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卜 云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上海 200041]
在我國的一些動物學教材中,關于六足動物主要類群的介紹部分,有內顎綱(Entognatha)的相關章節。教材認為原始低等無翅類六足動物組成內顎綱,包括3個目:彈尾目(Collembola)、原尾目(Protura)和雙尾目(Diplura)。內顎綱是否為一個有效類群?其中所包含的3個目的進化地位如何?隨著研究的深入,其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和代表物種有哪些變化?本文通過文獻資料進行考證淺析。
早期的研究根據低等六足動物口器的主要結構,例如,上顎、下顎等包裹在頭腔內部的共同特征,將原尾目、雙尾目和彈尾目歸為內顎綱,與口器外露的其他目昆蟲(外顎綱)加以區分[1-2](圖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內顎綱的3個類群在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結構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多數證據表明它并非單系群,因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建議摒棄內顎綱這一類群名稱[2-6]。
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部分學者認為六足動物是四系群,即:原尾綱、彈尾綱、雙尾綱和昆蟲綱(狹義,含石蛃、衣魚和有翅昆蟲)[3-4]。在最新的六足動物分類系統中,原尾目、彈尾目和雙尾目這3個目也已提升為綱級階元,即原尾綱、彈尾綱和雙尾綱[4-6]。目前,六足總綱(Hexapoda)多被提升為亞門對待。六足亞門下分為4個綱,即原尾綱、彈尾綱、雙尾綱和昆蟲綱[6-7](圖2)。
隨著研究的深入,關于原尾綱、彈尾綱和雙尾綱的形態、習性和代表物種等方面的介紹,可進行相應的更新。
3.1 原尾綱(Protura) 部分動物學教材中,原尾綱的代表物種為華山曙蚖(Eosentotomon huashanensis)。據《中國動物志節肢動物門原尾綱》中對原尾綱物種進行分類厘定發現,華山曙蚖的模式標本已確認全部丟失,且至今再沒有采集到新的標本[8-9]。可考慮改用常見的東方古蚖(Eosentomon orientale)(圖3A)等物種作為原尾蟲的代表物種。原尾蟲簡介更新如下。
原尾綱,已知800余種,我國記錄200多種。體型微小,體長0.6~2.0 mm。頭部無觸角、無眼,具1對假眼;口器內顎式。前足跗節著生感覺毛,司感覺功能。腹部12節,腹部第1~3節腹面分別具有1對腹足。腹部末端無尾須。主要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是典型的土壤動物,取食土壤真菌的菌絲。常見種類,例如,東方古蚖(Eosentomon orientale)[8-10]。
3.2 彈尾綱(Collembola) 在部分教材中,關于彈尾綱形態和習性的描述存在諸多不準確信息,可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彈尾綱的簡介。
彈尾綱,已知9 000余種,我國記錄600多種。體形較小,成蟲體長0.5~8.0 mm,多數1~3 mm。無翅,口器內顎式。頭部具有分節的觸角,無復眼。腹部6節,通常在腹部腹面第1、3、4節分別具有特化的附肢——腹管、握彈器和彈器。在某些類群中腹部的體節有愈合現象。體表著生剛毛,某些類群剛毛有特化現象。一般生活在潮濕并富含腐殖質的土壤或地表凋落物中,大多數種類以真菌和腐殖質為食,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水體表面[7,12]。常見種類,例如,曲毛裸長?(Sinella curviseta)(圖3B)。個別種類危害栽培的蘑菇等。
3.3 雙尾綱(Diplura) 在部分教材中,關于國內、外雙尾綱的物種數據沒有更新,特征習性表述不完整,現將雙尾綱的簡介進行更新。
雙尾綱,已知1 000余種,我國記錄50余種。體長3~12 mm,部分種類可長達60 mm。頭部有觸角,無單眼和復眼,口器為內顎式。胸部無翅,腹部有10節。尾部生有1對尾須或尾鋏。雙尾蟲喜陰暗潮濕,多棲息在土表腐殖質層、枯枝落葉中、腐木中或石塊下。具尾鋏的鋏蟲八類為捕食性,具尾須的康蟲八類取食真菌或腐殖質。常見種類,例如,韋氏鱗蟲八(Lepidocampa weberi)(圖3C)。對農作物無危害[7,13]。