外側部分背楞開孔,用于后續與外環墻大模板對拉。
非能動水箱模擬施工主要流程為:非能動水箱底板施工及處理→不銹鋼模塊吊裝→不銹鋼模塊底部灌漿→非能動水箱墻體(包括外殼墻)施工→非能動水箱頂板施工→不銹鋼模塊內部架體拆除。
1)底板灌漿
根據設計圖紙,單個模塊底部灌漿長約8.5m、寬約3.1m、厚約135mm,灌漿面積及灌漿量均較大,模擬施工從縮小灌漿區域及調整灌漿厚度方面進行優化,同時在灌漿層外側設冠梁,免去后續外側支模。
針對灌漿區域尺寸,充分利用模塊底部徑向槽鋼形成分格區域,模塊吊裝后,模塊底部徑向背楞之間形成獨立灌漿區域,可將單次灌漿區域尺寸縮小至約0.8m×3.1m。
根據灌漿厚度,單個模塊整體灌漿可分兩階段進行,第1階段為模塊吊裝前,澆筑1層厚約60mm同強度混凝土或砂漿,表面進行適當拉毛處理;第2階段為不銹鋼模塊吊裝后,按分格區域進行剩余約75mm厚灌漿。
2)模塊與墻體外側大模板對拉加固
墻體外側使用鋼木大模板,內側直接使用不銹鋼模塊作為側模,內、外側模板通過高強對拉螺栓對拉。
3)墻體混凝土澆筑
墻體混凝土沿不銹鋼模塊順時針方向環形澆筑,四面墻體混凝土相對高差控制在500mm以內。混凝土澆筑速度隨變形控制需求隨時調整,并記錄。
不銹鋼模塊底部灌漿完成后,模塊底板出現局部凸起、空鼓現象。根據分析,采用重力式灌漿方案,灌漿壓力較小,不足以使鋼板產生較大變形或凸起。對于局部空鼓問題,灌漿完成后,灌漿料液面應在同一標高,空鼓應為底板本身向上凸起超過灌漿料液面標高所致。因此,經綜合分析,應為模塊預制時焊接變形較大,局部有凹凸,使灌漿后底板出現局部凸起、空鼓現象。
經現場實測,局部凸起最大值為22mm,小于設計允許變形值,可知灌漿對底板變形的影響可忽略。
當第1層墻體混凝土未澆筑時,不銹鋼模塊四周未形成有效約束,模塊變形或位移風險大。當第2層墻體混凝土澆筑時,第1層墻體混凝土強度已達設計強度,可有效約束不銹鋼模塊,模塊變形或位移風險小。因此,僅采集第1層墻體混凝土澆筑時的相關數據。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將監測傳感器安裝在不銹鋼模塊側壁上,通過數據線外接設備進行實時變形監測。當頂部、中部、底部監測點變形接近或超過變形預警值時,調低混凝土澆筑速度,以減小監測點實時變形,實測混凝土澆筑速度<1.0m/h。
由于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水箱底部受混凝土擠壓,會產生內縮變形,而中部測點處于混凝土澆筑面位置,受混凝土擠壓作用較小,同時水箱底部的向內變形使水箱側面產生翹曲,導致中部測點發生向外膨脹的變形,如圖5所示。整個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塊側壁位移變化量較小,最大位移為4.2mm,出現在側壁中部,遠小于設計允許值。
將不銹鋼模塊頂部4個角點設為監測點(見圖6),使用全站儀測量混凝土澆筑前、后角點坐標,得到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模塊整體偏移量,如圖7所示。
當混凝土澆筑速度控制在<1.0m/h時,不銹鋼模塊整體偏移量最大值為6.7mm,不銹鋼模塊大致沿順時針方向偏移,與混凝土澆筑方向基本一致,偏移量整體滿足設計允許偏差要求。
混凝土澆筑前,選取模板頂部16個點作為監測點(見圖8),使用全站儀測量混凝土澆筑前、后坐標,得到墻體外側大模板偏移量,如圖9所示。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墻體外側大模板整體狀態穩定,當混凝土澆筑速度控制在<1.0m/h時,監測點5,15處于不銹鋼模塊開孔位置,偏移量稍大,開孔位置為相鄰模塊連通管焊接管口,無須支設模板,因此不考慮該處偏移量;其余監測點混凝土澆筑前、后最大偏移量均<10mm,滿足設計允許偏差要求,墻體外側大模板偏移方向大致與不銹鋼模塊偏移方向一致。
1)相比于傳統工藝,模塊化工藝將不銹鋼后貼鋼覆面優化為若干獨立不銹鋼模塊,在混凝土澆筑前吊裝,作為后續墻體混凝土澆筑時的側模,省去墻體模板安拆和墻面鑿毛、清理、抹灰等工序,減少了大量材料倒運,縮短了工期。
2)不銹鋼模塊底部灌漿按分層和分格施工,可有效保障灌漿質量,同時可有效控制模塊底板變形。
3)不銹鋼模塊側壁作為墻體內側模板,通過與墻體外側模板對拉加固后,確保混凝土澆筑時內、外側形成對拉受力,可有效減小混凝土側壓力對模塊側壁變形的影響。根據實測,當混凝土澆筑速度<1.0m/h時,側壁最大變形量<4.5mm,滿足設計允許偏差要求。
4)根據實測,當混凝土澆筑速度<1.0m/h時,不銹鋼模塊水平方向最大偏移5.4mm,豎向最大偏移6.7mm,滿足設計允許偏差要求。
5)墻體外側大模板與內側模塊對拉加固,受模塊偏移影響,大模板存在一定偏移,最大偏移量<10mm,滿足設計允許偏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